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內外主流智能助理研究報告:不同的形態,相同的未來

國內外主流智能助理研究報告:不同的形態,相同的未來

一、前言:從潛艇到智能助手

從15世紀達芬奇構思出一款「可以水下航行的船」到1870年凡爾納科幻名著《海底兩萬里》出版,再到1900年美國政府購買並研製的潛艇霍蘭九號編入美國海軍。潛艇這一發明,從有想法到最後落地應用期間,有記載的想法和設計就從未中斷過。同樣的,類似視頻電話、飛行器、火箭,這些事物在歷史上都被人類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被想像出來,甚至被粗略的設計過,而今它們都已實現。如果我們去翻閱1980年以前的科幻小說,會發現裡面提到的很多發明,現今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被發明和創造出。與其說科幻小說像是預言書籍,倒不如說像包含了用例分析、場景描述的未來產品文檔。它凝聚了人類對未來科技最強烈的想像力,這種想像的烙印如此之強,以至於創造者們總是忍不住要求自己將其實現。但如果要論在近代科幻作品中,出現次數最多,以至於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覺得這是未來世界的必備品,恐怕非智能助理莫屬了。不管是嵌入手機中的siri、cortana,還是躲在音響背後的alexa,其內在都是一套以自然語言交互來提供一系列的服務的智能程序。其目的是像人類一樣,而非像一台機器一樣,為人們提供服務。同潛艇一樣,我相信智能助手的理念是如此深的被印入人類想像和文化中(meme),以致於它的實現幾乎是必然的,只是到來的時間和路徑模糊不清。這篇文章目的便是通過梳理並對比現在各類主流智能助理,來探討一款好的智能助理可能的形態,以及它未來的發展。


智能助手不管是概念還是落地嘗試都早已有之,只是直到蘋果在iphone4S上發布siri開始,智能助手概念才算印入大眾頭腦中,蘋果成功將一個探究性的科技產品打造成了一個還算成功的科技消費品。之所以加上「還算」,是因為,siri的發布成功引爆了全球科技圈,連生活大爆炸中的raj也樂此不疲的玩著siri,這自然使得iphone4s銷量上了一個台階。但不是那麼成功的是,人們一方面充滿興趣地調侃著siri,一方面又發現它沒什麼用處,這就好像iphone搭載了一個高端玩具,在玩耍之外總是被被閑置在一邊。顯然,這裡一定是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在後面我們會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到時也就能明白,智能助手雖然首先出現在手機中,但手機卻不會是智能助手的歸屬。到現在來說,整個智能助理家族已然不小,這裡先對國內外的主流智能助理做了一個匯總,並列舉了其官方落地形式及主要特徵。

可以看到主要的一些科技企業都已經有自己的智能助理髮布。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智能助理的能力,我準備了一個評測。而為了更好地說明評測的合理性,需要先行定義智能助理的能力。


對於智能助理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只需要回到我們和智能助理最本質的交互流程上即可。那就是,接收-理解-處理-反饋。這裡的接受指的是用戶面對智能助理提出問題或者發出指令,智能助理以文本方式接收到這些輸入的能力。對於普通APP內智能助理可能便是指語音識別能力,而對於智能音箱來說可能意味著遠場識別能力。理解能力或許是智能助理的核心能力。因為如果無法正確理解用戶意圖,之後的解決也都是白搭。較為寬泛的來說,理解就是把一段輸入文字翻譯成助理能理解的意圖以及意圖需要的信息。例如,我要訂購明天上午去北京的機票。翻譯過來便是,意圖:訂機票,時間:明天上午,目的地:北京,此外還有一個潛層信息,出發地,這一點可以通過設備獲得。但是人們說話的方式往往不按套路出牌,一句話裡面可能會包含上下文指代,邏輯構成等成分,而這些都會影響助理的理解。所以為了更好對助理能力進行評測,我這裡將理解細分為三個能力:意圖理解能力,上下文理解能力,邏輯理解能力。處理能力則表示助理對於用戶命令或提問的解決能力。用戶的輸入往往有三類:閑聊(你好嗎),知識問答(美國總統是誰),任務處理(訂酒店)。對應著的便是,閑聊能力,知識問答能力,任務處理能力。因為閑聊和反饋交互方式一樣,是屬於為了更好的交互體驗,助理所做的擬人化的功能。因此,這部分我將其列為助理的人格化能力。

