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詞意境的特徵和創設

詩詞意境的特徵和創設

詩評萬象

素指拈花,銀盌盛雪

紛紜萬象,歌之詠之

關注

詩詞意境的特徵和創設

眾所周知,詩詞的感染力就在於其意境。

要創設出情景交融的意境,首先要正確處理情和景的關係。情和景的關係也就是「意」和「象」的關係。情景交融,關鍵在於融。情與景要有機地結合,要結合得自然、和諧,善藏善露,做到水乳交融。情、意只有融於形象中,通過形象而表達,才能豐富飽滿,產生美感,才有藝術魅力,這樣才可能有意境。

意象與意境的關係

意象是指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形象(或說是指經作者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通俗地說,就是含意之象。它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像,但不是人常說的物象,也不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表象,而是作者所營造的反映作者情思理念的形象。

關於意象與意境的關係,說法也不一致。比較常見的有,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材料與結構的關係,實與虛的關係,有形與無形的關係,形而下與形而上的關係,具體與抽象的關係,有限與無限的關係,房屋和磚瓦的關係,花朵與春天的關係,「一葉落」與「天下秋」的關係,等等。

在這些提法中,我更喜歡花朵與春天的比喻。到了春天,鮮花開放,草木發芽,萬物生長。這鮮花開放、草木發芽等等標誌著春天來了。如果我們問,春天在哪裡,可以說,春天在百花競放中,在草木的嫩芽中,在萬物生長中。沒有這鮮花開放、草木發芽也就沒有春天。

同樣,沒有意象,也就沒有意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象與意境也就是局部與全局的關係,沒有局部也就沒有全局。

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那首絕句,之所以使我們隱約體驗到一種和諧幽美欣欣向榮的境界,就在於這首詩營造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四個意象。這和諧幽美、欣欣向榮的氣氛,是四個意象升華的結果。沒有類似的意象,也就得不到類似的境界。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所以使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一種凄涼幽怨的詩味。就在於它營造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這樣的意象。

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其中「雨後空山」、「月照清泉」、「竹間浣女」、「蓮中漁舟」都是意象,經過組合,傳達出詩人一種獨特寧靜的心境,構成一種寧靜、幽遠、平和、安寧的氛圍,那就是意境。

可以說意境依賴於意象,意象是意境的前提,但意境又高於意象,意境是意象的升華。意象和意境是相通的、統一的,統一於「意」,統一於作品的整體。詩人營造什麼樣的意象,決定於詩人有著什麼樣的心境,要表現什麼樣的情思。

同樣是「月」這個物象,在不同的詩詞中,由於所寄託的情思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意象。比如: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思鄉;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念人;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是懷古;

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傷國;

張先的「花不盡,月無窮」,象徵對愛情的美好期願與執著追求;

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則寄寓著一種人生哲理。

因此,要創作有意境的作品,就先要根據自己所要抒發的情,表達的意,來營造合適的意象。

化景物為為情思

營造意象是正確處理意和象、情與景的重要環節。所謂營造意象,就是把情思寓於景象之中,使客觀景物成為主觀情思的象徵,做到客體物景與內在的主體情思融合在一起。這也叫化景物為為情思。

在意和象、情思和景物的關係上,意、情為主。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李漁在《窺詞管見》里談到情景關係時也說:「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一篇作品中,選擇什麼樣的象,要服從所要表達的意、情。

什麼象適合表達什麼意,什麼意適合用什麼樣的象來表達,這是要仔細斟酌的。

關鍵是意和象之間的相似性。

有人用松柏喻堅強,因為松柏不畏嚴寒,有相似性,也有人用野草喻頑強,因為野草具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點,有相似性。尚未見到有人用牡丹喻堅強或頑強的,因為沒有相似性。相似才能和諧。當然,這裡說的相似,只是外在的某些相似,松柏、野草等本身無所謂「堅強」「頑強」之類的性格,更沒有喜怒哀樂等情感。堅強、喜怒哀樂等是人所有的,說松柏花草也有堅強、喜怒哀樂,那是人格化的手法。為了化景物為情思,詩人們常常將景物人格化,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在景物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杜甫的「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劉禹錫的"秋水清無力,寒山暮多思";

王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杜牧的"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

馮延巳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元好問的:「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等等。

