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種春季時令魚,現在吃,最肥美!
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也是眾多魚類最為肥美的時候。俗話說「不時不食」,意為大部分食材都應該因時而食。下面,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16種當下最為肥美的時令魚類,用來更新餐廳菜單,最合適不過。
【16種春季時令魚】
鱖魚
鱖魚屬於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又名鱖花魚、桂花魚、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花鯽魚、母豬殼等。
鱖魚分布很廣,而且四季均產,不過以三月花開時最為肥美,一直獨佔「春令時鮮」的榜首。此時的鱖魚,肉質細嫩豐滿,全魚做法以醋溜、紅燒、醬汁、五柳為主,無苦膽、少魚刺,老少咸宜。
鮸魚
鮸魚,又名米魚,形似鱸魚,體色呈灰褐並帶有紫綠色,是我國的出口魚類品種之一,沿海地區均有出產,以東海的舟山群島產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產之一。
鮸魚肉厚結實,腹內脂肪量多,特別到春天,是鮸魚最肥的季節,民間有「春鮸秋鱸」的說法。
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溫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鮸魚鯗;魚鰾可制魚膠,魚鱗可制鱗膠;內臟、骨可制魚粉、魚油。
筍殼魚
筍殼魚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地區,體形較小,大的不過八九兩,但其肉多而厚,骨刺極少,肉質潔白細嫩。
清明前後,筍殼魚最為肥美,用來滾湯,魚湯如同牛奶般雪白,入口鮮甜濃郁。另外,油浸也是筍殼魚常用的烹飪方法,成菜外脆內滑,肉汁全鎖在裡面,非常好吃。
鯿魚
鯿魚,又名長身鯿、鯿花、油鯿,也有三角魴、團頭魴(武昌魚)等俗稱,體長40厘米左右,體呈青灰色,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是中國主要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俗話說春鯿秋鯉夏三黎,意指春天正是吃鯿魚的最好時機。它的外表富有光澤,魚鱗閃亮,其肉質嫩滑而肥美,並且越大肉質越鮮,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等功效。
六線魚
六線魚,俗稱黃魚,長約20-30 cm,通體有蟲紋狀白色斑點,背部黃色較深,腹部較淺,主要產自我國黃海、渤海沿海,其中以遼寧省沿海為主。每年春初到夏至,六線魚體內油脂十分豐富,肉質也會變得非常細膩甘甜,軟滑可口。
六線魚多以紅燒、清蒸、氽湯為主,味道均佳,尤其是取春季出產的六線魚氽湯,其湯汁如同奶油狀,湯鮮、肉嫩,風味絕佳,是大連當地的一道名菜。
鰳魚
鰳魚,又名鱠魚、白鱗魚、克鰳魚、火鱗魚、曹白魚,其體長而寬,極側扁,背部呈灰色,體側呈銀白色。鰳魚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我國沿海,以東海最多。
民諺曰:「三鯧四鰳」:意是三月是吃鯧魚的好時候,而四月的鰳魚更美味。春季,鰳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鈣、鉀、硒均十分豐富,另外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有益處。
鰳魚做法很多,清蒸紅燒皆宜,清蒸當為首選。若是雌魚應保留魚子,與魚同蒸可增鮮提味。
鯧魚
鯧魚體長約20厘米,極側扁,略呈菱形,又因其體呈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故俗稱名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江浙地區),沿海地區均有出產。每年春季梅黃時節,鯧魚都會游到內海產卵,此時肉質最為肥美鮮嫩。
鯧魚肉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魚肉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天然營養佳品。其做法眾多,既可紅燒或清蒸,也可腌制或糟制,以供日後食用。
鳳尾魚
鳳尾魚,俗稱鳳鱭、子鱭,體銀白色,體脊淡綠色,因其尾部分叉形狀像鳳凰的尾巴,短呈紅色,尖細窄長,猶如鳳尾而得名。鳳尾魚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地區,最好的食用時間是在4月,但由於廣東人吃魚鮮講求吃「頭水」,占「鮮」機,所以即便是在鳳尾魚剛剛開始出沒的三月,也有很多食客品鮮。
鳳尾魚,因其個體較小,不易使其骨肉分離,一般都是整條連骨食用。烹制多採用煎或炸,可作冷盤或作熱菜食用,南通的「烹籽魚」就是籽魚菜中的美味代表。除可直接供食用外,還可以加料燒制,如用以配燒豆腐等。民間亦將其鮮品用於燉湯,或腌漬後製成魚乾食用。
土步魚
土步魚,又名塘鱧魚(江蘇)、沙鱧,一般長6-10厘米,大可達15-20厘米,土步魚冬日伏於水底,附土而行,一到春天便至水草從中覓食。此時,土步魚魚肥質擻,肉白如銀,與豆腐相比,有其嫩而遠勝其鮮,為江南水鄉獨特的淡水魚。
土步魚的吃法很多,煎、煮、蒸俱可。在蘇州,最有名的做法是塘鱧魚燉蛋,將塘鱧魚簡單處理後,加蛋液同蒸,味道極其鮮美。
刀魚
刀魚又稱刀鱭,毛鱭,與河魨、鰣魚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其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
以清明節為界,刀魚又被分為明前刀、明後刀,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魚刺,明前刀的魚刺雖然細密但非常柔軟,連小孩子都能嚼嚼咽下去,明後刀的刺就不一樣了,長且硬,很容易卡到喉嚨,有「老刀」之稱。
清蒸刀魚最能體現其至鮮,還能搭配春天的恩物:春筍與菌菇,不過真正的秘密在於要用豬油提香。如此蒸出的刀魚,魚肉細嫩白皙,魚鱗幻化成油,鮮味呼之欲出!