為了有效確定各個不同助理的能力,我對定義好的每一種能力挑選了一些問題,使用這些問題對需要評測的語音智能進行評測,下表部分問題舉例。人格化能力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是通過對周邊朋友抽樣調研獲得的評價。

評測的方法是這樣,我將評測問題輸入不同的智能助理中,查看其回答的情況是否符合預期。若理解錯誤或直接彈出網頁搜索,我們則算該問題得0分。如果回答意圖識別正確但是在上下文和邏輯上理解有誤則打0.5分。完全正確1分。最後對應評分是所有問題得分的均值。總評分則是所有能力評分加總。因為測評條件有限,我這裡只選擇了部分智能助理進行測評。測評結果如下:

以上可以看到google同學沒有懸念的取得了第一名成績,其上下文理解能力和知識問答能力顯然貢獻最大。Siri也是沒有啥懸念墊底,雖然很好的嵌入了iphone中但是蘋果顯然是沒有多少心思來優化Siri,但和cortana一樣,因為我測試的是中文版本,或許英文版要更好一點也說不定。比較意外的是,百度的度秘取得了第二位的成績,看來它APP糟糕的交互使得我低估了它的能力。而問問的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在以上測試中,各個助理普遍在上下文理解和邏輯理解上面表現得比較差。而在基礎的意圖理解上都取得了較好的分數。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任務處理能力在於對服務整合的能力,而待測的各個助理的發展策略和背景不同,不能很好的按同一標準進行這部分測試。所以也就跳過。


雖然上面的評測對幾款智能助理一些能力做了評價,但是,除開這些基礎能力外,像siri、google assistant等也有其區別與其他助理的特有優勢。這裡就做一些介紹。Siri:龐大的設備群,一致生態環境蘋果可能在科技的消費品轉化上有著不凡的創新能力,但是在產品開放性上卻不得不說是極度保守。話說siri的創造者Dag Kittlaus(即現在viv的ceo)便是在siri被蘋果收購後,因不滿蘋果的保守政策而選擇離開蘋果重新創造viv。與其他產品不同,智能助理要做到提供足夠的能力,必須是像OS一樣開放第三方服務接入,而蘋果以前在iphone中一直只將siri看做ios中的備選交互方式,只能做界定好的事情。幸好這一情況在16年有所改觀。

16年6月,Apple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siri的開發者套件sirikit,在之後的版本中開發者便可以使用sirikit將自己app植入siri中,在siri中來使用app的某些功能。現場中,蘋果直接演示了通過siri來發送微信,一句:「send a Wechat to Nancy saying i"ll be five minutes late」的演示很是讓人興奮並腦洞大開。

顯然,蘋果不計其數的app一旦通過siri進行連接,那麼光想想都會令人興奮。但是蘋果的開放其實是有限的,雖然允許app連接siri,但是卻只提供有限的場景供選擇,16年發布會首先允許接入的場景是:發起語音或視頻通話,發送消息,支付,搜索圖片,訓練(運動健康),打車,carplay。可以看出,目前蘋果對siri的定位還只是依託蘋果生態上的交互輔助產品。但是現在如此,不代表未來也是如此,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某一天蘋果覺得是時候進擊了,蘋果封閉但是一致的生態環境對於智能助手整合各類服務來說,就變得更加方便。Cortana:最具人格化的智能助理近日,國外 APP 分析公司 Verto Analytics 最新公布了一份關於『AI 個人助手 APP 對電子產品用戶行為習慣的影響』(Rise of the Machines:How AI-Driven Personal Assistant Apps Are Shaping Digital Consumer Habits )的報告。該報告對 Siri、Google Now、Cortana、Alexa 等智能語音助手相關應用進行了不同維度的對比。該報告的數據來自於美國超過 20 萬消費者,數據採集時間為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5 月,並與去年報告同期的數據形成參照和對比。

