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拿多少錢干多少活與干多少活拿多少錢

拿多少錢干多少活與干多少活拿多少錢

一、題引

拿多少錢干多少活與干多少活拿多少錢,是不同的方式,本質上都是以確認的崗位職責為基礎,經共識而達成的公司支出與個人所得。

但細分析起來,有很多不同。

對企業來講,給定崗的員工多少錢,就希望在崗的員工付出相應的體力與智力勞動達成企業所需要的成果,而對於員工來說,企業給我多少錢,我付出的程度跟給的錢的多寡成比例關係,自認為拿得少,只做自認為可付出的程度,可這樣達不成企業要求的成果,這如何破解?

如何界定拿多少錢和對應的該干多少活?這要從開始就界定清楚,很多人干著干著就心累了,為什麼?心裡不平衡罷了,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事實上是會有這樣的情況的,但更多的是沒有認知到自己所付出的真的與得到的相符。

無論企業還是員工,誰都不是傻子,強勢不強勢根本上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很多無良企業確實是以壓榨員工為贏利點,不壓榨就沒效益,效益只能走量,這就逼迫員工不得不加班、多做,而員工也是沒辦法,到處都這樣,不在這家企業榨取就在別的企業被壓迫,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為了生存,員工為了養家糊口,大致只能如此。這種情況下,干多少活拿多少錢,成了大家的共識,多勞多得,於是不用企業刻意的強迫加班,員工為了多掙點錢,也就多幹活,在計件制的生產企業很常見。

拿多少錢干多少活的,基本常見於公司、企業的非生產部門,這些部門員工基本是定崗定薪制,一般就是份內的那點工作,如果沒有其他的激勵措施,這些員工很少有願意加班的,也很少有人願意去多承擔部門內、乃至跨部門的工作的,因為這些被他們認為是工資之外的工作量,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這不光是覺悟的問題。

二、認知自己所想

無論計件制還是計時制,人對薪水的認知,是局限在當下還是著眼於看得見的將來,是薪水能否階梯性大幅提升的關鍵。一個人所持有的觀點認知會對自己產生深遠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

1、被現實所迫,也不能沒有夢想

《長江七號》中周星馳,建築民工,而且還是個做雜事的小工,他受制於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然而他有夢想,那就是掙錢讓小迪去接受最好的教育,讀好書,將來不像他一樣,對於薪水,他願意做更危險、艱苦的工種,就為了多得一點錢,把最好的給孩子,這是他的夢想,也是他的現實。

大多數的我們,迫於生計,房貸、學費、各種開支,不得不屈從於現實,不願冒風險換工作,不敢以現有的條件面對新的機會,這也是人之常情,夢想在現實面前支離破碎,夢想最終只在夢裡。

實際上,夢想就是需要有基石,基石不一定就是現有的物質等條件,基石更多的是自己不斷提升的能力,有了能力加之踐行,夢想就有實現的可能。

2、判斷自己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提升自己把握趨勢的能力

一個人能力越強,可被替代性程度越低,而能力事在接受挑戰中進步的。如果一個人死抱著自己的過去,不主動提升自己的能力、不願意承擔、不願意擴展自己的邊界,能力很難得到進一步提升,只是不斷重複過去的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不能同步增長,薪水配不上價值,當企業可以從外部找到替代品時,你就應該被替代掉了。

一個人最大的本領是可以隨時可以替代企業任何人做的任何工作,很多優秀的人都是會發揮自己長項,但不怕自己的弱項,因為真有需要,他們都是主動出擊,敢於面對最惡劣狀況的人。

不做重要的事往往代表你的位置不會很重要,而且越來越不重要。

當你成了一個單位或團隊的邊緣人,那如何有高收入呢?

越主動的人越能掌控形勢,越被動者越被環境掌控。

3、判斷自己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加深自身主導能力

外部和內部因素共同影響一個人,任何人都無法脫離,但人與人的抉擇不同。 對於我們來說,外部因素不好掌控,但我們自己和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可以掌控的,以強大的自律行為來掌控自己,進而去影響甚至改變外部,先主導自己,由內至外,如此不被外部控制。

而相信自己對外部因素無能為力的人往往是外控型人,因為相信自己無法改變,所以行動上也趨於被動,那麼也就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控,在外部各種環境面前也沒有了把握能力。

4、認知動態變化下的成長與固化的區別,置自己於有利之地

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這導致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喜歡把事物以靜態的眼光來看待,有的人喜歡把事物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有的人是動靜結合,任何事物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如何能夠以正確的思維看待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認知,正確的思維不是固化的,而是成長的,不斷優化的。