河豚魚
由於食用歷史悠久和分布較廣(從遼寧至廣東沿海均有),河豚有眾多俗稱,如氣泡魚、吹肚魚、、氣鼓魚(江浙)、乖魚,雞泡、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等。
河豚有三點為人所熟知,一是天生劇毒的特質;二是遇到危險全身鼓起的外形;三是豐腴鮮美的口感。河豚雖有劇毒,但其肉質潔白如玉,吃起來入口即化、極為鮮美。
不過,河豚天生劇毒,如果廚師處理不好,吃河豚就相當於自殺。於是,民間就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拚死吃河豚。
鮰魚
鮰魚,又名長吻鮠,不同的地方,鮰魚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稱「鮰老鼠」、四川名「江團」,貴州則喚之為「習魚」。其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主要出現在長江水系,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
鮰魚是長江三大珍品之一,春夏間最為肥美,其肉質細膩味美,鮮嫩不腥,無肌間刺,兼具鰣魚之味與河豚之鮮,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
奶魚
奶魚一條只有1兩重,無鱗,表面泥鰍一樣光滑,有色澤且血管通透,多產於中山、番禺一帶,屬於自然生長魚類,產量不高。
奶魚的做法以燉煮為主,蘿蔔絲煮奶魚是經典做法,成菜又濃又醇,奶白色的魚湯如瓊漿般鮮美。除此以外,還可用來煲粥,則更顯其營養價值高以及粥底的清甜。
白鴿魚
白鴿魚,又名白鴿、白甲或白花魚,體淺棕紅色,頭部略顯淺金黃色,體背側隱有五條淺灰色橫斑,生長在鹹淡水交界的江河、海灘、濕地之中,盛產珠江三角洲沿海一帶。以其製作而成的豉油皇焗白鴿魚(又名江山美人魚),為珠海十大名菜之一。
白鴿魚肉質鮮嫩細膩而不粗碎,韌性適中而不梗麻,味野而不含腥,自然海鮮風味十足,是海產品貴族之高貴。其鱗極細,烹制時不必颳去,魚腸白而細,苦中帶甘而爽脆,腹內的一種微黃色油質,經烹調後,非常甘香。
黃眉頭
黃眉頭,又名獅子魚,一是說它頭圓如同舞獅所用的獅頭,二是指這種魚多集中在獅子洋生長,故此得名。它以前是東南沿海的常見魚種,不過由於捕撈過度,近年逐漸稀少,個頭也沒有以前大了,身長多在10厘米左右,全身呈金黃色。
黃眉頭肉嫩而無腥味,清蒸最能吃出細緻口感,而且越大條越好吃,以豆瓣醬蒸、油鹽水蒸和拍蒜豉油蒸最為美味,尤以清明前後為最佳。。
河骨魚
河骨魚是廣東北江的野生河鮮,與奶魚一樣屬於無鱗魚,由於它對水質要求甚高,因此只生長在北江流域最深一段,英德到韶關之間,在號稱廣東最清澈河的封開賀江也可以找到。
河骨魚每年3月到8月最靚,由於是純野生的,它經常在水流中逆流而上,因此肉質都是蒜子肉,腩位十分結實,近似斑魚的口感,但是鮮滑清甜猶有過之,令人入口難忘,而且連魚皮也富含膠質,極為爽口彈牙。除了清蒸,粵廚還會採用原條沙鍋生焗的烹飪方法,成菜姜蒜香味撲鼻而至,肉結實爽滑,完全滲透腊味甘潤油香。
——————
作者:赤木,本文由紅廚網根據資料整編而成,轉載請註明來源!
TAG:紅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