這種人格化的寫法,也叫移情。其效果是加強了景物的情思化,使情與景更加融契。

人格化、移情之所以被文藝家廣泛使用,這是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同情感和類似聯想。我們都知道,在兩三歲小孩子的眼中,貓狗花木都是有感情的。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同情感和類似聯想。長大之後,知道自然物和人不同,但這種同情感和類似聯想依然存在於潛意識中。當自己心花怒放之時,似乎天地萬物都在歡笑,當自己苦悶悲哀之時,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這種經驗最為普通,是每一個人都有過的。正因為如此,作者可以用景象寄託自己的某種情思,讀者可以通過作品中景物的描繪,體驗到某種情思。

為了能創設出有意境的作品,必須注意使情和景、意和象在作品中成為和諧的整體。

通常情況下,如果要營造出哀怨、哀愁的氛圍,一般需要選擇能反映哀怨之情、愁苦之意的景象。如果想營造出歡樂、興奮的氛圍,一般需要選擇能反映歡樂的生氣勃發的景象。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哀意配哀象,哀象托哀意,樂意配樂象,樂象托樂意。杜甫的: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這首絕句是詩人經歷奔波流離生活而獲得暫時安定之後寫的。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愉悅閑適的,感受到春天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氣氛。他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抒發出來,於是就選擇營造了詩中所示的四個意象。四個意象構成了一派春意盎然、自然和諧的歡樂的景象,蘊含著詩人歡樂愉快的情懷。四個象,均屬樂象,形成的是一幅樂景,蘊含的是一種樂情。

我們來看一下,李華的《春行即興》是表現的是悲是喜則是另一種意境,哀景襯哀情。

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同樣是寫春天,李華的《春行即興》則是另一種意境,哀景襯哀情。

此詩是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寫的。當時正是安史之亂平息後不久,作者被眼前景物所感觸,產生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為了在詩中體現這種情緒,他選擇營造的意象是:原來唐代最大的行宮之一──連昌宮所在地的宜陽,現在長滿了野草;往日用來灌溉的澗水,已沒人汲引灌溉,而任其「東流復向西」;本來是鳥語花香,景色妍麗的著名風景區,而今卻是「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了。這幾個意象勾畫出一片荒涼的景象,蘊含著作者凄涼的心境。

在選擇營造意象時除考慮以樂景寫樂意、哀景寫哀意外,也可考慮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上》曾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所以也可以選擇營造「樂象」「樂景」來反襯「哀情」「愁意」,或者選擇營造「哀象」「愁景」反襯「歡情」「樂意」。

A、「哀」景反襯「樂」情。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這屬於以哀景寫樂情。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頸聯為借對,「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寫實。「秋風」句是寫實。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疏」,復甦。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

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韓非子·說林上》里講,春秋時管仲隨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議用老馬領路,於是找到了歸途。「老馬」是詩人自比。

景是為情服務的,若全詩是「樂」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為反襯「樂」情服務的。

「以哀景寫樂情」的還有毛澤東的《送瘟神二首》之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以舊社會血吸蟲造成的「悲」反襯消滅血吸蟲之後的「歡」。

B、「樂」景反襯「哀」情。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這句是屬於第二種情形,「樂」景反襯「哀」情。

這可以說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傳統。古人曾說:「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也就是上次清溪的作業中說過的,使用這種手法,上片寫的景色越美,越能襯托下片的哀情。

杜甫的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後兩句的情又是傷感的懷鄉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為反襯後面的傷感之情服務的。全詩的中心恰恰是後兩句。

「以樂景寫哀情」的還有唐許渾的《謝亭送別》,以「紅葉青山水急流。勞歌一曲解行舟」這樣的樂象「來反襯「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樣的「哀意」。

C、「樂」景正襯「樂」情。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種是常見的「樂」景正襯「樂」情。大家熟悉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中抒發對春行錢塘湖所見美景的喜悅欣賞之情,中間兩聯寫春鳥和花草的生機、情趣,即是為抒發後文「最愛」之情作鋪墊襯托。這裡,美好景物和喜悅情感在白居易的筆下是和諧統一的。

D、「哀」景正襯「哀」情。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這種是「哀」景正襯「哀」情。

用凄涼之景來渲染凄涼的氣氛,烘托哀傷的情緒。例如李白的《橫江詞》描繪的是「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於瓦官閣」的「惡」景,寫出社會環境的險惡,於是詩人發出「如此風波不可行」的高呼。這正是當時社會對李白的摧殘,在詩人心靈中藉助景物而折射出來的哀情。

