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腸息肉到大腸癌究竟有多遠,三種息肉一定要及時切除!
醫學上,大腸息肉是指所有生長在結腸和直腸黏膜表面並向腸腔內突出的贅生物總稱,我們都知道結腸包括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和升結腸四部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轉變成大腸癌,目前最常應用的大腸息肉分類是以Morson的組織學分類為基礎,將其分為腺瘤性、錯構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類,其中腺瘤性為癌前病變,屬於腫瘤性息肉,錯構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息肉與癌變關係並不明確或不會發生癌變,統稱為非腫瘤性息肉。
第一,大腸腺瘤性息肉包括哪些?
根據腺瘤中絨毛成分所佔比例不同而將其分為管狀(絨毛成分小於20%)、管狀絨毛狀(絨毛成分在20%-80%)和絨毛狀(絨毛成分大於80%)三大類,其中以管狀腺瘤最為常見。
根據腺瘤的數量又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多發常見於家族性結腸息肉病、Gardner綜合征和Turcot綜合征,它的特點是多發性腺瘤伴有結腸癌的高發率。
第二,從大腸腺瘤性息肉到大腸癌究竟有多遠?
當然,不管是單發還是多發的腺瘤性息肉,它都不是一步就能變成大腸癌的,它的演變過程是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後期腺瘤→大腸癌,一般腺瘤越大,形態越不規則,絨毛含量越高,上皮異型增生越重,癌變機會越大。
說到這,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會轉變成大腸癌,那麼,它轉變的時間究竟要多久?這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多發腺瘤性息肉轉變成大腸癌的時間普遍更短,這與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單發性腺瘤性息肉轉變成大腸癌我們用三個分水嶺,5年,10年,20年發展為癌的幾率分別為3%,8%,24%。
因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可能,所以一旦發現,醫生都會建議患者預防性切除。
第三,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哪些?
除了腺瘤性息肉,你還需要了解非腫瘤性息肉,事實上,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大腸息肉患者,多是非腫瘤性息肉,就像老段這樣的患者,腸鏡雖然提示乙狀結腸息肉,但是從息肉的形態、大小、特徵和病理類型來判斷,它都不屬於腺瘤性息肉,而是屬於增生性息肉。
①增生性息肉,又稱化生性息肉,多發生在直腸,多數40歲以後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息肉的數目雖多,但無明顯的癥狀,偶有大便帶鮮血,增生性息肉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我們經常能碰到大腸息肉的患者來諮詢,其實基本都是增生性息肉,它的組織學表現是腺體增生延長,被覆的腺上皮可呈鋸齒狀,腺上皮細胞沒有異型性。根據組織學特徵,所以增生性息肉屬於非腫瘤性息肉的範疇,它轉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②炎症性息肉,又稱假息肉,是指粘膜組織的慢性炎症,粘膜組織過度增生及肉芽組織增生向粘膜表面突出形成帶蒂的腫物,此類息肉多繼發於大腸各種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和增生性息肉一樣,炎症性息肉轉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③錯構瘤性息肉,雖然是非腫瘤性息肉,但具有腫瘤樣增生的特徵,常見於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綜合征、Cronkhite-Canada綜合征以及Cowden綜合征。
第四,非腫瘤性息肉究竟要不要治療?
說到這,新的問題出現了,非腫瘤性息肉究竟要不要治療?
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往往體積很小,也不會引起不適的癥狀,患者能與這兩種類型的息肉和平相處,所以碰到這兩種息肉,一般定期複查即可,無需特殊治療。
也有研究發現,雖然這兩種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息肉的體積卻是有可能增大的,如果息肉的直徑在2cm以上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在增大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不典型增生,我們都知道不典型增生也屬於癌前病變,碰到這種情況,最佳方案也是積極干預摘除,所以即便是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也要定期複查腸鏡觀察。
錯構性息肉雖然是非腫瘤性息肉,但具有腫瘤樣增生的特徵,因為息肉數目較多,多呈瀰漫性分布,部分腸段的息肉甚至密集如地毯,所以很有可能引起大出血、腸梗阻、腸套疊、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併發症,所以建議切除部分息肉,以防止嚴重併發症的出現。
同樣有研究發現,體積較大的錯構性息肉,可能合併有腺瘤性上皮灶區,雖然癌變率較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所以對於體積較大的息肉,也應該採取積極干預措施。
※飲食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易被忽視,山東是高發地,早期發現還得靠這招!
TAG:大腸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