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近代藝術歷史之繪畫

近代藝術歷史之繪畫

一、《梅杜莎之筏》席里柯

在沒有照相攝影的年代,繪畫是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三傑。法國畫家席里柯27歲隻身來到義大利,就是為了從3位前輩的真跡中學習。

1818年,法國一艘「梅杜莎號」軍艦,作為旗艦帶領三艘戰艦前往塞內加爾,執行接受英國歸還殖民地的任務。

船長是一位貴族,沒有很多航海經驗,結果導致「梅杜莎號」偏離航線,擱淺了。船長和一些親信拋下船員和乘客棄船而逃。

被丟下的一百多人,只好搭制簡單的木筏在大海上漂泊,等待過往的船隻救援。

幾天之後,沒有了水和食物,飢餓難耐的人們開始互相殘殺,靠吃死者的肉為生。最後救起的木筏,上面只剩下15名奄奄一息的人,情形非常悲慘。

此次事件在法國引起了民眾對法國專治很大的不滿。

席里柯義大利遊學回來,就開始了《梅杜莎之筏》繪製。他閱讀了倖存者的回憶錄,並且拜訪了其中的一些人。他還在指導下做了一艘類似的木筏,親自在海上漂流,以體驗真實的環境和氣氛。

為了描繪那些將死之人的神情和膚色,他親自到醫院實地觀察,將解剖的屍體放在海水中觀察其顏色的變化。

席里柯歷時18個月完成了高5米,寬7餘米的《梅杜莎之筏》,畫的光影對比強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鬱,顯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結構宏偉、氣勢磅礴,情結抓住人心,構思大膽而富有戲劇性、充滿動感。激情之中,到底還是露出一絲新古典主義式的節制和矜持。

此畫開闢了浪漫主義人先河,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的嚮往。除了本身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寓意以外,與畫家的一絲不苟的創作也是分不開的。

席里柯生命的終結,同樣經歷了漫長痛苦的過程。當時他由於騎馬事故受傷,同時受到結核病的折磨,許久才離世。冥冥之中,這幅畫也成為他人生的詮釋。

二、渴望生活---梵高傳

歷史上的畫家,大多比較長壽,可能與他們通過繪畫陶冶性情,心態平和有關。除了席里柯的意外,最著名的是印象派大師梵高。

梵高性格叛逆,我行我素,只有極少數的好友,且很難與人相處,有一次和同為畫家的高更吵架後,他割掉了自己的半隻耳朵。

儘管如此,梵高的弟弟提奧卻是他的忠實簇擁,一生都在資助他。

在巴黎,梵高接觸到很多日本浮世繪的作品,對他的畫風有很大影響。雖然有提奧的補給,但是依然過著貧困的生活。儘管如此,梵高卻從未停止過創作。

他的畫像科學家通過實驗追求真理一樣,從線條到顏色的各種嘗試,追求更有表現力的繪畫技巧。把對比最強的顏色放在一起,使得繪畫色彩斑斕,波光流瀉。

比如名作《星空》,藍色和黃色的搭配產生了星光流動的感覺。在筆法上,梵高的筆下透露出飽滿的生命活力。

在短短1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創作了近一千幅油畫,是一位將生命高度融入到繪畫的藝術家。

1890年,梵高37歲,由於癲癇越來越嚴重,最後舉槍自殺了。

半年後弟弟提奧拋下妻子和兒子,隨梵高一起去了天堂。

生前的梵高沒有享受到成功,也沒有體會到成功。又過了37年他的作品才被美國年輕作家歐文.斯通寫成暢銷書《渴望生活---梵高傳》。

他的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所鍾愛,使得作品在拍賣中屢創奇高。這或許是因為梵高在繪畫中融入了日本浮世繪的元素。

三、藝術大師畢加索

畢加索的是20世紀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但是他的畫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看不懂,像小朋友胡亂的塗鴉。