填詞和寫詩的手法都是共用的,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四種手法,填詞就會容易的多。

關於景語和情語的結合問題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談到情與景的關係時,有情語景語之說。

這可從以下幾句看出:「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耶?古人絕唱句多景語,如"高台多悲風"、"蝴蝶飛南園"、"池塘生春草"、"亭皋木葉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又說:「『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雲飛北闕輕陰散,雨歇南山積翠來。御柳已爭梅信發,林花不待曉風開』,皆景也」,「四句俱情而無景語者,尤不可勝數」。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有一段話:「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單看這段話,他似乎對景語情語之分,不以為然。可是同樣在《人間詞話刪稿》中還有另一段話:「詞家多以景寓情。其專作情語而絕妙者,如牛嶠之『甘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顧敻之『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歐陽修(實為柳永)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許多煩惱,只為當時,一餉留情,」等。可見他還是承認有「情語」「景語」之分的。

綜合二人所說,所謂「景語」不是單純寫景的句子,而是那種「情寓其中」或「以景寓情」的句子,而那種類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句子則是情語。二人都強調景要為情服務,反對為寫景而寫景。所以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夫之也說過:「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與,而景非其景。」。可見景語情語之分是在景為情服務的基礎上的。單純寫景的句子,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景語。

詩詞中有景語情語之分,這符合實際情況,但嚴格劃分也很難。我曾想把景語和情語定義為:字面上不露其情的句子是景語,直抒其情的是情語。但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卻又是景中帶情,情中帶景。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杜甫)等。這類句子很多,姑且叫做准情語吧。

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詩詞中,寫景和抒情,景語和情語在結構安排上,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優劣之分。常見的形式有下面一些:

第一種:前景後情。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寫景,是景語,後四句是抒情,是情語。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寫廬山之景,後兩句寫由景產生的哲理感悟,也屬情語類。

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摟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上片主要寫景,一幅悲涼的秋景。下片主要抒情。滿腔懷思的愁情。

第二種:前情後景。如王勃的《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前半首是久客思歸之情(「長江悲已滯」屬准情句),後半首是風吹葉落之景。由「況屬」一詞把久客思歸之情與風吹葉落之景連接起來,彼此滲透、融合為一,加濃了情的悲愴色彩景的感染力量。

陳亮《水龍吟》中的「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寫景。張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上兩句抒情下兩句寫景。

笫三種:情景相間。如馬戴(唐)的《落日悵望》: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這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寫法,更有妙處。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開首「寒蟬」三句,是景語,接下「都門……凝噎」是情語,「千里煙波」二句又是景語,「多情……清秋節」二句是情語,接「今宵……殘月」二句是景語,「良辰好景」「千種風情」則是情景合說。

笫四種:景顯情隱。唐李涉的《潤州聽暮角》(一作《晚泊潤州聞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乍看,象是實景的描寫,仔細品味,這不正是詩人有家不得歸,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嗎?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四句全是寫景,看似無所寄託,仔細讀來,卻能隱約感覺出詩人清高不媚時的胸襟和安然處世的情懷。

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這首詞除「誰家」的發問和「最喜」外,都是生活場景的描寫,但卻充滿情趣,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

第五種:景隱情顯。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是登幽州台時所發出的慨嘆。從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但不是無景,景被藏起來了。是虛實的另一種表現。所藏之景是什麼?一個是作者當時隨建安王武攸宜率軍討伐契丹,到了幽州一帶。武攸宜根本不懂軍事,陳子昂進諫,不僅沒被採納,反而被貶斥。當他懷著苦悶失意的心情登上幽州台時,觸景生情。一是由幽州台(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才而修築的黃金台,又名燕台)想到當年燕昭王求賢若渴,四方賢士慕名而來。此種景象,正是此時陳子昂懷才不遇、煢煢孑立的歷史背景。這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未者」中可以想像出來。這是「事象」。再一個是,在幽州台上看到周圍的景色。我們讀這首詩時,面前不是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嗎?這是「景象」。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台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不管是哪一種,都需注意一點,那就是景是為情服務的,「景語」自然也要為「情語」服務。「景語」或含情,或襯情,或生情。單純寫景的詩是很難有意境的。

本文摘於網路,特向作者表示謝忱!

本刊純屬公益,請作者與本刊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評萬象 的精彩文章:

魯夫鐵翁袁新霆題畫詩系列(四)
周文揚:《相思吟》

TAG:詩評萬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