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天壇醫院任添華:大數據、AI 如何助力「天壇標準」的神經疾病專科建設?

天壇醫院任添華:大數據、AI 如何助力「天壇標準」的神經疾病專科建設?

2017年6月22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成立。

這個聯盟的成立具有一定深遠的意義。2017年4月12號,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推進醫聯體建設工作,天壇醫院神經系統臨床研究中心作為國內神經學科的領頭人,發起成立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其設立的目的是要實現四個功能:遠程會診、雙向轉診、遠程教學以及臨床路徑的推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始建於1956年,是以神經外科為先導,以神經科學為特色的大型三甲醫院,也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

作為北京市丰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和全國神經科學的臨床創新中心,天壇醫院搭建了超高場強的神經影像平台、超級計算平台、全基因測序平台,成立了臨床研究中心、臨床實驗中心、基礎和轉化醫學中心、單基因病和精準醫學中心、全球首家神經系統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等六大臨床研究中心。

成立半年多以來,由天壇醫院發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的建設情況如何?

為什麼會成立神經系統疾病的專科聯盟?

由於目前我國很多醫院神經疾病專科醫療水平參差不齊、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導致很多常見病患者湧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醫,擠佔了大量寶貴的優質醫療資源。因此,將常見病、慢性病及首診患者分流到基層,提高下級醫院科室的診療能力,讓下級醫院也能擁有天壇醫院的能力,就成了專科聯盟成立的一大邏輯。

「自去年6月專科聯盟成立以來,已經有80家國內知名的省級大型三家醫院成為首批聯盟成員單位。而到了今年的1月,全國也有300家三級醫療機構加入,聯盟的成立也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神經系統疾病的切實需求。」北京天壇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任添華表示。

據他介紹,未來的2-3年內,專科聯盟將會打造300家符合「天壇標準」神經學科建設的醫療機構。「專科聯盟將發揮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學科『雙第一』的學科優勢,利用互聯網及遠程醫療技術構建起遠程門診系統、遠程病房系統及遠程影像系統,促進全國跨區域神經專科的補位發展,其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國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天壇醫院任添華:大數據、AI 如何助力「天壇標準」的神經疾病專科建設?

與如今大火的「AI+醫療」類似的是,互聯網醫療在幾年前也吸引了足夠多的目光。醫療資源的固有需求和信息技術的成熟,政府、醫院、企業以及資本市場都給予了互聯網醫療巨大的期待,但是由於受到定價、醫保等方面的掣肘,互聯網醫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發展得並不順暢。

從很多年以前開始,天壇醫院就已經開始探索遠程醫療的諸多可能性。

據雷鋒網了解,從2001年開始,天壇醫院成立了遠程會診中心。而在專科聯盟成立後,天壇醫院與微醫還共建了新的遠程會診中心,由微醫負責開發醫聯體遠程會診系統,與聯盟醫院進行遠程會診連接、病理共享技術、高清影像資料解析,幫助聯盟醫院與天壇醫院之間的會診工作。

對於這個新的遠程會診中心,任主任認為,將會打破傳統會診必須在會診室進行的局限,在醫生診室、病房、患者家裡就可以直接進行會診,讓遠程醫療的概念真正地落到實處。

專科聯盟的現在與未來

任添華主任表示,搭平台、打基礎、共分享是這個專科聯盟的理念,也是行動指南。「通過組織專家庫,通過搭建創新遠程醫療模式,結合遠程教學、雙向轉診、臨床路徑推廣等方式,可以充實專科聯盟的內容。打好基礎以後,所有成員單位都可以共同分享。」

聯盟的內核——宗旨和目的確定了,接下來就是「骨架」的搭建工作。據任主任介紹,這部分工作是分步推進的:

第一步,召集全國省級的公立三甲醫院,呈現國家、省級和地市級層面的三級架構形式。國家和省級三甲醫院需要符合幾個條件:均為公立三級醫院、神經學科都在當地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學科帶頭人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學術任職、專科聯盟得到當地院領導的大力支持。

第二步,根據架構延伸到第三層,即地市級層面,挑選的是地縣級二甲以上醫院,把第二批的300家醫院吸收進來。

通過兩次成員單位的加盟,目前一個國家級的天壇醫院、80家省級的大型三家醫院以及300多家地市級醫院的三層架構已經初具形態。

專科聯盟平台架構搭建起來以後,如何建設、建設地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專科聯盟準備在10家左右的省級醫院和地市醫院進行落地應用。

雷鋒網了解到,在河北省,天壇醫院與滄州市中心醫院在專科聯盟合作的基礎上,聯合微醫與醫院腦科院區協商共同成立了遠程診療中心,開展包括遠程會診、精準轉診、空中病房、遠程病理研討、遠程查房等一系列線上線下合作,同時通過微醫的技術配合,為滄州中心醫院構建起滄州及周邊地區的神經專科醫聯體,帶動地區神經專科領域的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

在任主任看來,專科聯盟的三層架構完成之後,還需要做好後續的「內容填充」工作。

天壇醫院任添華:大數據、AI 如何助力「天壇標準」的神經疾病專科建設?

