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世紀俄羅斯的幾個瞬間-探金環地區名人墓葬

中世紀俄羅斯的幾個瞬間-探金環地區名人墓葬

Господи, простри невидимую руку Свою и приими в мире души рабов Твоих

主啊,伸出您看不見的手,現世來接受您僕人的靈魂吧

------1238年2月7日 弗拉基米爾聖母安息教堂中最後的禱詞

【弗拉基米爾聖母安息主教座堂(歷代弗拉基米爾大公安息地)】

1238年2月7日,奧卡河谷高地上的聖母升天大教堂燃起衝天大火,劇烈的火焰映著弗拉基米爾城外的蒙古大營,宛如白晝。剛剛在科洛姆納大破弗拉基米爾大親王主力的蒙哥和速不台等蒙古將領在火光掩映下擊掌相慶—斡羅思定矣!

兩年前,奉窩闊台汗令,拔都、貴由、蒙哥、不里等蒙古宗王長子開始了蒙古人對世界第二波征服行動,大軍在1237年冬天破蘇茲達爾城,轉年初,又克莫斯科。當時俄羅斯一帶唯一有實力抵抗蒙軍的只剩弗拉基米爾大公國,該國同時也是諸國中實力最強者。

遺憾的是時任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尤里二世雖然也叫尤里,卻沒有腦控技能,連續數次誤判局勢:梁贊圍困時拒派兵支援,蒙古使節勸降也輕蔑驅除,隨後自己率領的主力又在科洛姆納被蒙古軍隊一舉擊破,到了1238年2月,情況已經急轉直下,尤里二世兵敗後一溜煙跑到了北邊的雅羅斯拉夫爾,將自己的老巢和老婆孩子們都留給了虎視眈眈的蒙古大軍,2月1日,十二萬蒙古大軍將弗拉基米爾團團圍住,日後成為大汗的桓肅皇帝蒙哥親自率領主力猛攻,到了7日夜,該城已經搖搖欲墜,尤里二世的夫人,女兒、幼子等大公家族的人們將自己關在了眼前這座聖母安息主教座堂中,晝夜的祈禱,迎接註定的終焉,大家在弗拉基米爾主教米特羅凡領禱下點燃教堂,連同歷代弗拉基米爾大公的陵寢一起殉城。

全石制的教堂並沒有被火神收走,如今憑藉著保有俄國最偉大的聖像畫家安德烈·魯布廖夫的壁畫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抵達時凌冽的秋風在奧卡河谷肆虐,嗚咽作響,因建在高崗之上,想來昔日大火時真是遠近皆見了。

如今教堂內部粉刷一新,唯有這面斑駁的牆面的見證了700多年前的那次戰鬥民族絕望的熱焰。

歷史遺迹的魅力往往在於它所經歷的種種戲劇性的過往,就在殊死抵抗的弗拉基米爾大公陵墓附近,有一座不被遊人關注的修道院,喚作「聖母聖誕修道院」,在1724年被移動到聖彼得堡前,那位折衝於蒙古大汗和俄羅斯諸公國之間,長袖善舞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曾葬於此處,當弗拉基米爾合城殉難時,這位時任諾夫哥羅德大公的貴族拒絕了羅馬教會要求和蒙古人血戰到底的建議(教皇欽點的鍋都不背),選擇做了一個廣義上的「帶路黨」,誠然,他曾在楚德湖的冰面上率軍全殲了條頓騎士團主力,但是面對蒙古大軍的威脅,曾經的英雄也有惜命的時候,頗為諷刺的是,大汗們非常欣賞他的覺悟,為此在聖母安息主教座堂火焚14年後的1252年,他被加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受封后他更加為蒙古人賣力,甚至替蒙古人鎮壓不願意進貢的諾夫哥羅德人。1263年他去世後埋葬於這座修道院。

因他的面對蒙古人折衝保全俄羅斯的精明,也因他在對條頓騎士團的英勇,他名滿後世,是蘇聯的民族英雄,俄羅斯的「最偉大的俄羅斯人」,東正教會的聖徒,他在這裡的陵墓在1724年被彼得大帝遷到聖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這裡便成了舊冢。

西人沒有東方這種從一而終的忠貞文化,涅夫斯基前半生英雄,後半生綏靖並沒有被譏諷為「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頗具陰陽性的帶路黨和決死不屈的烈士,歷史讓他們都得封聖徒,兩個墓地相隔不過千米,見證著13世紀那場波動全球的征服。

【波扎爾斯基墓】

Доколе название России, спасённой Князем Пожарским, пребудет на Земном шаре знаемо, до тех пор и он послужит примером геройства, правоты и бескорыстной любви к Отечеству.

直到被波扎爾斯基親王所拯救的俄羅斯的名字在地球上被人類所盡知,直到那時,他會成為英雄主義的榜樣、成為正義和對祖國無私的愛的榜樣!

