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晚期肺癌還可以這樣治
2018/3/9
抗癌醫生
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抗癌醫生曾經向各位癌友介紹過一些PD-1抗體聯合放療和靶向治療使晚期癌症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案例,今天,我向大家介紹另一種免疫治療藥物CTLA-4抗體Ipilimlumab(伊匹單抗)聯合放療治療成功的一例晚期肺癌患者。
這是一位美國患者,男性,發病年齡67歲,有多年的吸煙史。2010年3月,這名患者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左側鎖骨上區長出了一個腫物,通過細針穿刺,明確為轉移性的腺癌。
由於這個區域的轉移瘤可來自肺臟、消化道等多個臟器,所以患者接受了全身PET-CT檢查,以便能夠查找到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
檢查結果令他十分沮喪,因為PET-CT檢查不僅明確了他頸部的腫瘤來源於肺部,而且發現在他的全身多個部位都有腫瘤的存在。換句話說,他被確診為肺癌晚期。
按照當時的醫療發展水平,全身多發轉移的晚期肺癌,平均的生存時間只有7個月。為了盡量地延長生存,這位患者開始了他的漫漫抗癌之旅。
由於已經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同時未檢測到敏感的突變基因,美國醫生首先對這名患者進行了6個周期的全身性化療,使用的藥物是培美曲塞聯合卡鉑。這種化療方案,即使在今天,也是肺腺癌的首選化療方法,有效率較高。
實踐證明,這種有效率較高的化療方案在這名患者身上也起到了效果,6個周期化療之後,患者身上的一部分腫瘤縮小了,還有一部分腫瘤保持穩定,同時,並沒有在新的部位長出新發腫瘤。抗癌之路首戰高捷,令醫生和患者都信心大增。
但是,在與癌症的鬥爭中,註定是荊棘密布,充滿坎坷。
由於患者身體內還有多處腫瘤病灶,所以在進行完第一輪全身化療後,美國醫生並沒有停止抗癌治療,而是選擇了單一的化療藥物——培美曲塞,繼續對患者進行抗腫瘤治療,這種方法臨床上稱之為「維持化療」,其目的在於在減少化療藥物對身體的損害的前提下,繼續殺滅身體里的殘留腫瘤細胞。
此時,人們一直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在老人進行了6個周期維持化療以後,複查發現這個藥物對腫瘤的效果不再明顯,因為長在肺部的腫塊明顯增大了。
此時,醫療團隊決定針對這個病灶進行局部治療,防止此處的腫塊進一步長大,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在2011年2月到4月間,老人接受了肺部的局部放療,放療的劑量是59.4Gy,這一劑量達到了常規的腫瘤控制劑量。放療結束後,美國醫生繼續對老人進行之前方案的「維持化療」,這一化又是10個周期。
時間來到了2012年6月,老人再次進行了PET-CT檢查,結果發現包括肝臟、骶骨等多個部位出現了新發病灶,這說明培美曲塞徹底失去了療效。於是,腫瘤內科醫生更換了化療藥物,選擇吉西他濱聯合長春瑞濱試圖進一步控制腫瘤。然而,事與願違,腫瘤仍在瘋狂地進展。
下一步該怎麼辦?難題擺在了腫瘤科醫生的面前。
此時的美國,免疫治療藥物已經開始在惡性腫瘤治療領域應用,但是經驗十分有限。美國醫生在進行文獻搜集的過程中,發現CTLA-4抗體Ipilimlumab聯合小劑量放療,可以使一部分惡性腫瘤全身多發轉移患者的全身病灶得到控制,但這種經驗僅僅見於惡性黑色素瘤的病人,在肺癌患者中,並沒有運用的先例。
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後,醫生給予患者Ipilimlumab,同時針對肝臟轉移病灶進行了總劑量為30Gy的小劑量放療。
放射治療計劃示意圖
也許誰都不會想到,這樣的一種聯合治療方案,竟成為了挽救這名患者生命的「救命稻草」。
在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療並定期輸注Ipilimlumab以後,之前持續升高的腫瘤標誌物開始逐漸下降,並最終降到了正常範圍,更為神奇的是,在患者使用Ipilimlumab1年以後,再次進行的PET-CT檢查,竟然顯示之前的腫瘤病灶已經完全消失。
放療聯合Ipilimlumab後腫瘤標誌物變化情況
治療1年後的PET/CT已看不到腫瘤的存在
由於美國醫生的報道到此刻就停止了,所以我們無法了解到這個患者的後續情況,但是,通過這個病例,還是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
在傳統治療方法無法控制惡性腫瘤進展的情況下,免疫治療開闢了新的惡性腫瘤治療途徑。
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將治療的重點放在如何殺滅腫瘤細胞上,往往是針對腫瘤細胞存在的區域進行「地毯式轟炸」,由於腫瘤細胞與人體正常細胞處於雜居模式,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必然導致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人體的正常細胞也受到牽連,最終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而免疫治療將著眼點放在腫瘤細胞的周圍免疫細胞上(即改變腫瘤的微環境),通過調動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來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由於免疫細胞通常不會對正常細胞進行攻擊,這樣就會避免大量正常細胞的損傷,從而使抗腫瘤治療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免疫治療與傳統腫瘤治療方法的結合,在特定的病例中,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比較成熟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D-1/PD-L1抗體和CTLA-4抗體。前者通過阻斷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的固有聯繫,打破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存進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及攻擊;後者通過調動免疫細胞在淋巴結中的分化成熟,使攻擊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數量增加,達到抗腫瘤的作用。
而一些局部治療方法,如放療、射頻消融等可以促進腫瘤相關抗原的釋放,使腫瘤細胞更容易被免疫細胞所識別,從而幫助免疫治療藥物(主要是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在身體內起效。
有了免疫治療的重要武器,傳統的放療模式和治療理念將發生重大變革。
在傳統觀念中,放射治療僅僅是惡性腫瘤的局部治療手段,只會對放療區域內的腫瘤細胞進行殺滅(雖然人們已經發現單獨的放射治療具有遠隔效應,但這種效應的發生概率極低)。為了控制局部的惡性腫瘤細胞,放療通常需要達到一定的劑量蓄積才可以,但是較高的劑量蓄積通常會導致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反應較重,從而出現這樣那樣的副作用。
如果腫瘤長到了一些特殊的位置,為了避免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放療劑量往往無法給到足夠,從而使腫瘤複發導致治療失敗。而在免疫治療的參與下,放療的目的由殺滅腫瘤細胞變為促進腫瘤抗原的釋放,這樣,即使很小的劑量就可以達到目的,放療劑量降低了,副作用自然就減少了。
隨著免疫治療的興起,傳統的腫瘤治療模式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相信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各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惡性腫瘤終將不再是「不治之症」,到那時,人們不再會「談癌色變」,而僅僅把它當做一種慢性病來看待。
抗癌醫生 2018年3月
上期癌度快報精彩看點
首款四周一次PD-1抑製劑獲批;
全新CAR-T應用於多種實體瘤,小鼠模型見效果;
高劑量放療聯合激素療法降低侵襲性前列腺癌死亡率;
艾滋病毒感染的非小細胞肺癌如果PD-L1高表達則預後差;
癌症患者血液基因檢測可靠性: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和美國病理學家協會聯合審查建議。
※肺癌新指南更細化 重新量化高風險因素
※五大肺癌的早期癥狀你可知道
TAG: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