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對我一生的影響——從《李政道評傳》說起
《李政道評傳》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郵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書,感到受寵若驚——要論李政道先生(圖1)一生所認識的人與直接影響過的人,我應該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學,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學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後,更不是他所主辦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之一的學生。
圖1 李政道(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所能影響的,絕不只是他周圍的人。我只是李先生周圍許多層以外的人,然而,他對我一生許多時刻的影響往往是關鍵性的!
《李政道評傳》重點討論了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得到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圖2)。那也是李先生對我影響的開端。
圖2 李政道與楊振寧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來源:The Nobel Foundation)
1957年10月初的一天早上,在新加坡養正小學讀六年級的我剛起床,母親就很激動地告訴我:「今天,《星洲日報》頭條新聞報道有兩個中國人得到了諾貝爾獎!」對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我感覺到母親整句話裡面最有激動性的就是「中國人」那3個字。當時我也翻了翻報紙。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記得報紙上面的那一張照片。照片中,李先生跟楊先生在黑板前面,黑板上有許多蝌蚪樣的文字。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些蝌蚪文字是數學的表達。總之,那一剎那永遠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母親的激動原因我過了很多年以後才能真正理解。母親是生在清朝宣統三年,也就是1910年。她一出生,中國就面臨貧困與戰爭,後來中國解放,我們全家搬去了新加坡。在她的那一段生命中,她所看到的就是戰爭與苦難,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有著很深的苦悶。當她看到兩個中國人能夠得到世界最高級別的科學獎,受到全世界的讚揚,她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她的激動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
回想起來,聽到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是物理學家時,那應該是我一生中首次聽到「物理」這兩個字。我的大學生涯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學物理的,而是學建築與土木工程的。但是物理這個觀念,現在回想起來,大概一直存在我的腦海中。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原因,我內心深處好像一直嚮往著物理。所以,最後也輾轉學了物理。雖然在那一段時間內,我不知道李政道先生究竟在物理上的貢獻是什麼,但是我一直感到物理一定是我最終的命運。所以,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的影響的確是非常深遠的。
《李政道評傳》的作者趙天池先生通過李先生的CUSPEA項目,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錄取,攻讀高能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他雖然不是李先生直接指導的學生,但可算是李先生廣義上的學生。1980年左右,我是美國費城爵碩大學物理系的助理教授。當時,我聽聞李先生主導的CUSPEA是向中國招收研究生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有列出願意接受中國學生為物理研究生的美國大學。看到爵碩大學不在名單內,我當時就打電話給所熟識的在德州大學任職的邱道斌教授。邱教授是CUSPEA的負責人之一。我問邱教授有沒有可能把爵碩大學加入,他說他會問問李先生。過了不久,邱教授就回電話給我,告訴我李先生說:「當然可以!」李先生的這一句話就讓爵碩大學的物理系在以後的幾年內通過CUSPEA收到了5位非常優秀的物理研究生。他們畢業後各奔前程,有一些是成功企業家,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李先生為年輕人鋪路是一個永恆的偉績!
我一生中跟李先生面對面見過4次。
在20世紀80年代時,我在費城主辦「大費城科學講座」,第1位演講者就是李先生。那是我們第1次見面。當天我有幸全程陪同李先生跟他的夫人秦惠箬女士。
第2次我跟李先生見面是在他的辦公室。我們大概談了10分鐘左右,雖然相處短暫,但是他的兩句話讓我至今難忘。第一句是向我介紹他的辦公室同事,日本偉大的物理學家、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第二句是,「每個人每天眼前都有非常多的機會,但是假如不去把握的話,那就不是機會」。
第3次是在1990年,當時我在蘭州大學主辦國際核子物理會議。這個會議是在政治風波之後,作為唯一的海外主辦人,我受到「要求取消這個會議」的巨大壓力。在受不了這些壓力的時候,我冒昧地給李先生打了電話,向他請教我該如何應對。李先生給了一個非常乾脆的回答:「學術研究不能停!我會親自來這個會議支持你!」果然,他真的來參加這個會議了,同時夫人秦女士也一塊兒來了。李先生對學術、對祖國的熱愛在他的行動中很自然地流露出來了。
第4次見面(圖3)是2006年,我有幸在上海參加了李先生80歲的生日慶典,當面祝他生日快樂。當天看到他雖已80歲,但精神煥發,真的非常高興。
圖3 參加李政道先生80歲生日慶典
毫無疑問,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從高等教育鄰域中的博雅教育的角度去看,一個人必須先做人,然後再發展生涯。我和李先生的關係,對他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對我來說卻是影響至深的。李先生用他一貫的行動來遠距離地影響我,我相信,他用同樣的方法也影響了更多的人。我們不僅僅從他那裡學到了高深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怎麼做人。這大概是李先生最偉大之處吧。
作者簡介:馮達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首席顧問。
注: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8年第4期,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 王麗娜)
《科技導報》
中國科協學術會刊
TAG:科技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