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袁崇煥沒死,會改變歷史嗎?

如果袁崇煥沒死,會改變歷史嗎?

目前在袁崇煥這個問題上的各種史料繽紛繁雜,甚至自相矛盾甚多,因此,自從金庸在「碧血劍」中為袁崇煥翻案成為大英雄之後,袁崇煥的真實面目再次變的模糊起來。綜合各種史料,在我看來,袁崇煥即使稱不上「賣國」,其「民族英雄」的稱號也絕對可疑。首先來看崇禎3年殺袁崇煥的理由::「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

「以市米則資盜」

所謂的袁崇煥的「賣糧資敵」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對滿清賣糧,而是指袁崇煥賣糧給了蒙古的喀喇沁部,這個部落又轉賣給了滿清,即間接資敵。從時間上看,由於蒙古內部各部落的征戰,從崇禎元年二月喀喇沁寫信給皇太極請求幫助開始,直到九月雙方聯合擊敗盤踞在喀喇沁舊地的察哈爾部,喀喇沁和後金開始有了共同利益。同年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賞。從此時開始,這些明清夾縫中的蒙古部落開始了兩面討好的生活。崇禎二年正月,皇太極命令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制度」,定旗分,從此喀喇沁成為後金非女真族的旗人。雖然史學界也認為,直到崇禎八年喀喇沁才接受後金定的旗分,分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煥資敵問題中的主角之一「束不的部」的酋長。但不可否認的是,喀喇沁部已經成為後金一個重要的政治盟友。袁崇煥賣糧一事,是記錄在崇禎二年三月部分,崇禎早已知曉,但在袁崇煥的強烈要求下,批示只允許計口賣糧。為什麼袁崇煥要堅持賣米?袁崇煥的理由是:不賣米喀喇沁肯定會徹底倒向後金,賣米則可以稍為籠絡。問題是,束不的部於五個月後與後金結盟。(八月束不的派使者到瀋陽,而六月皇太極召集蒙古各部計劃伐明時還沒有束不的部參加)。這個結果明確的說明了袁崇煥的招撫政策失敗。而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有多少米糧經由喀喇沁部運送至後金,目前尚無定論。但在當時毛文龍的東江鎮幾乎要餓死士兵的情況下,袁崇煥用米糧去和已經和後金結盟的蒙古喀喇沁部進行希望不大的招撫,的確有資敵之嫌,十分可疑。

「以謀款則斬帥」

謀款者,議和也。早在天啟帝之時,袁崇煥奏請議和,他認為:如此計議和一成,則賢於十萬甲兵,乘勢以窺彼虛實,乃復我防線……。奏請天啟帝予以「便宜行事」,天啟詢問原因,袁崇煥解釋道:以議和為緩兵之計,爭取時間,以加強關外寧、錦等重鎮的防禦。但凡有積極作用的議和,都是在本方取得一定優勢的情況下,進行妥協,保住勝利成果的一種方式。而在當時,明軍完全被後金壓制,已經到了野戰必敗的程度,以這樣的軍事實力和後金進行議和,只能是與虎謀皮。而且,從實際效果來看,袁崇煥完全被皇太極的議和之計耍弄了:在皇太極的兵力有限,無法多線作戰,於是假裝和明朝議和。第一次由袁崇煥主持議和時,皇太極正暗中準備攻擊朝鮮,第二次由袁崇煥主持議和時,皇太極準備著南下征明。議和對於袁崇煥或皇太極來說都是為贏得時間而採取的計謀。皇太極開出的條件:每年十萬兩黃金,一百萬兩白銀,一百萬匹布作為和好之禮;又以每年東珠十顆,貂皮一千張,人蔘一千斤換取大明一萬兩黃金,十萬兩白銀,十萬匹緞,三十萬匹布的互市條件,皇太極的苛刻條件證明了其毫無誠意可言。因此議和究竟為誰贏得了時間,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另外,在明軍軍事上一敗塗地的同時,議和作為政治上示弱的手段,大大影響了其他友邦對大明和後金的外交。蒙古各部一直首鼠兩端地在大明和後金的爭鬥中進行觀望,客觀上講稍稍偏向大明,正是袁崇煥的議和,讓他們認清了大明對後金的畏懼,從而加劇了倒向後金的過程。

斬帥者,殺毛文龍也。毛文龍,字振南,浙江杭州人,萬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出生於杭州府錢塘縣的松盛里。天啟二年,毛文龍襲鎮江,不數月,實授總兵官,開鎮東江。官累至左都督,掛平遼將軍印,加太子太傅,正一品節將。崇禎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煥矯詔斬於雙島。

首先,袁崇煥是「擅斬」毛文龍,即「矯詔」。袁崇煥是正二品文官,按明朝條律,有權節制毛文龍正一品武官。儘管袁崇煥有尚方寶劍,但是誅殺這樣的地方大員,沒有經過朝廷的許可,還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做個不恰當的類比,這有點四川省長突然把成都軍區的司令員斬了的意思。何況,毛文龍很可能也有尚方寶),那麼袁崇煥的作為就更加膽大包天了。再者自我國古代,像毛文龍這樣的一品武將,未經皇帝批准,未等朝廷問罪,而擅自斬殺的,千古來便只有毛文龍一人!

