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學生的困惑

留學生的困惑

上個月一名名叫閆思宏的留學生在英國死亡,雖然最終結論沒有出來,但英國警方排除了他殺的可能。這位閆思宏同學是位美女,1982年出生,通曉4門語言,應該是個學霸,正是人生最輝煌的時期,就這樣離開人世難免替她惋惜。剛進入3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發表聲明稱,周一凌晨該校一名本科大四學生從學生宿舍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去年滑鐵盧大學已經發生多起學生自殺事件了。這類新聞總是時不時冒出來刺激國人的神經,人們開始反思出國留學的種種問題。

改革開放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留學生來源國。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到52.37萬人,同比增長13.9%,10年間我國留學人數的複合增長率達16%。自費留學生在整個留學大軍中佔比已經超過90%,是出國留學的主力軍。

以前人們印象中只有學術優秀的學生才會出國留學,現在社會開放程度高,入學門檻降低,不那麼優秀的學生也可以出國深造,或者鍍鍍金,或者純粹學習好外語以便回國找個好工作。身邊年輕海歸漸漸多了起來,海歸回來找份平常的工作也成為一種常態,感覺他們就是學了些外語,長了些見識(其實近幾年國內的「見識」增長可不比國外少),不是那種學術大牛的氣勢,當然不做科研也見不到大牛。每一個留學生都有一段苦逼的歷史,他們苦讀托福、SAT 、GRE,他們的家庭花費重金把他們送出國。在踏上異國他鄉的一刻,語言不通的壓力,文化差異的衝擊,無人訴說的苦悶,件件巨石壓心,如果沒有良好的疏通渠道,患上抑鬱無法避免。

很多人在國內是名校畢業,可到了國外名校才發現,牛人實在太多,十幾年來培養出的學術優越感瞬間變成自卑。好多來自不同國家在國外讀博士的同學,很長時間都無法畢業,哪像國內「博士生產流水線」那麼有保障,學術高峰是那麼難以攀登。在國內受到錯誤的教育,以為只要努力拚搏就會成功,其實學術除了要天賦和興趣之外,還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更多的艱辛,耐得住比常人更多的寂寞。承認自己不是搞學術的料,很難,即使自己說服了自己不適合做學術,家人幾乎傾家蕩產送自己出來留學,怎麼跟家人交代呢?自己的父母還經常在朋友們面前誇自己的孩子在國際名校深造呢。

出國留學前在國內中學、大學讀書時,他們比較單純,家人在身邊可以隨時幫助緩解學習上的壓力,而且國內學校對於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關愛遠遠不夠。在國內,只要學習成績好,其它的都不是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會被嘲笑為「成績那麼好還那麼矯情」。很多留學生是「帶病出國留學」,國外學業壓力大,心理疾病就爆發了。怎麼解決這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呢?

GIF

作為留學生擺正自己的心態,學術研究搞不上去考慮轉校轉專業,實在不行回國找出路。對自己說在這條路上我走不通,還有很多條路可走,即使很多條路都不好走,做個很普通的人、快樂的人也是成功的人生。不管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交一些好朋友是人生大事。朋友是伴隨自己成長的夥伴,誰都會有個情緒低落的時候,誰都會有個很失敗的時刻,找朋友陪伴自己可以更好更快走出人生低谷。

作為留學生的家長,不要對自己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傾全家之力送孩子出國,指望孩子出人頭地,卻沒想到孩子並不是那塊學習的料,他們在國外有的虛度光陰,有的深度抑鬱,而家長全然不知,還在享受那不著邊際的虛榮心。多問問孩子過得累不累,如果在國外過不下去了,鼓勵孩子回來另謀出路,能夠取得怎樣的成就並不重要,爸爸媽媽需要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談評論社區 的精彩文章:

TAG:雜談評論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