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一泡尿沖刷出國寶,專家連夜來做工作,博物館收藏後禁止公開

農民一泡尿沖刷出國寶,專家連夜來做工作,博物館收藏後禁止公開

事情發生在2008年9月16日。

那天早晨,尚未破曉,上了一晚夜班的王小元準備下班了。

王小元是湖北省浠水縣團陂鎮鳳形地村村民,五十歲,他工作的地方在離家只有兩公里左右,即上巴河段開挖沙船進行挖沙。

時已入秋,寒意逼人,沿河一帶並沒什麼人。

王小元有些尿急,就在河邊昨夜夜裡篩出的沙堆旁邊解決起來。

尿液沖刷著沙子發出細微而流暢的聲音配合著體內負荷釋放後的輕鬆感,讓人愜意無限。

王小元眯著眼睛,盡情享受著這幸福的十幾秒。

當幸福感消逝,眼睛張開,他突然看見尿液沖刷後的沙堆里發出淡淡的綠光——這是什麼鬼?!

王小元猛吃一驚,差點尖叫起來。

王小元是聽過類似阿拉伯神話中漁夫在海邊撿到魔瓶的故事的,但他當然不信。

借著矇矓的晨光,王小元強忍著尿臊味,努力地把腦袋湊近發出綠光的「光源」,第一直覺就是,這是附近村民丟棄的綠色破塑料桶。但很快,他又推翻了這一判斷,覺得應當是采沙船從河中挖出的「廢銅爛鐵」。

如果是「廢銅爛鐵」就好了,好歹可以換幾個酒錢。

這麼想著,王小元伸腳就要去踢,腳踢出一半,突然想起近年來流傳各地廢棄地雷傷人的消息,心裡又犯起了嘀咕,該不會是地雷吧?!

王小元收回踢到半空的「佛山無影腳」,回頭到河灘上揀來一根干樹枝,遠遠地朝沙堆捅了幾下。

發現沒有動靜後,王小元這才大膽上前,用干樹枝把沙往兩邊扒拉開,嗬,原來是四件大小不一的銅器!

王小元又用干樹枝把這四件銅器撥弄到河邊洗乾淨。

天色漸亮,霞光下看得分明:四件銅器均為合瓦形,長滿了綠銹,兩側面有乳剌,分左右三排,每排三枚,有不同程度殘損。

果然是「廢銅爛鐵」!

王小元用手分別惦量了一下,這四件東西少說也有二十來斤,按市場收廢銅價,大概一斤能賣20多元,嘿,敢情不就白賺了三四百元錢?!

想到這兒,王小元眉開眼笑,傻樂了好一會兒。

但是。這四件銅器裝進麻袋後,由於它們身上都長滿了「刺」,扛在肩上又重又痛,根本沒法弄。

王小元愁苦間,看到了來上班的同村工友王伯英。

前思後想,王小元決定忍痛割愛,四塊銅器分王伯英一塊,讓他幫自己抬回家。

王伯英朝麻袋裡看了看,覺得來去也就十多分鐘的事,同意了。

於是,兩人找來一根竹竿,抬著麻袋,一前一後地往王小元的家中走去。

路過鳳形地村三組時,村裡的一個小青年也正準備上班,多嘴問了一句:一大早撿到什麼寶貝回來了?

兩人便向他展示了麻袋裡的物什。

這小青年看過電視,對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印象深刻,見了麻袋裡的物什,跳了起來:這不是廢銅,是編鐘、是文物,真是寶貝!

王小元和王伯英面面相覷,感到難以置信。

當日,鳳形地村農民王小元挖沙發現編鐘的消息瘋也似的在地處羅田、浠水交界處的這個偏僻小鎮里傳開了。

下午四點鐘左右,鳳形地村村委會主任王有明等人趕到王小元家中,勸他儘快把四件「寶貝」上繳有關部門。

晚上九點多鐘了,浠水縣博物館館長岑東明、浠水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革非和文化市場大隊及團陂鎮文化站的相關工作人員也相繼抵達鳳形地村,向王小元、王伯英宣傳國家法律和文物保護政策,勸他們交出四件編鐘。

王小元、王伯英於是一起將四件編鐘上交浠水縣博物館。

兩天之後,即9月18日,浠水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專程給王小元、王伯英送來了收藏證書與獎金。

獎金共1500元,王小元分得1000元,王伯英分得300元,另外200元則用作宴請鄉鄰、村委會主任和挖沙船老闆。

兩本大紅收藏證書上印有4件「寶貝」的照片,旁邊寫道:您捐獻的編鐘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已被浠水縣博物館收藏……

半個月之後,即10月3日,新華社特意發布一條消息,稱「浠水縣發現4件周代編鐘」。

10月5日,湖北省文物局文物鑒定中心也鄭重宣布,在浠水縣境內出土的4件編鐘鑒定結果為周代遺物,對研究我國周代禮樂制度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一時間,許多記者涌往浠水縣博物館,希望見到這四件國寶級編鐘。

博物館工作人員卻拒絕出示四件編鐘。

館長岑東明解釋:根據上級規定,編鐘不能公之於眾,處於嚴密保管狀態中,拍照則更是不允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文物專家發現七旬老漢家有一物,建議無償上交,老漢顧左右而言他
宴席上,大臣表忠誓與君主同生共死,一旁侍酒的史官無聲地笑了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