很多今天看起來不可逾越的難題,過幾年或許就是很簡單的小問題,很容易解決,但當我們把認知固化了,就只能得到現在只有死路一條的結論,放任了之,連挨到能解決的那天都挨不到了。

正如:人類真正的未知的(也許是不可知的)是人類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以及訓練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是無法預知的。但如果不去用成長性思維考慮,你的未來其實已知。

5、認真看待工作中得與失的計較與心中認為的不滿足

幹得多了,心裡就失衡,所以每個人都喜歡和樂於奉獻、樂於給予的人共事,但少數人願意做這樣的人。

樂於給予人的人是給予者,而大部分人是索取者。在團隊里,看似索取者不多幹活,藏著自己的一點點本事,應該佔便宜了,實際格局和機會都越來越小。而給予者,雖然看似多幹了一點,多付出了一點,但得到的幫助會更多,因為人人都喜歡這樣的人。

給予者從來不會困死在任何一個危機上,他最沒有私心,樂於奉獻和分享,其實這也間接成就他自己,奉獻意味著付出,分項意味著你要比別人懂得多那麼一點點,說來說去,或許除了薪水不一定得到更多之外,知識能力等他自己最獲得最多,也最受益 ,無論企業如何,他能力卻總是在不斷的上升。

三、我們要提升的認知

1、要有擔當

遇事不隨便向外推,多想想擔當的價值,擔當不僅僅是負責的態度,還是你有高度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想往上發展就要學會擔當,正確的去擔當,而不是因為指派的被動擔當,比上級要求的更負責,比上級要求的更嚴謹,站在更高級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所做的不足。

2,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

這裡的老闆思維,是指的你要把自己做為一個無限責任企業去經營自己,要想清楚,你的所作所為,無論是親人、同事、朋友都不應該為你負責,更別提老闆、上司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為你的人生負責,你的人生取決於自己。

你是公司實現發展的因子,當然,公司也是你實現價值和事業的因子職場的身價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定義,自己的人生如一家無限責任公司,經營不善,首要的責任在自己,而非他人,責怪任何人都毫無意義。

3,與人為善,不短視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你去索取的時候,別人未必能理解你的行為。

其實想想企業或者老闆提供工作崗位,幫你實現價值,進而養家糊口,實現人生夢想,在某種程度上,是你衣食父母不為過。

有人理直氣壯,覺得我付出勞動了,老闆付我薪水是應該的,我為什麼要感謝他 ? 那想想如果老闆是你的客戶,你為客戶提供了服務,但還有客戶不滿意,不願意支付你錢,你怎麼辦呢?

我們經常會說要讓客戶滿意,因為我們的營收和客戶緊密相關。但是,對提供了我們安身立命的企業往往習以為常,甚至多有不滿…….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把老闆、同事都視為內部人,客戶是外部人,我們認為我們營收是從外部來的,我們對錢的來源不挑剔,卻對上司、對老闆要上升到感情的高度,要人品好、肯交流,沒有壞毛病,經常請吃飯,顏值最好還高點…….

其實如果我們能把內部的上司、老闆看成是客戶,降低對職業以外的要求,就事論事,其實很多矛盾就能緩和。

我們往往愛之深、責之切啊,但是正如我們並不是老闆上司的責任,老闆上司也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最重要的是組成一個團隊,完成階段性的共同目標。

只要能實現我們階段性目標,老闆、組織並不欠我們的,我們也不必一定要喜歡他們。

好客戶當然求之不得,但是越挑剔的客戶越讓我們成長,越難纏的客戶越讓我們強大。

與人為善,短時間的吃虧又能怎麼樣?長久來看,與人為善而形成的誠實守信這些總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收益。

4,時常回頭看,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

無論過去我們的付出與收穫是否得當,無論過去成功或失敗,在時間維度上,我們每時每刻都是新的,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成功中沾沾自喜,也不能停留在過去的失敗中無法自拔。

回頭看是為了不再重複過去的錯誤,而不是留戀於過去的成績或糾結於過去的失誤。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是要不斷回頭看,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我們從過去的自己中學到了就是得到了,而得到更多的是應該用於指導未來的自己。

付出與所得,不計較細微,想多了,心累而滯於行,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年輕時,不要怕吃虧,中年時,不要怕挑戰與被挑戰,年老時,心安理得,努力過、付出過,什麼是失,什麼是得,自見分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上的話 的精彩文章:

你能幫到我,我能幫到你,才是經營人脈的核心

TAG:道上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