其次,袁崇煥為毛文龍定的罪名是:「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盜軍糧,四當斬。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走卒、輿夫盡金緋,六當斬。自寧遠還,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強取民間子女,不知紀極,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當斬。驅難民遠竊人蔘,不從則餓死,島上白骨如莽,九當斬。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

說幾個其中典型的:其「一當斬」,朝廷先後數次查核毛文龍的兵馬,就在崇禎元年才核查過一次,而且天啟帝和崇禎都有過旨意,對毛文龍糧餉從寬,因為東江鎮有屯田軍,是收留遼東流民的,所以東江鎮不比一般軍鎮;而袁崇煥出關督師的時候還請崇禎撤了東江鎮巡撫,毛文龍官拜左都督,要說沒文官監製,首先就得找袁崇煥的責任。反觀袁崇煥,由於在崇禎面前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又怕完不成任務,於是向崇禎提了很多苛刻的條件,例如「崇煥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因此,袁崇煥是遼東軍事力量中唯一沒有其他監軍的,沒有登萊遼東巡撫,除了東江,沒有其他持有尚方寶劍的督師。也就是說,毛文龍死後,整個薊遼天津登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越過他直接向皇帝上奏的,這是多麼大的權力啊,簡直就是土皇帝了。因此可見這個「一當斬」的荒謬。

其「三當斬」和「四當斬」,毛文龍有水師海船,也作海上貿易,因為就朝廷那點軍餉還時常被剋扣和拖欠根本不夠,毛文龍從天啟元年(1621年)到敵後開創東江鎮幾乎沒有軍餉糧餉,毛文龍死前上書崇禎還說明了八年只領了三次餉,一共120多萬兩銀子,而袁崇煥一出關就有480萬遼餉、米180萬,另發內帑120萬、鎧甲40萬具,紅夷大炮10門,其他弓箭軍械無數……這能比嗎?其「九當斬」,此條完全查無實據,純屬袁崇煥捏造。拜魏忠賢為父一事完全沒有任何證據,僅見於袁崇煥一人所說,袁崇煥殺毛文龍後朝中亦為此嘩然。而且即使要「塑冕旒像」也應該在登州等繁華之地,塑於荒島豈不可笑,這個所謂的魏忠賢生祠,也從來沒有人見過,只有袁崇煥一人認定此生祠的存在。

總之,袁崇煥為毛文龍定的這些罪名,比之崇禎為袁崇煥定的罪名,更加無稽。而毛文龍生前對後金的牽製作用,是得到歷任遼東督師的充分肯定的。

「管鐵騎營加銜都司毛文龍,棄儒從戎,志期滅虜,設防寬叆,凡夷地山川險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無不精通,實武牟中之有心機,有識見,有膽略,有作為者,豈能多得!」——經略遼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熊延弼

「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酋。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軟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與,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慚死無地。」——督理遼東軍務大學士孫承宗

即使是對毛文龍戰績不滿的兵部,給出的評價也是:「毛文龍滅奴雖不足,牽奴則有餘。」

袁崇煥擅斬毛文龍的重要原因,就是要統一指揮權,那麼毛文龍死後東江鎮是什麼情況的呢?東江鎮兵力二萬八千被袁崇煥分為四協,以文龍子承祚、副將陳繼盛、參將徐敷奏、游擊劉興祚主之。其中毛文龍之子毛承祚才17歲,經驗不足,而劉興祚為從後金叛逃回來的漢軍,由於向袁崇煥誣告毛文龍有降清之心得到提拔,是袁崇煥強行安插進入東江鎮的一顆釘子,東江鎮的實際掌權者其實是毛文龍的女婿陳繼盛,問題是陳繼盛即便管不到劉興治,劉興治更別想管到陳繼盛。毛文龍死後,陳繼盛也還幹得不錯,但僅一年後,崇禎3年4月,劉興祚、劉興治兄弟叛亂,殺陳繼盛及欽差通判劉應鶴等官及其軍卒百餘人,然後投奔後金。東江鎮自此不可收拾。後金失去了東江鎮的牽制,迅速開始南侵,10月入關圍北京城。

東江鎮的垮台,同時還帶來了兩個惡劣的後果:

1、正一品的武將隨便就被殺,沒有任何安全感,大明武將變得非常敏感,其後袁崇煥和武將滿桂鬧到不可收拾,滿桂最後在金鑾殿上向崇禎哭訴袁崇煥要殺他),成為壓倒袁崇煥的最後一根稻草,除了平時滿桂和袁崇煥的積怨,我認為也有毛文龍事件的心理影響。

