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器這麼些年,康熙青花瓷器上的典故,你讀懂了嗎?
北京框時2015年秋拍 春夜晏桃李園序青花筆海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又名《春夜宴桃李園序》,是唐代詩人李白所著。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並為之作此序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風格,轉折自如的筆調,記敘了作者與諸位堂弟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李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康熙魚化龍紋盤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和龍均為古老的吉祥物。因其外形的相通性(龍具有魚的鱗片,並具有尾鰭和背鰭),功能的相通性(均為水生動物,都作為司雨之神而受崇拜)以及文化內涵的相通性(都為多子,成為民間乞子的吉祥物),因此,在古代魚和龍時常相伴出現,存在著相融相生之關係。
魚幻化成龍的典故在先秦時期已有記載。《采繭雜誌》中記載:「鯉魚一名稚龍。」《山海經》中記載「鯀死三年不腐,剖之的吳刀,化為黃龍。」(鯀:魚也)。比較完整的典故則出自漢代的方誌《三秦記》。「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這一時期魚幻化龍的典故還不具有中舉陞官,飛黃騰達之寓意。自秦漢開始,龍之文化與政治權利結合,龍逐漸成為君主帝王的象徵,君主帝王則被視之為「真龍天子」。當時魚化龍的含義更多表現的是一種龍尊魚卑,神龍崇拜的觀念。
自隋唐開始,由於科舉制度的實施,給出身低微的庶族平民階層的讀書人以展示才華,躋身政權,光宗耀祖的途徑與機會。魚化龍的典故與這一人才選拔制度相吻合。由此開始,一個庶族平民出身的讀書人,一旦金榜題名,中舉陞官,從此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則喻為鯉魚跳龍門。由此也引伸為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唐代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在《琵琶記》戲劇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
從此,鯉魚跳龍門的寓意及圖案深受大眾喜愛和歡迎,並表現在各類建築、傢具、服飾、年畫以及生活用品等器物上,寄託著人們尤其是讀書人的美好願望。
此罐,為經典的康熙青花冰梅魚化龍青花罐。凈高16厘米。在二開光內分別繪有欲欲試跳肥碩的大鯉魚和張牙舞爪極有氣勢的立龍。其背景為江水海崖紋,寓意為福山壽海,一統江山。這一題材在同一時期的盤子中常見,在罐的器形中卻少見。
清康熙竹林七賢筆海
筆海口底相若,筒式腹,玉璧底,底心青花樹葉形款。以青花為飾,筒身滿繪竹林七賢圖,圖中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憐七位賢人在竹林間飲酒、作詩、撫琴彈唱。 筆海胎質堅硬,青花發色明快、淡雅,所繪七位賢人,衣著不同,神態各異,竹林山石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虎溪三笑青花筆海
為「虎溪三笑」故事。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云: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青花十八學士圖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6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徑1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十八學士圖」是清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唐代李世民當秦王時,在宮城西開辦文學館,網羅文士賢才,杜如晦、房玄齡、陸德明等十八人,分為三班,每天六人值班,討論文獻,商略古今,稱為「十八學士」。此畫題為後世畫家所青睞。
外銷鳳儀亭青花大盤
「鳳儀亭」故事出於《三國演義》,又名「梳妝擲戟」,講述了貂蟬和呂布二人在鳳儀亭私會,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經過鳳儀亭事件,董、呂二人徹底反目成仇,呂布下了殺董卓的決心。呂布趁著董卓上朝,窺視貂蟬,並邀貂蟬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向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很是不滿,對董卓產生怨恨。恰巧董卓回府,見到此情形,搶戟執向呂布,呂布逃走。從此二人相互猜忌,王允說董卓霸佔貂蟬實在不該,呂布和王允計劃一起除掉董卓,待董卓準備篡位的那天,呂突然倒戈,把董卓殺死。
青花銅雀台比武圖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4.5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1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銅雀台比武」是三國時很有名的故事。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在鄴城建成銅雀台,選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設宴慶賀。曹操命眾將比試箭法,勝者贈送一件錦袍。最後徐晃與許褚爭奪錦袍,相持不下。曹操看眾將驍勇,各贈蜀錦一匹以解圍。
畫面中的曹操站在銅雀台的最高層,手捋鬍鬚,觀看眾將比武。眾將騎馬觀看比箭,楊樹上掛一戰袍,象徵為此角逐。徐晃與許褚輪番比射。圖中還有多名文武官員。
青花仕女折桂圖嬰戲圖膽式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23厘米、口徑3.6厘米、足徑5.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出自《晉書·郄詵傳》。
晉代郄詵(qiè shēn)為雍州刺史,赴任前,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舉賢良對策,我是天下第一。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昆崙山中的一塊寶玉。」畫面借用這個典故,用「折桂」來寓意「今日膝下小兒,明朝登科及第。」
龍美術館藏品 商山四皓圖青花筆筒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lù)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後來他們隱居於商山,曾經向漢高祖劉邦諷諫不可廢去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後人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青花紅拂記人物故事圖盤
清康熙(1662-1722)
高2.2厘米、口徑14.9厘米、足徑9.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故事取材於明代傳奇《紅拂記》中的場景。
《紅拂記》前半段描繪李靖、紅拂女、虯髯客結拜,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風塵三俠」 。虯髯客一直有帝王之志,聽說太原李世民有「帝王之氣」,特地趕來看個究竟。一見面,虯髯客就被李世民的英氣折服,於是放棄了自己的志向。盤中描繪的是故事的下一幕:數日後,虯髯客在家中宴請李靖夫婦,飯後讓僕人抬出了二十幾口大箱子,將自己的萬貫家財全部贈給李靖,讓他有能力輔佐李世民奪天下。
青花四妃十六子圖罐
清康熙(1662-1722)
高34厘米、口徑11.7厘米、足徑16.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四妃十六子圖」,又名「庭院嬰戲圖」,是明清時期瓷器人物畫常見的題材之一。此題材的運用表達了一種國運昌盛,政通人和,家庭幸福,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執著追求。
青花春夜宴桃李園人物圖筆筒
清康熙(1662-1722)
高12.8厘米、口徑10.6厘米、底徑10.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筆筒一面畫洞石樹木;另一面中畫四個高士坐在長案前飲酒作詩,畫面上方寫有:「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詩句摘自唐代詩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的後半段。畫面描述了李白和友人在春夜聚會,飲酒賦詩的情景。
青花三國故事圖大盤
清康熙(1662-1722)
高5.6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20.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心滿繪《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情節。
諸葛亮坐在城樓內,悠然撫琴下瞰。門外司馬懿騎戰馬率眾人至,城門洞內一門童欲引其入城。畫面動靜鮮明,引人入勝。
青花四愛圖人物圖方碗
清康熙(1662-1722)
高9.9厘米、口橫14.7厘米、口縱14.5厘米、足徑6.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外壁四面開光,有四組人物故事圖,題材為俞伯牙攜琴訪友、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四組大開光以四組小開光相隔,小開光內繪有花卉圖案。
※馬未都:古玩圈露出了真面目!
※王剛——收藏界最佳的主持人,主持人里最佳的收藏家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