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經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人哪裡去了?原來他們演化成了今日裕固族

曾經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人哪裡去了?原來他們演化成了今日裕固族

文/郭秀娟 秦銀國

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至唐代時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

8世紀中葉,骨力裴羅建立回紇汗國,各游牧部落以回紇部為核心,逐漸融合成為統一的回紇族。回紇汗國的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是唐朝的屬國。

9世紀中葉為黠戛斯所滅,部落分幾支向西、向南遷徙,其中一支沿弱水南下到達了河西走廊的敦煌、甘州(今張掖)、武威一帶。9世紀末葉,這支回鶻佔領甘州城,並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史稱甘州回鶻

13世紀初葉,甘州回鶻政權為西夏所滅,部眾四散。其中一支退至敦煌以南、柴達木盆地以北地區,自稱「撒里畏兀兒」,漢文史籍稱其為「黃頭回鶻」。公元1226年,撒里畏兀兒人被蒙古軍隊征服。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洪武年間在撒里畏兀兒地區設置安定、阿端、曲先三衛。15世紀初,塔里木盆地的葉爾羌汗國向東擴張,以武力推行伊斯蘭教,信仰藏傳佛教的撒里畏兀兒人被迫東遷。明正統十一年(1446),各衛先後東遷入關,安置在肅州(今酒泉)及甘州之南山(今祁連山)一帶。

裕固族東遷入關,是裕固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至今在裕固族的傳說和民歌中廣為流傳。傳說在很久以前,裕固族祖先居住的「西至哈至」遭受了很大的風災,風把附近的沙山捲起來,將人們的房屋、牲畜都埋沒了,最使他們難過的是黃金建築的經堂也淹沒在沙山之下,他們再也生活不下去,便商定舉族東遷。他們歷盡艱險,翻過祁連山,來到了遼闊的八字墩草原,這裡成了他們新的家園。

清統一西北後,撒里畏兀兒再次歸於中央管轄。清廷以撒里畏兀兒原有的部落組織為基礎,將他們分為「七族」,封撒里畏兀兒首領為「七族黃蕃總管」,並賜予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子帽。所謂七族即七個部落,本民族人稱部落為「鄂托克」(家),有大頭目家、楊哥家、五格家、八格家、羅爾家、亞拉格家、賀郎格家,各部落設正、副頭目。

民國四年(1915),甘肅提督給大頭目換髮了管轄八字墩草原的執照,規定了撒里畏兀兒向甘州鎮守使交納「茶馬」、鹿茸、麝香等的賦稅制度。

新中國建立後,酒泉專署受中共甘肅省委、省人民政府委託,於1953年7月15日至18日主持召開了「祁連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這次會議充分協商,一致同意將用與「堯乎爾」音譯相近的「裕固」 二字作為族名,兼有漢語「富裕鞏固」之意義。報經政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裕固族」。

摘自郭秀娟、秦銀國《裕固族文化資源的整理與外宣翻譯(漢英對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由於各種原因,許多有價值的《史記》文學研究著作至今沒有得到整理和研究
丹真絨布:父母就是我們的佛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