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石與江寧府的不解之緣

王安石與江寧府的不解之緣

原標題:王安石與江寧府的不解之緣


微信ID


EYEONHISTORY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但他兩次罷相後都選擇居住金陵,最後更是在「異鄉」江寧府終老。


王安石在《憶昨詩示諸外弟》中,敘述了他弱冠之年隨父親王益在江寧讀書的情形。


王安石書法


王益擔任過州縣官,能力強,有擔當,是一個有志於作出一番事業、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這樣的人格,對王安石的人生觀、價值觀自然會有涵養培育之功。


王益的教育也很得法,從不遷怒打罵子女,很會營造教育孩子的氛圍,


「每置酒從容為陳孝悌仁義之本,古今存亡治亂之所以然」,把教育引導孩子同家庭聚會順其自然地無縫對接。


在金陵城,青年王安石立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欲與稷契遐相希」,要做一個對社會對百姓有貢獻的人。


這個理念貫穿他一生,也是他頂著千鈞壓力實行變法圖強的思想之源。



王安石

王母吳氏是王益的繼室,不但賢惠,還是一位有思想的知識女性。


著名文學家曾鞏稱讚她「好學強記,老而不倦。


其取捨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


王安石是個孝子,其母在世時,每逢官職調整,「總是先考慮是否便於養母,並大都以此作為他是否奉命就職的先決條件」(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嘉祐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的母親在京城去世,他立即放下一切,於十月奉護慈母靈柩與其父王益合葬於金陵蔣山(今南京紫金山),並守制。


江寧居喪期間,他過著哀戚悲傷、簡樸的生活。


守制之外,他只做兩件事情:


一是讀書著述,二是收徒講學。



講學

王安石在金陵讀書講學很投入,乃至於服喪結束,朝廷讓他復官為工部郎中知制誥,他也不應命去京城復職。


在江寧讀書講學,教學相長,使王安石的學問大為精進,收了一批對其後來事業作用很大的學生,如陸佃、龔原、李定、蔡卞、侯書獻等。


13年後,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兒子王雱英年早逝,55歲的他悲傷不已,第二次請求罷相,將其子歸葬江寧,祠堂設在寶公塔院。


王安石在江寧有一些布衣好友,如楊德逢,大名叫楊驥,就是與他經常往來的友人。


王安石回江寧養老,居住半山園時期,給好友寫過很多詩,其中一首詩名就為《招楊德逢》。



王安石故居半山園


實際上,在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寫給朋友的一首詩中就為他終將歸老於江寧府埋下了伏筆,其詩曰:


「豈堪置足青雲上,終欲回身寂寞濱」(《酬吳季野》)。


觀其一生,王安石的仕途進退也與江寧密切相關。

王安石18歲時,王益卒於江寧任上,王安石「從二兄入學為諸生」。


慶曆二年(1042年),21歲的王安石從江寧府到開封去參加進士考試,以第四名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王安石兩次罷相,一是在熙寧七年(1074年)五月,一是在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都選擇下派江寧府,說明在他的心目中,江寧府的分量很重。



宋江寧府


王安石晚年居金陵十年間,創作了很多優美的詩詞,他的寧靜淡遠、雅麗精絕的七絕詩被稱為「半山體」「王荊公體」流傳千古,必得益於他從金陵山水景物中汲取的靈感。


總之,金陵城有王安石親人的墓塋,有他青年時代的美好回憶,有他的朋友,而且當時的江寧也是重要的學術重鎮,又曾是他為官所轄之區,所以,曾經滄海、歷經宦海風波後的王安石選定江寧為終養之地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意思的是,據說他還曾勸蘇軾也來江寧居住終老。



王安石和蘇東坡

王安石在元豐五年(1082年)寫的《六年》詩中說:


「六年湖海老侵尋,千里歸來一寸心。西望國門搔短髮,九天宮闕五雲深。」


可見,他雖然養老在江寧,其心依然在國在民。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王安石在江寧病逝,終年66歲,葬於江寧半山寺。



《看歷史》2018年3月新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外國人找乾隆告御狀,結果呢?
《無問西東》講了那麼多,其實只看他們一家人就行了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