觀史 明代鄂爾多斯
作
甄自明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明代疆域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
東勝衛
明朝初年的洪武、永樂年間,屢次對退居漠北的故元勢力實行「犁庭掃穴」式的征戰,在沿邊一帶設立了許多防止蒙古侵擾的軍事衛所,鄂爾多斯地區曾屬於東勝右衛(今准格爾旗十二連城)和東勝左衛(今托克托縣)所轄。以後,明朝又陸續沿長城一線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鄂爾多斯地區的明長城屬於明代延綏鎮(即榆林鎮)和寧夏鎮管轄。
十二連城古城東牆及夯土層
明蒙對河套的爭奪
15世紀中葉,在蒙古高原地區,故元勢力已衰弱,而蒙古各部的互相爭雄卻愈加激烈,其中主要有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在互相征戰中,西部地區的瓦剌部日益強大起來,並曾一度統一了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於1449年,與明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交戰,大敗明軍,俘獲英宗,明朝的勢力受到嚴重挫折,史稱「土木之變」。為了抑制瓦剌部的勢力,切斷它繼續向東擴張的通路;更因為鄂爾多斯地區宜農宜牧、水草豐美;從15世紀60年代開始,韃靼部的蒙古諸部先後入居鄂爾多斯地區,最終佔據了河套,明朝政府為了固守西北邊疆,曾多次用兵「剿套」、「搜套」、「復套」,這一鬥爭延續了百年之久。
明朝棄套
面對蒙古諸部入居河套後欲戰不成、欲罷不能的局面,明朝延綏巡撫左副都御史餘子俊上奏說:到成化八年(1472年),屯駐延綏征套的士兵已達8萬,一年之內就需糧銀94萬,草銀60萬,運糧運草又得耗銀825萬,而這樣的巨資耗費,卻不見成效,蒙古諸部反而在河套內的勢力越來越大。因此,他上書請明廷在河套南部築牆建堡,設一道防線以御蒙古,明憲宗准奏。餘子俊便在成化九年,乘滿都魯部等出套之機,立即興役修築邊牆,動用了4萬役軍,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修起一條「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西抵花馬池(今寧夏鹽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的邊牆。邊牆的修築雖然加強了對蒙古的防衛,卻用高牆壁壘隔絕了中原與邊疆的交通,阻礙了蒙古族與中原漢族人民的正常往來,也造成了明朝倚牆而守,任由蒙古諸部入居河套的形勢。這就是明史上所說的「棄套」。
鄂爾多斯明長城高峻牆體
鄂爾多斯部入居河套
「鄂爾多斯部」是成吉思汗汗庭、以及祭祀宮帳鄂爾多的守護群體。鄂爾多斯部為來自大蒙古國各萬戶、千戶選派出的,守護成吉思汗最忠誠的部隊。這支精銳衛隊,為成吉思汗四大鄂爾多服役,其後裔,世世代代繼承了祖先的職業,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祭祀宮帳周圍,形成了守護諸多宮帳的部——鄂爾多斯。成吉思汗及其眷屬相繼去世以後,守護宮帳的這些人繼續為主人的宮帳服務,即守護和祭祀靈帳。15世紀中葉,大批鄂爾多斯人帶著成吉思汗四大鄂爾多,進入黃河寶日陶亥(河套)地區,定居在這裡。因而,河套地區也隨之稱為鄂爾多斯。
歷史上的成吉思汗八白宮
15世紀中葉,蒙古各部封建主的爭戰引起了廣大蒙古人民的不滿,他們渴望安定和統一。1468年,一些蒙古封建主推舉巴圖蒙克為可汗,稱達延汗。達延汗為了推行統一事業,進行了一系列征戰,對右翼三部進行討伐並收服,這其中就包括收服鄂爾多斯部。1510年,達延汗控制了蒙古各部,重新劃分了六個萬戶,達延汗設帳於右翼的察哈爾萬戶境內,任命他的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為統領右翼三萬戶的濟農,右翼三萬戶的鄂爾多斯萬戶駐河套地區。1532年,巴爾斯博羅特死後,他的長子袞必里克墨爾根承襲濟農位,號稱徹辰汗,統領鄂爾多斯萬戶,這便是鄂爾多斯部封建立主的始祖。
從此以後,鄂爾多斯部一直沒有離開過河套地區,他們在這裡經營畜牧業,同漢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共同開發河套地區,對這一地區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注釋
1. 陳育寧:《鄂爾多斯史論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 旺楚格:《成吉思汗陵》,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觀史 | 元代鄂爾多斯
觀史 | 克夷門之戰與蘇白音溝
觀史 | 蘇里格敖包
來源:鄂爾多斯博物館 甄自明
※向上向善好家風 集聚蓬勃正能量
※約約約!鄂爾多斯非遺博覽會暨第二屆「年的記憶」年俗文化節來襲,就等你來鬧
TAG:鄂爾多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