搭建人才庫

第一、國家級專家。在天壇醫院或省級醫院裡遴選出國家級專家,這些專家不屬於天壇醫院,也不屬於其他醫院,而是屬於專科聯盟的頂級專家。包括天壇醫院的頂級專家,以及其他省級醫院的頂級專家,形成一個國家層面的專科聯盟專家庫。

第二、省級醫院專家庫。打破區域的限制,天壇醫院的普通專家+省級專家形成省級專家庫,最後再形成一個在當地從事神經學科工作的地市級專家庫。

第三、規劃打造「三三三零」工程,即三百家三級醫院三千名專家同時在線,零縫隙對接。

「這是我們提出的一個理念。通過專家體系架構,把這個專科聯盟架構真正做到位。比如頂級專家的位置和號源,所有三百家醫院都可以互相挂號。當時遴選出來頂級專家的號源只向第二層級專家開放,不會向更下面開放,而省級專家的號源會向下面開放,通過專家體系的構架,搭建專科聯盟的三層架構。這是我們初步的想法。」

創新遠程醫療模式

以往的遠程醫療模式存在難預約、醫患時間不對稱稱等弊端,遠程診療可能難以持續。而這次天壇醫院和微醫搭建的遠程醫療中心就是為了避開過去此類模式走過的坑。在任添華看來,將來這個遠程醫療中心的業務模式將會實現「三化」:

門診化:將遠程會診資源門診化,固定專家會診時間,簡化預約流程,提升遠程醫療業務量

日常化:將遠程醫療業務由臨時性業務變為長期開展的日常業務,保證協作醫院隨時能夠進行預約和會診

大眾化:藉助互聯網的覆蓋廣泛和實時對接,將遠程醫療業務大眾化

梳理數據

第一,對患者的區域來源進行梳理,在這些重點區域加強專科聯盟建設。

第二,對病種進行梳理,通過對線下數據的梳理,指導線上專科聯盟進一步發展和建設。

推廣遠程教學

「遠程教學很有特色,我們有靜態PPT課件,有動態視頻課件,也有現場直播。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每周有一次的大查房非常有價值。因為是真實案例,通過查房直播、會診直播,還可以通過定製課件,滿足特定醫院的教學需求,提高下級醫生的業務水平。

當然,想要達成以上四點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去傳統醫聯體的建設,雖然有專家團隊的資源,但是缺少運營團隊的運作。「重學術、輕運營」是以往專科聯盟容易走入的一個「死胡同」。在任添華看來,天壇醫院的專科聯盟平台和以往專科聯盟平台的不同之處在於專科聯盟的「信息化」屬性。微醫是此次專科聯盟平台的技術支持方,承擔了專科聯盟平台的信息化鋪設工作,「這是我們專科聯盟落地的保障,如果聯盟里沒有一個信息化的平台,就是一盤散沙。」

為了將聯盟好好運營起來,天壇醫院與微醫採取了「IT+運營」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微醫在其中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服務:


IT技術層面:以自身在互聯網醫聯體方面的經驗和積累,結合醫院的專業需求搭建專科互聯網醫聯體協作平台。

運營層面:依託以往的互聯網醫療運營經驗,與醫院共同推進專科醫聯體在全國的落地與推廣。

資源合作層面:與烏鎮互聯網醫院進行資源共享,在各自擅長領域共同推廣專科醫聯體業務模式,同時推動微醫合作的優秀醫院進行線下合作

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規劃

人工智慧向健康領域不斷滲透,「AI+醫療」在未來的幾年裡會成為一個非常具有想像空間的市場。天壇醫院也很快地順應了這一股技術熱潮。2017年年底,由新加坡安德公司(Hanalytics) 與天壇醫院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在天壇醫院掛牌成立。

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要將AI應用到醫學領域,首先需要有大量、優質數據和頂級醫生支撐訓練。從這個層面上說,醫院的水平高低決定了AI系統的發展上限,這也是為什麼醫療AI的創業者們要向優質醫院和醫生「取經」的原因。

任主任表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智慧醫療技術在未來會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他也認為要做好前期積累,不管是病理診斷還是影像診斷,如果要把AI應用到神經疾病領域,至少要有百萬級(份)的準確診斷數據。

據雷鋒網了解,天壇醫院有全國最大的腦血管病的臨床數據,每年接診患者達30萬人次,開展手術10000餘例。現在專科聯盟里有三百多家醫院,如果把三百家醫院的神經學科臨床數據收集起來,數據規模非常可觀。未來,專科聯盟將會採用一套SOP(標準操作程序),按照標準收集的臨床數據質量就非常高。

據他介紹,天壇醫院未來還要形成腦膠質瘤的資料庫,還有其他神經學科的數據。「這對於我們將來做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數據的採集與結構化工作之外,天壇醫院也請來了多位學術大牛助陣。

天壇醫院從去年8月份開始啟動PI(學術帶頭人)的工作。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科主任醫師章京教授和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苑純教授相繼加入。

章京教授是中組部千人專家,神經和眼科病理學家,現任天壇醫院精準診斷中心主任,兼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科主任醫師、教授和冠名(Shaw)講席教授。

苑純教授是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美國華盛頓大學放射系教授,生物分子影像中心主任,國際醫學核磁共振學會Fellow,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權威學者。

未來,章京教授將會負責遠程病理會診中心,進行AI病理診療系統的研發。而苑純教授將會牽頭遠程神經影像系統,進行AI影像診斷系統的研發。

當然,對於人工智慧在醫療場景中的定位問題,任主任也表示,人工智慧解決的只是95%的工作,最後的決策還是人。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關鍵在於支持,最後的決策還是靠醫生來做。另外AI可以應用到基層醫療,對於分級診療也是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

除了數據與人才的積累之外,天壇醫院還在VR虛擬解剖和數字模擬病例樣本方面進行了探索。

「簡而言之,這些圍繞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進行的工作,都是為了讓新興的技術能夠在醫療領域創造更大的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移動出行與銷售兩手抓,一汽聯手奧迪成立兩家新公司
美國CFTC和SEC對加密貨幣持積極態度,呼籲組建自律機構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