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中文是世界語言當中最富有表現力和辭彙數量最多的語言,很多時候,當外文需要用一整段句子來表達某種意思的時候,中文往往只需要用一個四字成語就能概括一切,這就是漢語的魅力。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但你注意到了嗎?「人氣」、「寫手」、「經濟」、「充電」、「親子」、「社會」,甚至包括「……化」、「……感」、「……作用」等這些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接觸的中文辭彙,其實是從日本引進的,假設把所有諸如此類的日本進口辭彙去掉,我們甚至都沒辦法寫一篇通順的白話文章。

我們都知道,像南美很多國家說的語言都是來自歐洲的葡語、西語、英語等等,這主要是受到了殖民時代的影響。但日本卻不一樣,雖然從唐朝起,倭國就不斷試圖發起對中土的戰爭,但卻從未佔有過華夏。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即使是歷時14年的抗戰,最終的結局也是我們取得了勝利。那麼既然抗戰都打贏這麼久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反而越來越多了呢?

在我國的漢魏時期,日本還處於原始社會,日語只有讀音,沒有文字,而我們想要記述日本的事物時,只好用漢字的音來記錄日語的讀音,比如《三國志·魏書》中就有「狗奴國、好古都國」等奇怪的地名,就是因為直接用了音譯法。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後來到了隋朝時,日本聖德太子派遣使臣來到隋朝,以學習隋朝先進的思想文化及典章制度,15年里前後派遣了5次大規模使團,漢字也在這個時候被全面引入日本。唐朝建立後,日本繼續派遣遣唐使,全盤複製中國文化。


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第一代「日源中文辭彙」。

因為日本有了文字之後,就可以記錄自己的地名、歷史,而我國的史書在記述日本時,也採取直接引用的方式,比如《宋史》中就有「粟田真人、東山道」等漢字組成的日語詞。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和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後,清朝和日本同時被歐洲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與西方的差距,並在1860年前後開始了各自的現代化運動,清朝是洋務運動,日本則是明治維新。

然而1894年甲午一戰,號稱「亞洲及遠東第一強國」的清王朝卻被日本完敗,清朝的有識之士開始奔走呼籲救亡圖存,張之洞就主張應該向日本學習,因為「中日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從《馬關條約》簽訂的次年起,清王朝定下了向昔日的學生學習的政策,開始派遣留日學生,1896年派遣了13個人,到1905年時已經激增到8600人。


這個時候第二代「日源中文辭彙」被引進。

這些抱著救亡圖存的熱血青年,大量翻譯各類日文書籍,對於很多日本用漢字重新組合出的新辭彙(日本稱和制漢字)通常也是直接引用,因為這些詞原本就是中文,很多還出自中國歷史典籍,只不過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抗戰明明打贏了,為什麼中文裡的日語辭彙卻越來越多?

比如「經濟」在東晉時指的是「經國濟世」,日本卻將它加入了價值創造的概念;再比如「革命」,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原本指變革天命,現在卻泛指重大革新。

從最早的「華師日生」到後來的「日師華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抗戰勝利後數十年,這也導致了中文裡的日源詞越來越多。不過隨著我們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開始扭轉,不僅是日語,就連英語中都開始出現「中國式辭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漢武 的精彩文章:

這個家族流落韓國381年,卻堅持中國習俗,族譜上寫:我是中國人

TAG:秦皇漢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