吳軍在《文明之光》里提到,某天他空閑時間,一邊聽著畢加索的故事,了解他藝術演變的過程,一邊欣賞著他的畫。

突然對畢加索的認識開了竅,如同武俠小說里一個習武之人,怎麼練功也連不上去,某天一個高手給他一點撥,打通他的任督二脈,從此他就覺得通體舒暢,有了用不完的內力。

十幾歲的畢加索的素描作品,遵循古典派的線條和比例的定義。這種影響持續了一生,繪畫的秘訣之一就是從線條入手。

畢加索的代表作《阿維尼翁的少女》。這幅畫是描繪巴塞羅那一條街上的妓女,畢加索開始簡單的把這幅畫命名為《阿維尼翁的妓院》(The brothelof Avignon)。

他的詩人朋友安德烈.薩爾蒙給這幅畫改了一個名字《阿維尼翁的少女》(The ladies of Avignon)。

這樣人們才更加容易接受這幅畫。

重新命名後,這幅畫被永久收藏在博物館裡,奠定了畢加索抽象派畫家的地位,而且被認為是繪畫藝術進入20世紀的標誌。

1917年畢加索與芭蕾舞演員奧爾加.科赫洛娃結婚。婚後生活安逸,畢加索的畫風一變,壓抑、喧囂的元素不見了,他的畫變得寧靜並且帶著夢幻的美好。

1930年的祖國西班牙發生了內戰,畢加索應政府之邀,繪製巨幅畫作《格爾尼卡》,描繪了炸彈蹂躪後的慘狀。

簡單的色彩和輪廓,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和幾何圖形,讓人們陷入深深的沉思。這也是畢加索看透人生的生活態度。

很多人感嘆畢加索的塗鴉是成功的表象,卻忽視了他在創作時的艱辛。

吳軍認為理解了中國的象形文字到簡體中文的演變,也就理解了畢加索的繪畫的精髓。

比如,「家」是上面一個房子,下面有一隻豬。古文中用「豕」表示豬。

要搞懂為什麼「家」字從象形文字一步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就必須把這個字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的寫法放到一起,按照時間順序看過來。

如果看畢加索的作品如同把不同時期的漢字隨意打亂,拿出一堆讓人辯認,一般人的確很難理出頭緒。

因此很多名家認為畢加索在中國的話,勢必成為像王羲之一樣的書法家。細細品味,好似有些道理。

四、中國人的藝術之殤

在博物館裡《梅杜莎之筏》,達維特的《馬拉之死》、《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德拉科羅拉的《自由引導人民》等傳世之作前,所有歐洲小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席地而坐,老師小聲地通過講解器解說油畫內容和背景資料,孩子們安靜地聆聽,聽完後各自小聲舉手提問。

此情此景,讓人感觸頗深。

且不說大部分人很難有機會參觀中國名畫家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

在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薩,擁有著烏菲齊美術館、皮蒂宮美術館以及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等數十所藝術殿堂,但是漫步其中幾乎見不到中國遊客。

略有些諷刺的是,在佛羅倫薩郊區最有名的奢侈品打折村裡,中國消費者的數量幾乎可以佔到其中百分之九十。

對許多中國遊客來說,佛羅倫薩最大的意義便是可以購買到全球最便宜的Prada、Gucci箱包服裝。

是中國遊客沒有藝術細胞嗎?朋友從法國度蜜月回來,談到羅浮宮裡那些畫,無奈地感嘆:「覺得這些油畫很好看,但是又說不上來美在哪裡。」

每次在奧特萊斯大街上大家都會彼此相視而違心一笑,「我們就窮的只剩下錢。」

知乎上熱愛繪畫的網友評論,對於繪畫,我們要有一個充滿熱情的信念,嘗試去感受作品中那洶湧澎湃的生命力,通過畫家畫筆的力量和炫目的色彩,我們將會體驗那些土地,那些花朵,那些勞動的面孔。

也許下次我們不會再一味地盤算著折扣買買買,而是走進博物館,仔細觀摩這些畫作在天賦才能的生命漸漸逝去的過程中給我們人類以安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BLEN的天空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是什麼?

TAG:BOBLEN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