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 第二學年度 第一周 複習
病理學
第二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
1. 化生
(1)定義:一種已分化的組織轉變為另一種分化組織的過程稱為化生。
(2)分類
1)上皮組織化生——可逆轉
①鱗狀上皮化生:支氣管柱狀上皮因慢性炎症刺激化生為鱗狀上皮,慢性子宮頸炎時,子宮頸柱狀上皮化生為鱗狀上皮
②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粘膜上皮轉變成小腸型或大腸型的粘膜上皮
2)間葉組織化生
一種間葉組織轉化為另一種間葉組織, 如纖維母細胞組織化生為骨母細胞或軟骨母細胞,形成骨、軟骨組織。——不可逆轉
不是肌肉組織化生為骨組織,而是皮下及肌肉內的纖維組織增生並化生。
2.損傷發生的根本是ATP耗竭(選擇題)
3. 變性:是指細胞或間質內出現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的量顯著增多,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n.解,B)
4. 水樣變性
(1)發病機制:缺氧,毒性物質損壞線粒體內ATP產生時,細胞膜上鈉泵功能降低
(2)病理變化
1)大體:器官腫脹、體積增大、質量增加、邊緣變鈍、切緣外翻、顏色蒼白、無光澤、狀如水煮
2)光鏡:細胞體積增大,胞質疏鬆透亮,胞漿內出現許多粗顆粒。嚴重時細胞腫脹如氣球,又稱氣球樣變性
3)電鏡:胞核正常,胞質基質疏鬆,電子密度降低,線粒體腫脹呈囊泡狀,內質網擴張,核糖體脫失,呈空泡狀
5. 脂肪變性
(1)定義:細胞內出現脂滴或脂滴顯著增多
(2)脂質小體(n.解):電鏡下可見脂滴為電子密度較高,有界膜包繞的圓形均質小體,稱 為脂質小體
(3)分類
1)肝脂肪變性
①發病機制
?中性脂肪合成過多
?脂蛋白合成障礙
?脂肪酸氧化障礙等
②病理變化
?大體:肝腫大、軟、黃,切面油膩感
?鏡下:肝細胞腫大,核周出現大小不一空泡,將細胞核擠向一邊
③發生部位與病因有一定關係:
?慢性肝淤血時,首先小葉中央區脂肪變
?磷中毒時,首先小葉周邊帶脂肪變
?嚴重中毒和傳染病時,累及全部肝細胞
④結局:可復性病變
?病因消除—恢復正常
?持續發展—肝細胞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肝硬化
2)心肌脂肪變性
①分類
?灶性:多見於左心室心內膜下和乳頭肌,稱虎斑心
?彌慢性:兩側心室心肌瀰漫淡黃色,見於嚴重缺氧和中毒時
②發病機制:多見於貧血、缺氧、中毒(磷、砷等)及嚴重感染(白喉和痢疾等)
③病理變化:光鏡:心肌胞漿中見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在縱行的肌纖維內
④區分:心肌脂肪浸潤:心外膜下過多脂肪並向心肌間伸入,嚴重可致猝死(脂肪細胞向心肌深入)
3)腎脂肪變性
①發病機制:在嚴重貧血、缺氧、中毒和一些腎疾病時,由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受損,通透性增高,腎小管特別是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可吸收漏出的脂蛋白而導致脂肪變性。
②病理變化
?大體:腎體積增大、被摸緊張,切面可見皮質增厚,略呈淺黃色
?鏡下:細胞質內出現多數脂滴,常位於細胞基底部和細胞核周圍。
6. 玻璃樣變性(透明變性)
(1)定義:指結締組織、血管壁或細胞內出現HE染色為均質紅染的半透明的蛋白性物質,肉眼為灰白、半透明、毛玻璃狀,故稱玻璃樣變性。
(2)見於:結締組織,血管壁,有時也可見於細胞內
(3)分類
1)結締組織玻璃樣變性
①見於:纖維瘢痕組織、纖維化的腎小球、動脈粥樣硬化的纖維瘢塊等
②病理變化:
?大體:灰白、半透明、質地堅韌、缺乏彈性
?鏡下:纖維細胞明顯變少,膠原纖維增粗並互相融合成梁狀、帶狀、片狀的半透明均質無結構物質
③機制:原膠原蛋白分子間交聯增多,膠原纖維融合,糖蛋白積聚等因素
2)血管壁玻璃樣變性
①見於:高血壓病時的腎、腦、脾及視網膜的細動脈
②病理變化:
?大體:細動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或閉塞
?鏡下:細動脈壁增厚、均質紅染、管腔狹窄或閉塞
③機制:管壁內皮細胞下滲入血漿蛋白並凝固成均勻無結構的紅染物質,內膜下基底膜樣物增多
病原生物學
第一章緒論
1.微生物分類(選擇題):依據微生物細胞結構特點,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以病毒為代表的非細胞型微生物;以細菌為代表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以真菌為代表的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1)非細胞型微生物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選擇題):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細菌的基本性狀
1.細菌測量大小的單位是微米
2.脂多糖(n.解、選擇、簡答題)
(1) 脂質A(lipid A)