2、東江鎮混亂以後,由於長期的矛盾,不少東江武將相繼叛亂,最後竟投入後金。東江士卒,多於後金所略之地的遼人,和後金多有家破人亡的刻骨仇恨,當皇太極繼位後,大肆籠絡漢人,東江叛將竟能投降後金,與遼東守軍的矛盾可見一斑。投降的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東江三礦徒(這三個武將都當過礦工):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孔有德因為死得早,名氣稍差,耿仲明也是死得早,爵位被孫子世襲了,其孫子叫耿精忠。不用說了吧,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的兩個主角就在這裡了。他們投入後金以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尚可喜,他投入後金以後,他的水師成為清軍水師的核心力量,干翻了殘餘東江水師,還把大明的遼西、北直隸和山東水師也拍得不敢出港。

當然,懷疑袁崇煥,也不用抬高毛文龍。毛文龍前期捨命殺敵是真,後期保存實力,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也是真。而且毛文龍把總部設在朝鮮,清軍攻朝鮮卻不救,最後還是由袁崇煥來背失去朝鮮這個黑鍋,可見毛文龍自己小算盤也是打的很精的。但小疵不能亂大謀,袁崇煥殺毛文龍系冤殺,這基本是定論。

「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這個說的就是皇太極入關圍北京城的己巳之變。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於榛子鎮接到崇禎聖旨,得調度指揮各鎮援兵之權,這個情節也很重要,清楚的說明了薊門失手不單單是薊門守將劉策的責任。事實是袁大人獲得指揮權。但其指揮非常值得商榷。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薊州順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崇煥上疏崇禎,曰:「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其中這個「必不令敵越薊西」是袁大人繼「五年平遼」、「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後又一經典。

袁崇煥上疏後便開始部署薊州防禦。此時,薊門守將劉策和各路兵馬彙集薊州。劉策駐地是在密雲,昌平總兵尤世威原來是駐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劉策率軍援守薊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薊州兩地之間,但袁大人卻將兵力分散布防於薊西各地,他令劉策回守密雲,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許多史料都記載了袁大人這個部署: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其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丑《懷宗實錄》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還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禎實錄》

「令劉策著還鎮,調度諸將,分信防守密雲。」《崇禎長編》

其餘:玉田蔡裕及龔彰部關寧軍步兵3千,豐潤參將鄒宗武部關寧軍步兵2千,永平關寧軍步兵參將楊春部3千並游擊鐘宇部(數量不詳),遷安游擊滿庫部關寧軍步兵2千,建昌劉鎮華關寧軍步兵2千。總督劉策部回密雲,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祿。事後看來除能守住薊州城外,玉田、豐潤、遷安、建昌、三河、順義,若皇太極主力攻擊沒有一處能守住。皇太極力強卻兵力集中,袁崇煥力弱卻分兵。袁崇煥是想處處設防,但等於處處不防。朝野對袁崇煥戰守布置非議甚多,孫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緊守薊州三河一線為要務,否則敵人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事實證明,由於保定兵和昌平兵的遠去,薊州防備兵力嚴重不足,連起碼的偵防也做不到,結果皇太極輕易越過薊州直趨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發覺方提兵追趕,被朝庭寄與厚望的薊西防線竟不經一戰便完全失效。

袁崇煥的關寧軍在北京保衛戰中同樣讓人失望。

先來看與袁崇煥勢不兩立的滿桂的德勝門之戰。德勝門之戰是滿桂5000本部、侯世祿5000本部和1萬多京營,對陣皇太極親自率領的6萬主力。滿桂在德勝門與皇太極血戰數日,大小二十餘戰,雖然因為兵力的懸殊未能取得勝勢,但也壓制住了後金的攻擊勢頭,互有傷亡,使得皇太極一舉佔領北京的計劃破產。在一次戰鬥中,滿桂因為兵少不支,退往廣渠門附近,想要袁崇煥的部隊接應,卻遭流矢射中,而一直心懷芥蒂的滿桂從而一口咬定,是袁崇煥放的冷箭,直至鬧上金鑾殿。

說完了德勝門之戰,我們來看廣渠門之戰。袁崇煥15000關寧軍面對的僅僅是正白旗2000游兵和數千被裹脅參戰心無鬥志的蒙古軍隊,即使是這樣,袁崇煥的部隊竟然有三分之一在副將王承胤帶領下臨陣逃跑,這就是袁崇煥竭天下之餉練成的「關寧鐵騎」的真實寫照。等到崇禎將袁崇煥下獄,關寧軍隨袁崇煥回京救援的祖大壽懼並誅,毀山海關出。思宗命崇煥以書招之,乃安。這到底是朝廷經制之兵啊?還是袁督師的袁家軍閥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倉浦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倉浦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