以上數據中,除了能夠注意到siri一年之間用戶流失達到15%外,比較驚奇的數據便是Cortana出色的用戶增長率和驚人的用戶活性時間。雖說在剛才的測試中,cortana的低分位列倒數第二,但是其小娜人格化的設定加上有趣的技能以及基於興趣管理的信息聚合功能,使得用戶有著超出其他助理的使用時長。小娜的人格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對話場景中更多表現出統一的人格而不是一種機械的回復,再次就是語音生成有一個溫和的女生,也利於其形象的建立。而在技能上,cortana可以突出了小娜一些有趣且利於建立形象的技能,比較有名的是叫小娜唱歌、模仿或講故事。比如,可以對小娜說,"模仿海賊王",小娜就會使用自有的聲音來模仿海賊王中的路飛說出: 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十分有趣。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事,Cortana雖然憑藉有趣的技能、人性化的設定使得用戶活躍數據表現的較好,但這確實解決了用戶問題嗎?或者說,這是否是智能助理應該去做的事情,這都是有待商榷的。個人認為,與其為了數據做一些討巧的能力,倒不如穩紮穩打的提高小娜的基礎能力。Google Assistant:問答即搜索,知識圖譜的問答能力剛才的測試中,我們利用一些整理的問題對GA(goole assistant)進行了測試,發現GA在上下文理解和知識問答中取得了滿分。而同樣是搜索引擎廠商生產的度秘也取得了不錯的得分。這一結果其實不是偶然。對於機器人來說,理解用戶說的話並為你返回對應的回答,其實和理解用戶的搜索內容,返回最靠譜的頁面其實是類似的。用戶在搜索時也是會出現打錯字或輸入有歧義的搜索內容,而糾正理解這些歧義對於後續應答的正確率就變得很重要了。同樣在現代搜索技術中,搜索引擎早已不再把用戶的輸入只是理解為關鍵詞來做處理,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實體,做基於語義的搜索。比如在用戶搜索「蘋果」時,老的搜索技術只會把蘋果理解成一個詞去看待,只要頁面中有「蘋果」兩個字的頁面都是潛在搜索結果。但在現在的搜索引擎,在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後,會搞明白用戶要問的蘋果到底是水果的蘋果還是蘋果公司,頁面中的「蘋果」又是哪一類蘋果,以此來做出更好匹配。一個更好的例子是,當用戶在搜索「浙江省的公司」時,搜索引擎會明白,浙江省包含杭州市,寧波市等,那麼杭州市的公司也是符合搜索條件。以上利用知識圖譜優化搜索的能力,在遷移到問答機器人中後,其實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人們在與機器人交互中,往往會進行很多知識類的問答,而利用知識圖譜,這些知識類問題可以得到很好解決。

以上測試可以看到,當我詢問「巴菲特的財富」以及「誰是美國第23屆總統」時,GA可以直接返回答案,而不是網頁。理論上來說,基於知識圖譜的這套KBQA技術,只要圖譜中具有相應的知識,當用戶採用常規問法進行詢問時,都能夠直接獲得到對應的答案。

但如果要問的問題既不是閑聊也不是請求服務,圖譜中也沒有對應的解答,那麼GA就會將用戶輸入理解成一個搜索問題。但是與cortana或Siri直接返回幾個網頁,讓用戶進網頁搜尋答案不同。GA會返回網頁中最匹配問題的摘要,在我的一些測試中,這些摘要大多數都能很好的解決我的問題,體驗真的是很棒。

