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醞藉」張若虛·上:《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提及初唐,最是著名的要數「初唐四傑」——王楊盧駱了,其次便是陳子昂,他們對初唐詩風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初唐至盛唐的詩風轉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初唐不可忽視的文人,還有幾個,其中,便有張若虛。
張若虛說來十分神秘,不僅生卒年不詳,被姑且算作活了六十多歲,而且連詩作都沒能留下幾首,後人得以知曉的,也只有僅存的兩首。此外,在現存的各個唐詩選本中,均無他的詩作,唐至明的各種詩話介紹中,也沒有提及他。到明代楊高棅的《唐詩正聲》選本中,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不過,幸運的是,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得以留存下來,且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選材與立意皆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詩情畫意。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景,傳神地描繪春日江邊的夜景。第二部分寫情,面對如此美妙的江月,內心會不由而生感慨。第三部分寫理,光陰流轉,一去不回,而這人間,也有數不盡的離愁別緒。
首句「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實為虛寫,春日江水漲潮,無論多麼波濤洶湧,也萬不能與海水相連。如此一來,景象也更加壯觀,氣勢也更加宏偉。寫景部分,採用的是由遠及近的手法,先寫天邊的一輪明月,而後再寫月光籠罩之地,原野、花林,最後到眼前之岸。詩人描繪得細膩唯美,使人讀來彷彿置身其中,令人流連忘返。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置身於這樣一個遼闊澄澈的宇宙之間,詩人思考人生哲理也就更加自然而然了。江畔之上,誰是第一個見到月亮的?江岸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他人?「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這一句,更是直接點明心中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時光一去不復返。可人卻能生存下去,一代又一代,無窮無盡。正如天上的月亮,年年相似,卻早已不是從前的那個月亮了。
由景生情,再由情及理。「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白雲」象徵著遊子的飄搖無定,「明月樓」則象徵著思婦的層層閨怨。「青楓浦」雖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用在這裡,更添幾分哀愁。「誰家」、「何處」二詞,則點明了這遊子與思婦並非在具體之地,天地之間,多的是遊子思婦。
人生中的離愁別緒,實在是避免不了的。因而,那份真摯的思歸之情才顯得那樣難能可貴、感人肺腑。張若虛將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化詩情於畫意,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氛圍,傳達了對人生的思考,歌頌了真摯的情感。試問,這樣一篇《春江花月夜》,如何不能以一敵百,獨蓋全唐呢?
文|漸悟之於(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清骨明姿」楊炯·其一:氣勢磅礴《從軍行》,盡顯滿腔愛國意
※宋詞里的人生三境界,達到第二層已是難能可貴!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