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中的清流,《遠遊48小時》如何真正做到發揚傳統技藝?
文|張玉涵編輯|朴芳
最近安徽衛視正在播出的《遠遊48小時》同樣是一檔主打文化類的紀實節目,由不同明星攜手全球各地的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人,在48小時內講述大師神作,傳承經典工藝,包括了傳統民俗、民族服飾、中華美食、戲曲表演等文化主題。
這檔節目遠離喧囂和嘈雜,沒有段子和搞怪,而是靜靜的沉下心去尋找、探訪、學習、發揚那些我們聽說過的或不曾了解的傳統技藝,如果你是一位愛好文化的觀眾,那麼你會喜歡。
綜藝的外殼+記錄的氣質
融合創作手法帶來全新表達
這檔節目既有綜藝的外形,也蘊含了紀錄片的深刻,這兩種創作手法進行有機的融合,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
節目中有大家熟知的明星,也有不為人知的手工匠人,有輕鬆愉快的體驗環節,也有感人走心的交流體悟,兩種不同風格的交融讓節目既區別於一般的娛樂類真人秀,也不同於單純的紀錄片,這也是《遠遊48小時》的獨特之處。
第一期節目中嘉賓楊迪拜訪了小小鐵匠鋪、年畫藝術家盧瑩工作室和北方崑曲劇院,深入的了解了打鐵、年畫、崑曲等中華傳統技藝在當今時代面臨的困難與機遇。
正如打鐵需要一錘一錘的有技巧的敲打,木版年畫需要繪畫、刻板、印刷等各種繁瑣的步驟,崑曲要學10年以上才有可能演真正的角兒,傳統文化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節目伴隨著醇厚的文化基調娓娓道來,跟隨著手藝人、非遺繼承人的講解,觀眾才有機會真實的看到、感受到這些技藝的魅力。
當然節目不僅有細緻的技藝講解,也有貫穿始終的故事設置。楊迪作為第一期嘉賓化身「遠遊小書童」講述《遠遊48小時》前傳故事,他根據畫布上的缽,印著年畫的紅包,畫著牡丹的扇子分別找到任務線索。這些有意思的小物件也是節目組非常有心的設置,同時48小時的時間限制也給故事增添了緊張感,使得每期節目環環相扣,增加了觀看的樂趣。
旅行方式+文化內核
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度體驗
關於旅行類節目,之前播出的也有不少,比如《花兒與少年》、《旅途的花樣》等綜藝,雖然目的都在於展示異域文化,進行文化交流,但過多明星的參與讓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人物之間的摩擦和故事,而忽視了真正的風土人情。
《遠遊48小時》則把重點放在傳統技藝的傳播,把明星置入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真正凸顯了各種民間工藝品、傳統藝術的製作程序或表演過程。
比如節目第二期中,陳意涵要在印尼的雅加達完成一項新的任務——在48小時內組織一場大型的舞龍舞獅表演,另外還有田源、孫寧、王子奇這三位嘉賓協助。在國外組織一項傳統的中國技藝表演並不簡單,而且他們還要將現代的民樂團、合唱團與舞龍舞獅表演融合在一起,這更是難上加難。
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的任務給節目增加了不少看點,在解決道具沉重、配合不默契、演出場地等問題的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的認真學習和嘗試,才有了最後精彩的舞龍舞獅視聽文化盛宴,而這些真實的過程為觀眾深入了解這項中國傳統文化做了極好的示範。
在節目中,明星們並不是在國外輕輕鬆鬆的旅行,而是專註的融入到這些有意義的項目中,真正去實現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這也是節目「遠遊」的初衷。
拯救中國手藝+傳播中國文化
讓傳統經典綻放新光彩
《遠遊48小時》定位為中外華人文化紀實綜藝,目的是希望通過一次次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推廣,一次次中外文化的融合與碰撞,將中華文化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節目在拯救中國手藝的同時,也向海外國家傳揚中國文化。帶著這樣的目的出發,《遠遊48小時》也獲得了諸多藝術家、非遺傳承人、海外華人,非遺協會的肯定和好評。
節目中有當代鐵藝藝術家蔡德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強木版年畫傳承人馬習欽,北方崑曲劇院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代表性傳承人楊鳳一,在印尼被稱為「中國獅王」的黃柏總教練,吳式響塘紙影戲第二十代傳人吳昇平等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幾乎都用了自己畢生的心血來學習和傳承這些傳統技藝,他們可謂是新時代的匠人,用一份獨特的匠心來發揚中國文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讓觀眾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傳統文化在老一輩手中發光發亮的同時,也在不斷吸引年輕人,並且融入了新的內涵。
大學畢業的吳淵放棄高薪工作,決定跟隨爺爺吳昇平學習紙影,在節目中,兩人與遠遊大使一同遠赴泰國,將這份傳統文化技藝帶出國門,並融入泰國當地的文化,於是這場紙影大秀表演不僅是中外文化的交融,也是祖孫之間的傳承。
這檔節目用真誠的態度,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讓我們靜下心來去欣賞、感受這些傳統技藝,就像一杯清茶,自有裊裊香氣,這也是文化類節目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回味。
目前,這檔節目還在繼續播出,在去了印尼和泰國之外,節目組還將去往馬爾他介紹傳統手藝香雲紗,以及德國的慕尼黑宣揚詠春拳,傳統文化和異域風情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精彩反應,我們也拭目以待。
※今天是破紀錄的一天,是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一天!
※低調空降暑期檔,姜文新作《邪不壓正》能否站著掙錢?
TAG:犀牛娛樂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