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珍貴的寶貝,當作壽禮送蔣介石,蔣介石想搬到台灣卻搬不動
人類在工業文明之前的歷史,按照生產工具的材料大致可以分為這三個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人類使用的材料越先進,表明人類的科技文化水平越高。現在的太空梭和宇宙飛船上的外殼所使用的材料一般可以承受1600℃的高溫,穿越大氣層,來去自如,而青銅的熔點大約為800℃,鐵的熔點則為1500℃。
太空梭載運機正在運輸太空梭
今天,我們來重點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的青銅時代。
人類的歷史在什麼時候進入到文明時期呢?在國際歷史學界有一個標準,有青銅器、文字和城市,就表明人類已經進入到文明社會了,進入到文明社會也被稱為進入到了歷史時期,而之前的歷史則被稱為史前時期。
在很早之前,由於西方發現的青銅器、文字和城市遺址的時間比較早,而中國的考古學家一直沒有找到文獻中所提到的夏朝的遺址,被認為是夏墟的二里頭文化也沒有發現夏代的文字,因此,有很多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夏朝是一個傳說時代,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是從商代開始的,更有甚者,認為中國的青銅器、文字是從西方傳入的,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觀點。但是,隨後的一些考古發現推翻了這個說法。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馬家窯文化中出土的青銅小刀,時間為公元前3000年,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圓形殘銅片,則為公元前4700年之時鑄造的銅鋅合金,說明中國早在堯、舜、禹時期,就已經進入到青銅時代了。
20世紀的70年代,在泰國的班清又發現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青銅器,班清所發現的青銅器比兩河流域的青銅器還要早500年,這一發現徹底推翻了青銅器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說法。
現代考古學起源於歐洲,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年代裡,歐洲人在蘇美爾文明遺址、古埃及文明遺址和古希臘文明遺址中所發現的文字、青銅器的時間均比其他地方要早,而中國考古學家又一直沒有找到夏代的遺存,所以,一直有所謂的「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觀點,因此,尋找黃帝、炎帝、堯、舜、禹、夏、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受到當時中國各界人士的關注。
邁錫尼文明遺址中的獅子門想像圖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對殷墟展開調查,民國時期,對殷墟的考古發掘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在殷墟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和骨器,證實了《史記·殷本紀》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20世紀30年代對殷墟的發掘
目前所發現的商代的青銅器,遠比同一時期,古希臘、古埃及的青銅器要大而精美,在河南殷墟發現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
司母戊鼎也稱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而鑄造的,祖庚或祖甲的母親是武丁的王后婦妌,婦妌廟號為「母戊」,所以此鼎被稱為司母戊鼎。
關於司母戊鼎的發現,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1939年3月19日,河南省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武官村的一位農民在農地里發現了一隻大寶鼎,這隻大寶鼎就是舉世聞名的司母戊鼎,當時的古董商蕭寅卿知道以後,想用20萬大洋買下來,但因為鼎太重了,無法搬動,據說當地的村民想用鋼鋸把大鼎鋸斷,然後搬走,但發現鋸不斷,僅僅鋸掉了鼎的一隻耳就作罷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們為防止日本人把寶鼎搶走,於是就把司母戊鼎重新埋入地下,隱藏了起來。
武漢會戰中的中國軍隊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司母戊鼎被從地底下重新發掘了出來,收藏於安陽縣縣政府,1946年10月,正值蔣介石60歲壽辰,湯恩伯等人為了討蔣介石的歡欣,用專車把司母戊鼎從河南運到了南京,當作蔣介石60歲壽辰的壽禮,蔣介石非常的高興,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鼎是政治權力的象徵,自古以來就有「大禹鑄九鼎」、「楚莊王問鼎中原」的說法,湯恩伯等人的這種做法,不僅討得了蔣介石的歡欣,而且還有利於保護文物,司母戊鼎運抵南京之後,蔣介石命人將其收藏於當時的「國立中央博物院」。
蔣介石參觀司母戊鼎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公開展覽,蔣介石親自前往參觀,蔣介石離開大陸之時,還想把司母戊鼎也搬到台灣,但是,司母戊鼎太重了,搬不動,要想搬動這隻大鼎必須動用起重機,因為沒有找到起重機,於是就只好把司母戊留在了原處。
司母戊鼎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院,是國家一級文物,中國最珍貴的寶貝之一,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