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能力居首 廣東邁步高質量發展

創新能力居首 廣東邁步高質量發展

■廖木興/圖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創新力量作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廣東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強省,2017年廣東GDP近9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連續5年超6萬億元,出口佔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從省政府的表態可以看出,廣東並不僅僅要做經濟強省,還要朝著科技強省的方向進發。有代表希望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部署新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大灣區創新經濟。也有代表建言,在新型研發機構為廣東科創助力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更有針對性的政策。

■策劃:新快報特派北京記者 黃婷 沈逸雲

■采寫:新快報特派北京記者 李應華 黃婷

數據

5年來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2.96%

去年,由科技部連續19年發布的關於區域綜合創新能力的評價當中,廣東首次位列第一。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3萬家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預計達6.7萬億元,年均增長11.4%。這是對廣東過去5年堅持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依靠創新驅動率先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最好表彰。

2017年,廣東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5年來廣東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2.96%;共有9138家企業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減免金額達373.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預計達3.3萬家左右,是2012年的5倍,總量位居全國第一;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9516.92億元,增長13.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8%,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眾創空間達73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777家,國家級區域型雙創基地5家,均位居全國第一。

同時,廣東還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立科技計劃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台,推進科技項目資金管理「放管服」,賦予創新科研團隊、領軍人才更多自主權,最終推動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首位。

案例

「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支撐地區新發展

「外界都說我們是『四不像』,看上去像大學、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德保很喜歡用這個玩笑來自我介紹,位於廣州開發區的清華珠三角研究院是一家典型的新型研發機構。該研究院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於2015年簽約成立,按企業化方式運行,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與傳統研發機構不同,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從誕生開始就是一個面向市場的研發機構,運營機制非常靈活,擺脫了政府是投入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傳統發展模式,實現了科研機構體制和機制的全面創新。」王德保介紹。

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目前已建立研發中心13個,引進了微小型超級電容器、可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超寬頻無線晶元等10多個高科技項目落戶廣州。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只是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不斷發展的一個縮影。廣東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已達219家。其中珠三角地區共有191家,佔總數的87.2%,形成以廣州、深圳為龍頭,其他地市聯合跟進的發展格局,有力地支撐了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廣東新型研發機構的成果轉化能力還在不斷增強中,據統計,近三年新型研發機構成果轉化收入和技術服務收入不斷增加,2017年預計達到614.5億元,平均每家機構達到2.8億元;機構總收入預計達到1015億元,平均每家機構達到4.6億元,近三年總收入增長率達到45.7%,可持續造血能力不斷強化。

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廣東還獲得了連帶的輻射效應,這些機構集聚了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而通過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合作研發等方式,這些機構服務3萬多家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孵化1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近三年成果轉化收入達1538億元。

代表建言

從國家層面解決新型研發機構政策落地難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

8年里,劉若鵬一手打造的光啟已從最初新材料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為軍民融合領域的技術創新企業,實現了從創新型技術研發向生產力轉化的變革。他介紹,從實驗室出來的第一步就是完成軍民融合,在國防領域實現裝備化、工程化,再推廣到各行各業。軍民融合既能使全社會先進技術、人才迅速轉化為國防戰鬥力,從實驗室向生產力的重大轉變,是一件「一本雙利」的事情。

作為一家新型研發機構的帶頭人,他從自己的經歷談到,要促進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動力,需要從國家層面解決新型研發機構政策落地難的問題。在他看來,儘管廣東省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但作為新生事物,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帶來發展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身份不明確的尷尬。在現行的政策體系里,部分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發展的新生力量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

他舉了一個例子,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在粵設立的分支機構在進口儀器設備等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教學用品時,不符合相關文件規定的資格條件,因此也未能享受免稅政策。因此,他建議制定促進與各地企業研發和高校科研合作相適應的研發小設備通關便利政策,同時,對於科研儀器設備、實驗材料的跨境運輸及使用,給予保稅貨物等通關便利。針對高校、科研機構設立的分支機構在進口儀器設備時享受相應免稅政策提供更多政策依據。

全國人大代表、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

建議從國家層面部署粵港澳大灣區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此前有代表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首先是科技的大灣區,王瑞軍對這種說法十分贊同。「實際上國家也是這樣規劃的,所以提出要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王瑞軍解釋。目前,粵港澳互為毗鄰,但在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和政策的銜接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需要基礎設施先行和政策體制機制創新。同時,要把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配置和流動這些制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來實現、發揮相互的優勢,互利共贏,形成一個創新立體化的局面。

王瑞軍指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國家建設了北京上海兩個科技創新中心,實際上廣東省希望能夠在十九大以後,國家層面新部署一個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樣可以發揮廣東的產業優勢、香港的金融和國際化優勢、澳門的區位會展優勢,整體上形成一個大灣區的創新經濟,這對廣東的發展,甚至支撐全國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本文轉自新快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原文作者觀點。

關注我們

戰略決策智庫

投資管理顧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可道 的精彩文章:

TAG:易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