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人的文房體驗之 琢木為爐

現代人的文房體驗之 琢木為爐

高度文明下的現代,越來越多的文人把書畫、絲竹、茗茶等業餘愛好作為生活的調劑。伴隨始終的,則是焚香。

「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香,樸實無華而又靈秀飄渺。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給人以精神上的別樣體驗,與中國意境論相結合,因此成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清以降,香爐作為文房必備,是一種精神的「物化」承載,或大或小、或巧或拙,經由歲月的洗禮,與主人息息相通,修身養性的同時,彰顯主人的文化品位,為生活添一分賞玩之趣。如今,人們對香爐的材質不再滿足於人工賦予了不同花紋的金石陶瓷,一些稀有木材製成的香爐成了當代文人的新寵。

小葉紫檀,大紅酸枝等些傳統紅木自古就被中國上層社會所珍愛,並將其製成多種高檔用品。古人使用過的高檔材料擁有歷史註定的特殊身份和優越性,沿襲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追隨心態,當年王公貴族用過的東西,今天的高端人士自然也會樂於追求和使用。在傳統紅木資源匱乏的今天,用尚可得到的材料製成的香爐顯得彌足珍貴。

黃楊木因其木質光潔、紋理細膩、如象牙般色彩莊重,多用來與高檔紅木搭配鑲嵌或加工成極其精細的雕刻作品。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在過去數百多年間大放異彩。

中國古代對紫檀木的認識和使用始於東漢末期,晉代崔豹所著《古今注》中就有記載。因其木質細膩,密度較大,穩定性優,紋理漂亮,韌性好,耐雕琢,製成器物後色澤由紅到紫的神奇變化符合東方審美而廣受追捧。國家對原料的採購也溝通了與南洋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明清老傢具收藏熱興起之後,紅酸枝製品迅速進入百姓視野。紅酸枝在許多方面都有與紫檀接近的優點,又有深褐色或黑色直絲狀的條紋,色澤紫紅,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也很適合精雕細刻,故廣受藏家喜愛。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對黃楊木的採伐則有如下的記載:「世重黃楊木以其無火也。用水試之,沉則無火。凡取此木,必尋隱晦夜無一星,伐之則不裂。」蘇軾曾有詩云:「園中草木春無數,只有黃楊厄閏年。」清代李漁尤愛黃楊稱其有君子之風,喻為「木中君子」這些說法多少給黃楊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為黃楊木作品成為人們心愛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正如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件木作香爐都是獨一無二。匠人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展示材料最真實的一面,體會自然的贈與,享受作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傳遞到文人手的中是一種自然之美與技藝傳承的融合

《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之物結合人工雕琢,二者融為一體,將意境具象化,在器物中闡釋自然之美。青煙裊裊中展現恬淡雅緻,勃勃生機。共捧茶盞看春雪,凝神素燃一爐香,偷得浮生半日閑······

(撰文:狼舞天下)

(供圖:比木愚lo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琢椽心 的精彩文章:

TAG:素琢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