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方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五年來,我們堅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抓住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站在國家發展全局思考社會發展,高度重視激發社會活力和維護社會秩序等社會治理中的重大問題,基於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思想創新和理論創新成果以及各地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逐步形成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方略。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與人的關係變化,進而到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說到底就是人的心態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不能忘了人間真情,不要在遙遠的距離中割斷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真情,是不虛、不私、不妄之情,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需要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滋養。新時代的社會治理,就是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要通過培育健康的社會心理來化解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培育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和親密關係。
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組織的原則要考慮社會效益最大化和居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為本、互助互利、民主自治、安居樂業。基層建設和基層治理,就是要努力建設人民生活的共同體,讓居民對社區形成歸屬感、認同感。社區建設的現實意義在於,人們通過社區互動形成相互認知和熟悉的安全網路,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安全和鄰里的安全,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信任和嚴格社會監督,把居民,尤其是把孩子們納入社區生活中,讓未來一代在充滿活力和生機的社區生活中得到成長和發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所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要更加註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註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社會化就是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法治化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準則,其直接目標是規範各個行為主體的行為,使政府、市場和社會各個部門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工作。智能化是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過程中居民對公共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必須藉助數字技術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的居民公共服務需求。專業化是必須培養宏大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要求,要加強社會組織、社區組織幹部的專業化訓練。
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奠定社會和諧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關係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之一。」最大限度改善生產關係,就是要處理好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與人力資源、管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報酬、收入分配和生產發展之間的關係。這是社會體制的核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
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正確處理勞動關係矛盾糾紛。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要從解決好社會公平問題入手,實現全體人民權利公平。當前社會治理創新,首先要從縮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體制,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設計收入分配體制,既要超越既得利益,又要考慮既得利益,既要考慮中國的現實實踐,又要借鑒國際經驗,這的確需要大智慧。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女兒腦癱再收養4個腦癱兒 胡媽媽和她的5個娃以愛為路
※潘曉婷近照曝光!第一女神當之無愧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