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在寫 WI-1000X 測評的時候就已經提到,掛脖式無線耳機是一種熱潮。

比「豆式」完全無線耳機更穩定,整套方案也更成熟,很多廠商會在常規產品中使用掛脖設計。索尼的 WI-1000X 和 h.ear in Wireless、BOSE 的 QC30,還有 Beats X 等,這堆都是一些經典的掛脖作品,也是大部分人通勤的首選。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除了這些走常規路線的作品,有些廠商還希望在掛脖式音頻設備上多玩點新意,例如 JBL。

早前,JBL 搶在兩大「創意實驗室」前面,推出了一款掛脖音頻設備 JBL SoundGear BTA。和索尼提出的概念不太一樣,SoundGear BTA 只是一款普通的穿戴式音箱,聲音沒有指向性,播放音樂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外人。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其實,也並不是這樣的)

這其實有點像多年前把大型卡式機扛在肩上的感覺,一種「走起來有風,碰到人就 Battle」的不羈。

但上手後你就會發現,JBL SoundGear BTA 的音箱配置搭上這種穿戴式設計,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化學作用。它的沉浸感其實也不會比耳機輸多少,聲音的表現上也會有一些特別的感覺。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今天體驗,就是要從聲音以及穿戴、使用場景這三個方面去談談,這套 JBL SoundGear BTA 到底值不值得買。

簡如掛枕,一帶即用

為了貼合人的身體線條,JBL 在 SoundGear BTA 的機身上用了不少曲線。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和索尼 WI-1000X 大小對比)

SoundGear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瘦小的掛枕。脖子動到某些位置可能會頂著,但不妨礙正常運動,中間的空隙還是很寬的。接觸肩膀的部分用上了防滑材質,佩戴在肩上的時候還算舒服。

整機也只有 350g,也就是一台沒裝載電池的「微單」差不多重,帶上也不會有太過明顯的重量感。佩戴感也算是可以,就是有些時候礙於固定造型的問題不能完全貼緊佩戴者,活動時可能會有些晃動,也不能按人的身體尺寸調整,這種「硬性均碼」對於小部分用戶來說可能會有些不便。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像筆者我這種體型比較大、脖子比較粗的佩戴者,每次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夠帶上。將 SoundGear 取下來倒是沒什麼難題,利用機身的一些小幅度的形變就可以完成。但要帶上去的話,就需要從側面進入才能帶上,帶的時候還會有少少疼痛感。

考慮到如果 SoundGear 把開孔擴大會降低佩戴的穩定性,它也不可能加入調節結構來適應,那還是維持現在這個尺寸比較好。但對於絕大部分的用戶來說,SoundGear 這個尺寸要帶上,還是很容易的。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SoundGear 的按鍵布局也相對簡單,按鍵全部都做在機身外側方便操作。而且,按鍵都是集中在機身邊緣的分割線上,即便放在外側也不會影響外觀。只是,按鍵的辨識設計不夠,操作不夠熟悉的話,在調整音量的時候還需要再仔細摸一下。

另一點是,SoundGear 在操控播放時只有音量調整(+/-)和播放 / 暫停這四個操作,播放控制鍵沒有集成最常用的手勢,要切換歌曲的話就必須到手機或播放器那邊去操作。相比目前推出的藍牙耳機,這個設置會稍稍有些不便。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SoundGear 的連接手段也很直觀,JBL 把藍牙配對模式的喚醒功能和開關分開,用戶只需要在設備開啟模式下,點按藍牙按鍵就可以直接進入配對模式。即便沒有自帶 NFC,用起來也不算太麻煩。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BTA 版的 SoundGear 配備了一個藍牙音頻發射器。面對一些不能用藍牙做音頻傳輸的設備,如不能通過藍牙接音頻的 Switch ,BTA 版的接收器就可以通過音頻介面接入,然後無線連接到 SoundGear 上播放。

雖然這樣聲音就會經過多次轉換,損失是不能避免的了,但就設備兼容性這一點去考慮,SoundGear BTA 確實是提供了個可行的方案來解決問題,這一點是可取的。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接收器上的切換鍵)

其實,藍牙適配器附帶了 SPDIF 介面,除了能夠兼容更多設備,當輸出設備有 3.5mm 和 SPDIF 介面可選時,用戶能夠選擇輸出質量更高的方式。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就外觀和操控而言,JBL 這套 SoundGear BTA 走的是簡單便捷的路線。