1)為一種糖磷脂,由D-氨基葡萄糖雙糖組成的基本骨架,不同細菌骨架一致。
2)內毒素毒性與生物學活性成分
3)無種屬特異性
(2) 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
1)位於脂質A的外層
2)有屬特異性, 同一屬細菌相同
(3)特異多糖(specific polysaccharide)
1)最外層,由數個至數十個低聚糖(3~5個單糖)重複單位所構成的多糖鏈。
2)是革蘭陰性菌的菌體抗原(O抗原),具有種特異性
3)缺失,細菌變為粗糙型
3.細菌L型(n.解):細菌在體內外受到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響後,導致細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壞或合成被抑制,進而形成的一種細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細菌。
4.IMViC試驗(記住結果、目的)
5.細菌的合成性代謝產物(A+簡答)
(1)熱原質(2)毒素與侵襲性酶(3)色素(5)抗生素(6)維生素
6.細菌的生長曲線
(1)遲緩期:準備階段, 是細菌適應環境準備增殖需要的時間。細菌不分裂
(2)對數期:對數增殖期: 是分裂繁殖較快的時期。形態、染色性及生理活動都比較典 型。對外界因素敏感
(3)穩定期:合成代謝產物,產生抗生素、外毒素、細菌計數。
(4)衰亡期:細菌形態改變呈多形態的衰退形。
遺傳學
第一章緒論
一.名詞解釋
1.人類發育與遺傳學
以遺傳學為基礎,以疾病為中心,闡述人體生殖發育過程中正常的形態和功能、畸形和疾病發生的機制,以及人們應採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2.遺傳學
研究生物遺傳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
3.醫學遺傳學
遺傳學與醫學的結合產生的一門邊緣學科,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遺傳機制、遺傳方式及其診治和預防的策略和措施。
二.簡答題
1.遺傳病基本特徵
以遺傳物質變化為基本特徵,其發病也不同程度地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依遺傳因素在疾病發生中作用大小不同,遺傳病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遺傳因素起決定性作用,環境幾乎無影響
(2)遺傳因素起主要作用,環境因素誘發致病
(3)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都發揮作用
2.遺傳病的分類、舉例,及各自特點
3.遺傳學在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事件
(1)孟德爾於1865年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分離律和自由組合律 ? 奠定了近代遺傳學基礎
(2)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並認為血型是遺傳的;1924年,Bernstein證實血型是由一組復等位基因所控制 ? 孟德爾遺傳規律應用於醫學的最早例證
(3)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並認為血型是遺傳的;1924年,Bernstein證實血型是由一組復等位基因所控制 ? 孟德爾遺傳規律應用於醫學的最早例證
(4)1941年,Beadle等對紅色鏈孢黴菌的突變研究 ? 提出「一個基因一種酶」的學說
(5)摩爾根於1926年研究果蠅發表了「基因論」;徐道覺於1952年通過低滲處理人類染色體標本;蔣有興和Leven於1956年確定人類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46條 ? 人類細胞遺傳學開端
(6)1970 年,Casperson等開創染色體顯帶技術
(7)1944年,Avery等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8)Watson和Crick於1953年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 ? 標誌著分子遺傳學的開端
(9)1949年,Pauling發現鐮狀細胞病的血紅蛋白分子HbS不同於正常HbA? 提出分子病的概念
(10)1956年,Ingram證實HbS的β6 Glu→Val,核苷酸水平A→T? 分子水平DNA診斷
(11)1968年,Arber等從細菌中發現了限制性內切核酸酶
(12)1972年,Berg等完成世界上第一個DNA體外重組實驗 ? 建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核心技術,開闢了遺傳工程新時代
(13)1969年,Pardue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DNA片段作為探針,進行DNA分子雜交 ? 「分子雜交」
(14)1977年,Sanger建立雙脫氧鏈終止法DNA測序
(15)1985年,Mullis創立了聚合酶鏈反應(PCR)