昔日拯救俄羅斯的英雄靜靜的躺在世界文化遺產地蘇茲達爾的聖歐蒂米奧救世主修道院修道院中,過盡千帆皆不是,革命時代幾至無人知曉他的功績,僅僅知道這裡曾是囚禁納粹德國元帥保盧斯的監獄。

這位在17世紀孤軍奮戰,以寡敵眾的傳奇人物在後世俄國名聲著實不顯,但單憑他是紅場上唯一的大型雕塑紀念碑的主人,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如今莫斯科的標誌,紅場聖瓦西里大教堂前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紀念碑」中的「波」就是埋葬在眼前這個十字架下。那座塑像相信每個去過莫斯科的人都有過印象。

波扎爾斯基出身貴族,但是17世紀的俄國貴族並不是個很好的職業,那個時代的俄國可謂是落後又原始,而在歐洲扮演如今俄國角色的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真平獨(德意志)鎮露(露西亞),如今的波蘭人無不念那時的好(笑)。就在17世紀初,俄國和當時的強權波蘭發生過一次滅國級的戰爭,(這鍋要上溯到伊凡雷帝失手殺死太子,導致白痴繼位,庸臣當權)號稱基督之劍的波蘭人勢如破竹,完成了比法國人和德國人都無法完成的偉業:攻克莫斯科。雪上加霜的是,北邊的宿敵瑞典人還趁火打劫,攻佔了諾夫哥羅德,兩大城市均失守,可見當時俄國之岌岌可危。情況還要更加惡劣,俄國的還出了俄奸,波蘭人扶持了偽沙皇德米特里(這人是真吳三桂+汪精衛),偽政權在莫斯科興風作浪,不幹人事。

板蕩見忠良,波扎爾斯基當時面臨的情況如同建炎三年的岳飛一般:國破,君失,大敵當前。

好了,接下來的劇情絕對可以寫成演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米寧庫茲馬,一個下諾夫哥羅德的豬肉販子挺身而出,號召大家光復河山,解民倒懸(天下的豬肉販子都有愛國熱情@張翼德),他湊了千餘人的隊伍,和波軍推拉了幾次發現自己操作不來,無法抵禦強大的波蘭人,作為一個豬肉販子,米寧很快了解到是時候另請高明了,他尋訪到了軍事奇才--波扎爾斯基,不知幾顧茅廬後,正在隱居養傷的波扎爾斯基同意出山(絕非話本杜撰)。

米翼德起兵圖

然後就是波扎爾斯基的個人表演時間,彼時天下只剩米寧這隻孤軍,南方梁贊的臨時政府無力抵抗波蘭入侵,波扎爾斯基率領他們這群農民商販組成的隊伍六次被波軍圍困,六次均突圍而出,在南下突擊梁贊的波蘭大軍中六進六齣,從1610年11月到第二年7月,整整半年時間拖住了數十萬波蘭大軍,讓南方政權轉危為安(@趙構),他二人被呼為「祖國母親的救星」。

義軍光復莫斯科

隨後又浴血奮戰一年多,波扎爾斯基幾受重傷,終於在1612年11月1日光復莫斯科,在第二年,全俄縉紳會議選舉大牧首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之長子,17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威名震於當世的羅曼諾夫王朝就此建立,此後,凝聚一心的俄國人又在波扎爾斯基領導下戰鬥了整整5年才驅趕走了波蘭入侵者。

波扎爾斯基的墓在蘇聯革命時代被摧毀,一直到2009年才被修復,修復揭幕式由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主持。

來到波墓時正下著細密的秋雨,鐘樓的鐘聲突然叮叮噹噹響徹了整個小鎮,安息吧,衛國保家的英雄。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沙皇戈東諾夫陵墓】

金環上最著名的謝爾蓋耶夫聖三一修道院其實還是一位沙皇的陵寢所在,俄國諸位沙皇大多群葬於莫斯科的天使長主座教堂和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大教堂,唯有這位,獨立葬於遠離首都的謝爾蓋耶夫。 他叫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這位是戈東諾夫王朝的創始人,太祖皇帝,可惜戈東諾夫王朝正遇到17世紀強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入侵,遂二世而亡。

戈東諾夫是個韃靼人,堪稱俄羅斯朝廷中的「胡人」,在侍奉伊凡雷帝期間起家,他妹妹嫁給了伊凡雷帝的幼子費多爾,他隨之逐漸顯貴,伊凡雷帝失手殺死太子後這位費多爾得繼大統,費多爾智力低下,權柄遂為國戚戈東諾夫所竊,到了1598年,費多爾去世,無子嗣,留里克王朝滅亡,戈東諾夫被群臣貴族擁立成為新的沙皇,建立戈東諾夫王朝,作為一個篡權的太祖皇帝,他不得以企圖在武功上取得建樹,北方與瑞典發動戰爭,東部繼續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南邊對克里米爾汗國動武,到了晚年,國勢已經開始傾頹,1605年他突然暴斃,隨後引發了波蘭以匡扶留里克王朝的名義大舉入侵俄羅斯,其子菲奧多爾被波蘭偽沙皇殺死,戈東諾夫王朝終結。

戈東諾夫家族對於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非常重視,戈東諾夫沙皇和皇后的婚禮就在此進行,大量撥款讓這座修道院一舉成為俄羅斯最大的修道院。作為一個得國並不太正的皇帝,戈東諾夫遺言將自己陵寢選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大教堂,然而王朝覆滅後他的棺槨被先後轉移到盧比揚卡附近的瓦爾索諾夫斯基修道院,1622年又被移動到如今的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直至今日。他的家族成員也都在這個低矮的尖頂型建築中安息。

基督教輕生死,這位俄國安祿山的墳墓低調的很,就位於聖母安息教堂的門口,1945年曾開啟過這座陵墓,發現骨殖混亂,可見數次移墓的後果。

日後普希金曾將他的事迹寫成同名悲劇《鮑里斯戈東諾夫》,完成作品後,他在給另一位詩人的信中感嘆自己的偉大,留下了:「What a Pushkin, what a son of a bitch!(ай да Пушкин, ай да сукин сын!)」這樣激動又中二的台詞給後人。

另有一事也算是無心插柳,因為戈東諾夫家族大規模的興建,謝爾蓋聖三一修道院異常堅固,在隨後的波蘭入侵中被波蘭軍隊圍困了整整16個月,得賴戈東諾夫的遺愛,堅固的城牆未能讓波蘭軍隊前進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跡尋蹤 的精彩文章:

TAG:舊跡尋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