外觀上沒有太多花俏的東西,控制基本功能的四個操作鍵都放置在機身外側方便操作。機身造型雖然只能應付極小幅度的形變,但佩戴起來也不算太難,佩戴後的感覺也尚算舒服,就只是有點鬆動而已。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藍牙適配器的加入,讓 SoundGear 多了點玩法和方便。現在配對也不算太麻煩,那如果可以加入 NFC 等化簡配對的工具,整個體驗會更加好。

它不是「掛在脖子上的耳機」

帶無線適配器的 SoundGear BTA 其實並不是這款產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反而盒子上的這個小角標讓我有點「突如其來」的驚喜。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SoundGear 支持 aptX CSR,在傳輸上會比那些沒有 aptX 的產品要好一些。JBL 會在這款設備中加入 aptX,對重視傳輸的用戶來說是個好消息。

現在支持 aptX 的播放器設備比以前多了不少,雖然 JBL 沒有趁著 Android 陣營升級那波熱潮支持 LDAC,但有 aptX 也不錯。反正還是那句話,有總比沒有的強。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歌手:石詠莉 | 專輯:The Hat Trick | 格式:320kbps)

可能是佩戴位置和方式的關係,SoundGear 輸出的感覺跟一般音箱不一樣。和耳機相比會多了些「距離感」,但整個感覺也沒有太多的區別。帶上之後,人其實處於發聲空間的中心位置,歌手就好像在自己後面演唱一樣。

加上,SoundGear 少了耳機才有的體積限制,聲音擴散到整個空間中,進一步提升真實感和沉浸感。

只是,SoundGear 的聲音表現比較平淡,人聲不夠突出,和背景的分離度不夠,到了副歌的部分會有種人聲混進去的感覺。整個感覺雖然很均衡,但也沒有太突出的點,沒有一聽就讓人記住的點。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歌手:林奕匡 | 專輯:Phil Like Live | 格式:320kbps)

換上 Live 之後,SoundGear 在聲場上的表現還不錯,樂器的表現還好。鼓點的力度尚可,人聲也不會幹澀,環境中的掌聲則刻畫得一般,還不夠突出,細節也比較模糊。

SoundGear 的環境表現還可以,沉浸感其實還可以的,只是細節處理真的比較一般。當然不能和耳機去比較,但 SoundGear 這個細節表現還真的有待提升。

或者,如果你不是以聽歌為主的話,那 SoundGear 還能算是一款提升聲音沉浸感的工具。

(換上 3D 錄音的視頻再試試,發現 SoundGear 的表現其實還是可以的)

用戶可以將它接入各類遊戲當中,配合 VR 也能提升整體感受。因為 SoundGear 這種固定的揚聲器設計,聲音是固定在一個位置的。只要佩戴者的頭部有活動,聲音也會有些變化。雖然沒有 3D 耳機那樣方位切換感,但要應付遊戲需求還是可以的。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因為人很少會在遊戲的時候仔細去聽聲音的表現,他們更注重的是環境投入感。就這一點,SoundGear 會比普通的耳機要好一些。

不太私人化的私人音頻設備

如果要給 SoundGear 的體驗來一個簡單的概括,那我覺得它應該是:


SoundGear,它是一款不太私人化的私人音頻設備 。

首先,它是揚聲器而不是耳機,聽歌的時候會影響周邊的人。而且,SoundGear 之後在佩戴的時候才能感受它真正的音頻表現,這樣就限制了用戶的使用場景。你要在一個私人空間,才能用這個設備,不然總會有些不對。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另一方面,SoundGear 這類設備的出現,確實是為穿戴音頻設備帶來一套新的方案和可能性。之後廠商在推產品的時候,或者會再多了些新的考慮。

現在也不止 JBL,BOSE 也推出了一款名為 SoundWear 的穿戴式揚聲器。這也說明,掛脖式設計還是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

JBL SOUNDGEAR 體驗,它是「私人音箱」還是「公開耳機」?

回到 SoundGear 本身,BTA 版附帶的藍牙兼容設備確實能夠擴大適用範圍,自身支持 aptX 也能保持傳輸質量。但聲音表現還真的還差那麼一點的意思,2299 的售價也擋住了不少想嘗鮮的用戶。

雖然 SoundGear 有單獨發售的版本,但國行售價也要 1999。這個價格對於一款用來嘗試的設備,還是有點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