(16)人類基因組計劃2003年公布人類基因組「完成版」,2005年5月完成全部染色體的測序 ? 解譯了人類遺傳密碼,明確了人類基因組的基本特徵,為後基因組時代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醫學統計學
第一章緒論
二.簡答題
1.醫學統計學的基本內容
(1)統計設計(2)數據整理(3)統計描述(4)統計推斷
三.填空題
1.統計分析包括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
2.統計推斷指由樣本數據的特徵推斷總體特徵的方法,包括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
3.參數估計分為點估計和區間估計。
4.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確定的所有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它包括所有定義範圍內的個體變數值,描述整體特徵的指標稱為參數。
5.樣本是從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觀察單位,對變數進行觀測得到的數據,描述樣本特徵的指標稱為統計量。
6.根據誤差的性質和來源主要可以分為系統誤差、隨機測量誤差和抽樣誤差幾種類型。
7.由於抽樣而引起的樣本統計量與總體參數間的差異,在統計學上稱為抽樣誤差。
8.概率是描述某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事件A發生的概率可以寫成P(A),其取值範圍為≤P(A)≤1。
9.習慣上將P≤0.05的事件稱為小概率事件。
△定量數據——每個觀察單位有一個具體數值;定性數據:每個觀察單位有一個類別,每個類別有一個數值
社會醫學
第一章概論
一.名詞解釋
1.社會醫學(social medicine)
社會醫學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醫學和健康問題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研究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與個體及群體健康和疾病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
二.簡答題
1.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
(1)研究社會衛生狀況
(2)研究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
(3)研究社會衛生策略和措施
2.社會醫學的研究對象
(1)第一次衛生革命以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為主要防治對象。
(2)第二次衛生革命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攻目標,主要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精神疾病和意外傷害等
(3)第三次衛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質量、促進全人類健康 長壽,實現WHO倡導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為目標
3.社會醫學的基本任務
(1)倡導積極健康觀和現代醫學模式
(2)改善社會衛生狀況,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會衛生策略和措施
(4)開展健康弱勢人群保健和社會病控制
4.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
(1)衛生事業與社會協調發展
(2)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會的健康觀
(4)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會因素的決定作用
(6)全社會參與的大衛生觀
第二章醫學模式
一.名詞解釋
1.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人類在與疾病抗爭和認識自身生命過程的實踐中得出的對健康觀和疾病觀等重要醫學觀念的本質概括
二.簡答題
1.醫學模式的演變
(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2)自然哲學醫學模式(3)機械論醫學模式
(4)生物醫學模式(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2.影響人類健康與疾病的主要因素
(1)環境因素(17%):自然、心理、社會
(2)生活方式及行為因素(60%):職業危害、消費方式、生活危害
(3)生物遺傳因素(15%):遺傳、成熟與老化、綜合內因
(4)醫療衛生服務因素(8%):預防、治療、康復
TAG:2016353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