此外一點讓我比較驚訝的是,在上下文理解測試中,對於我準備的幾個問題,GA全部回答正確,是幾款助手裡面唯一的滿分。不管是測試結果還是使用體驗,GA都是目前為止我用過最好的智能助理,當然有沒有可能是因為NPL在處理英文時會比中文更加容易,所以降低了中文智能助理的體驗,這一點還沒有去證實。希望谷歌儘快推出中文版的助理吧。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一個疑問,即siri在發布之後雖然大火,但大多數時候都被當做玩具使用,在實際使用中,用戶並不會經常使用手機中的語音助手。其仿若雞肋一般,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最底層的原因自然是技術原因,siri等語音助手還不足以智能到滿足我們的期望,理解任意一個問題,並像人一樣自由調動各類服務解決問題。(為了繞開技術限制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國內外還有一些創業公司通過人工+機器的方式來服務用戶,例如國外的magic,國內的神豬,助理來也等,但現在也都不是很成功。)拋開技術限制不看,在當前的情況下,像siri等也都針對一些具體場景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查查附近酒店,附近吃的等),但是為什麼用戶不買賬。其實在語音交互中,語音輸入的優勢只有兩點,輸入快速、解放雙手。而智能助理的交互方式繼承了語音輸入的優勢,卻也有另一個弱勢,即輸出低效。試想如果你想查詢一下近幾日歐洲杯的比賽情況,是直接把一個列表呈現在你眼前高效還是找人給你讀出來高效?而像siri這樣融合在手機中的語音助理,雖然可以將輸出做到高效,但問題確實在很多場景下,相比較直接使用app操作這種輸入,語音輸入是低效的。注意這裡的低效不代表低速,將語音轉化為文字當然比直接手打高速,但是很多場景中,相比直接使用設計良好的app,要達到任務目標,通過語音顯然就會低效很多。舉例來說,我的任務是,通過大眾點評找到附近滿意的餐廳,通過app的話我需要點開app,等待載入,進入美食分類,開始查找。但是這一切通過語音來完成呢,就顯得較低效了。雖然可以直接說:「用大眾點評獲取附近的美食」來獲取相應列表,但是要滿足找到滿意餐廳這個目的,則需要進行一些篩選,瀏覽,比較等,這時不斷通過語音來操作顯然比起直接點擊操作低效的多。這也就是CUI和GUI的差異和各自的優勢之處。因此,要把語音助手做得人們樂於使用只能抓住兩種場景:1. 只能使用語音交互的時候,或難以使用其他交互形式的時候。2. 完成某個具體任務時,語音交互輸入效率高於其他交互效率的時候。對於第一種場景也就是為什麼echo或者之後的車載語音系統能夠成功的地方。因為當你在開車,正在飯廳吃飯,躺床上手機離很遠,在廚房做菜等時,語音就成了最高效的輸入方式,這時你便不會在意其較低效的輸出。因為沒有它,你更難以獲得輸出。因此這些場景自然就是voice first了。而第二種情況再具體化,完成該任務需要輸入文字或操作複雜度較高時語音交互輸入效率高於app直接使用效率。前者的例子比如使用siri記錄備忘錄,後者的例子則是設置鬧鐘。而通過調研發現,這兩個恰恰是siri上被使用較多的功能之一。

由此可見,手機之於智能助理只是一個起點,在當前技術現況下,要讓智能助理變成人們樂於使用的產品,就需要抓住會話交互的特點,在一些voice first的場景做出貼合場景的好產品。


智能助理從一開始的概念萌發,到落地手機中,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智能助理早起探索階段,更多是命令交互的系統,應用在電話系統中,幫助人們查詢股票信息,電話號碼等。直到2011年蘋果發布攜帶siri的iphone4s,助理才算真正落地。然後到了2014年底亞馬遜上線了攜帶Alexa的智能音箱echo,在兩年時間內賣出500多萬台,證明了這一市場的潛力,接著便是各大科技公司入局,如此便開始了智能助理第三階段,場景化時代。


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助理的硬體載體取得成功並非偶然。就如同之前分析的一樣,在用戶價值層面上,用戶回到家中放下手機,但是仍希望保持在線,隨時和機器保持交互,這種矛盾對立便是典型的一種voice first場景。裝載智能助理的智能音箱顯然就是最佳解決方案。而對於科技企業來說,如果能夠在家居場景中獲得用戶,掌握住家居流量入口,那麼不僅能將互聯網服務和內容直接分發到大多數人一天中所處時間對多的場景,還能以此作為整個未來智能家居的入口。如此這般,是有很大想像力的。

現在國內外的主流智能音箱廠商主要有四種背景來源,一種是傳統互聯網科技巨頭,谷歌,亞馬遜,阿里,憑藉流量優勢及服務整合能力快速切入市場。一類是技術廠商,類似於科大訊飛或出門問問等,基於語音技術的優勢出發而進入市場。還有一類則是傳統音箱或音樂播放器廠商,類似海爾,sonos,harman,其思路是認為智能音箱便是音箱的進化,該類廠商往往利用的是第三方公司的助理系統。最後一類是內容提供廠商,例如喜馬拉雅,酷狗音樂,則是憑藉自身內容特性切入。

對國外四巨頭的四款智能音箱進行比較,除了音箱本身的硬體特點外,還有內部搭載的助理能力是否足夠出色,生態整合是否能帶來使用上體驗優勢。結合前面對主要智能助理的評價,我們對這四款智能音箱做了一個評價。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google home和echo2不管是定位還是能力都比較接近,都是試圖走智能控制和智能問答的路子。因為開放性比較好,兩者都有較強的技能生態。而蘋果的homepod則依舊是蘋果風格,顯得較為保守,產品更多強調是一款高品質音箱,而不是一款智能音箱。微軟的invoke是唯一一個不是完全自己公司生產的智能音響產品,而是通過與傳統音箱廠商harman合作出品。顯然其優勢是能夠和用戶量龐大的windows用戶群體通過cortana進行平台能力整合。

對比國外科技巨頭產品而言,國內的智能音箱廠商更加側重產品定位的差異化,本地化優勢。包括中文識別能力,本地消費習慣,本地內容服務整合。其中rokid的pebble雖然有新穎的設計,但是由於價格昂貴也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相比較來說,小米音響和天貓精靈反而更加親民,並且因為背靠小米生態鏈,小米音響可以有效整合起小米的智慧家居設備,具有不錯的生態競爭力。不過對於對於阿里來說,旗下收購的大批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能力,以及淘寶、支付高頻的使用場景疊加效應也是不可小覷,畢竟智能助理作為一種新興交互的入口,而入口下的服務能力也是十分重要。


我們在第三章提到的語音交互輸出效率的問題,其實換到了智能音響上面依舊存在。試想如下一個場景,當你在家裡突然發現衛生紙沒有了,繼而對Echo說道:Alexa,幫我購買一提衛生紙。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購物場景,但在處理起來就會十分麻煩,因為通過語音播報讓大家來選擇商品顯然不是一件靠譜的事情。

不過,echo團隊也有自己解決方案,那就是將商品信息等需要畫面展示的內容,傳遞到手機中,通過相應app來進行展示。不過這也是一個有著矛盾的方案,因為既然選擇通過Alexa發問,那用戶便是不期望拿起手機。如果音響又讓用戶回到手機進行交互,那用戶又何不一開始通過手機來進行相應操作呢。

所以要使得智能音箱有更好的使用價值,加上可視化交互方式也是應該的事情。事實上,我們從Echo產品系列的發展路徑也可以看出,第二次第三次的Echo Dot和Echo Tap的更新是為了幫助智能音響延伸家庭使用中的場景,17年發布的Echo Show便加上了屏幕,提供了更強大的交互多樣性。


除了音響之外,運動、車載的場景都是典型的voice first。國內外也都有一些產品面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能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能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這些嘗試本質都是將傳統耳機智能化。但是與將傳統音響智能化,並應用到家居場景中相比,耳機智能化帶來的價值溢價可能並不會很大。究其原因應該是還是用戶體驗方面的,一方面耳機時間佩戴體驗不佳,這限制了用戶與產品接觸的時常,另一方面耳機佩戴的場景大多數是在戶外或公共場所,這些場所下人們主動與智能助理交互都不會有很好的心理舒適度。應該說,智能音響的家居場景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在家裡我們能自由的與機器交談,而不會感覺有一絲難堪。此外,對於單純運動場景的智能耳機而言,也確實存在一些機會和價值點。但是不像音響+智能是對智能家居生活賦能,通過整合服務和控制智能家電,可以有效提高家居生活體驗。運動耳機+智能更像是產品的特性更新,因此隨著傳統運用耳機廠商接入第三方語音助手後,不會具有太多的競爭力。而在車載智能助理方面,由於汽車廠商對汽車的高度控盤能力,再加上現在中檔價位以上的車都已搭配好一個計算設備及顯示屏,因此傳統汽車廠商很容易能夠通過與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很方便的植入其智能助理。比如大眾汽車就在2017年投資1.8億美金給出門問問,並建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車載AI技術。而包括福特、寶馬、現代和尼桑在內的四大汽車領導品牌分別宣布了與微軟、谷歌和亞馬遜三家科技巨頭合作,為新車增加虛擬智能助手。其實相比耳機和車載設備更有意思的一點是。17年底,美團外賣與科大訊飛、洛可可合作,推出「智能語音助手」。騎手在送餐過程中能用語音交互完成接單、上報等操作,不再需要手動操作手機,同時系統還將根據騎手騎行狀態自動喚起交通安全提示,從而減少安全隱患、保障騎手生命安全。如果沒有該產品,騎手在送餐過程中需要實時操作手機進行接單、查看訂單、上報送餐狀態等,不僅操作繁瑣,而且會給自身安全和路人、其他車輛的安全帶來隱患。因此,這算是一款深入融合進某個場景工作流中的智能助手應用。仔細想想,這樣的非C端的場景其實不止這一點,只要是能夠通過語音交互解放雙手,提高工作效率,那麼都是可以很好應用的場景。

遠在amazon發布echo,並開發skill讓開發者參與進來之前,siri的創始人之一Dag Kittlaus就意識到要讓智能助理真正智能有用,做到好的語音識別,好的語義理解是不夠的,因為就像軟體之於PC,App之於智能手機,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服務來支撐智能助理,那麼它只能是用戶調戲的工具,亦或者被當做天氣預報播報機,只能完成有限的工作。

因此,Dag Kittlaus團隊一開始便將Siri按照OS一般來打造。而被蘋果收購,也只是覺得依靠蘋果設備的普及程度,以及蘋果業界能力,可以使得他開放服務的構想成為現實。然而無奈的是,不知道是因為喬布斯的去世,還是蘋果本身就太過保守,Dag Kittlaus開放服務的構想在蘋果得不到實現。於是他從蘋果辭職創立了viv,繼續其夢想,直到2016年被三星收購。但到目前為止,viv還未依靠三星發布任何產品。雖然不知道未來的viv是怎麼發展,但是這種做法顯然是正確的,從Alexa開始,這也是當前各大智能音箱較為普遍的做法,國外有google home,cortana,國內則對應著rokid,天貓精靈,出門問問,應該說,Dag Kittlaus團隊初始的想法現在在智能音響潮中得以實現。

隨著echo的銷量不斷增長,alexa的技能數量也是相應大幅度增長,到目前為止alexa已經有2萬多的技能。相信隨著國內智能音箱銷售增多,對應廠商的應用數量也會隨著增多。到時也就不會出來siri等助理的服務荒,叫一聲siri,卻幹不了太多。


智能助理的未來是什麼樣的?雖然目前各級智能助理各有所側重,但是就如同手機是現在這個樣子不是因為恰巧被喬布斯發明了,而是因為用戶選擇了它,它為了更好服務用戶必然就該是這個樣子,按照客觀的路徑發展。智能助理也是一般,現在形態各異的智能助理在未來必然也會走到一塊去。這樣一個未來,除了通過科幻電影一睹端倪外,我們也是可以做出一些想像和推斷。首先,助理的形態會越來越多樣化,不止會停留在音響、耳機、手錶這些既定形態上,它會沿著不同的應用場景深化下去,做出適合於場景的落地應用。美團的例子應該不會是一種孤例,解放雙手,提高工作效率,應該有不少的落地點。其次,搜索引擎的需求會逐步被助理所承接,網路搜索需求會在智能助理上得到很好的滿足,所以這一點來看,傳統搜索引擎巨頭具有不小的優勢。然後,在更多的場景中,我們會越來越習慣通過助理的方式來獲取服務,甚至購買商品,進行社交。視聽相結合的多模交互方式應該會是未來的助理的主流交互形式。最後,隨著智能眼鏡等設備的普及,智能助理會更方便的嵌入各類設備中,並保持與人們更近的距離,它將從一開始手機中的app變得無處不在,深入的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想像是否能夠實現?我相信就如同開篇所講的潛艇的例子一樣,智能助理已經如此深的被印入我們的文化中,它就像一個烙印一般,印在了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中,只要它的製造過程沒有超越科學限定的範疇,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做時間的朋友,等待或是推進它完整形態的到來。

有部分內容和觀念摘自之前的文章,感興趣可以一併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EVO 的精彩文章:

TAG:TECHEV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