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口瘡辨治學習筆記(建議收藏)

口瘡辨治學習筆記(建議收藏)

I

導讀:

口瘡,病小難治,讓不少醫生撓頭。本文作者花費大量精力,查閱古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分析整理形成了這篇學習筆記,內容涉及口瘡的因機症治。建議大家收藏,慢慢學習。



口瘡





一、病名釋義




口瘡一病內容甚多,其典型表現是口腔黏膜出現破潰、伴有疼痛。本病病因多樣,根據其臨床所見癥狀,大致包含現代醫學的口腔潰瘍、阿弗他口腔炎、口腔扁平苔蘚、黏膜白斑、白塞氏病等。




二、病因病機



最早的關於口瘡的論述見於《內經》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胃之水谷,不得傳輸於下,則令腸膈塞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

這實際是心腎水火不交的一種表現。後世對口瘡的論述甚多,然以《內經》為肇始,總以火立論,熱盛則肉腐,無此一步,何以成瘡?




口瘡多見於成人,也見於小兒。




小兒口瘡成因有三:


其一,宿稟胎毒;


其二,將養過溫;


其三,乳母過食煿炙。




「小兒血氣盛,若將養過溫,則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諸病源候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口瘡候》)




「小兒若宿稟胎毒,或乳母過食煿炙,熱蘊心脾,不能發泄亦會發生口瘡。」(《赤水玄珠?第二十五卷?口瘡》)       


成人口瘡則有內傷、外感之別,實火、虛火之分。



其中論實火,有熱病之後,毒氣未除,伏熱在臟者

:如「夫熱病,發汗吐下之後,表裡俱虛,毒氣未除,伏熱在臟,熱毒乘虛,攻於心脾,上焦煩壅,頭痛咽干,故口舌生瘡也。」(《太平聖惠方?卷第十八?治熱病口瘡諸方》)




有內生腑熱,乘於心脾。氣沖於口與舌者。




「夫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腑有熱,乘於心脾,氣沖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太平聖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口舌生瘡諸方》)



有經絡不通,毒結心脾者。




夫口者,脾脈之所通。舌者,心氣之所主。若經絡否澀,氣血壅滯,則生於熱。熱毒之氣,在於臟腑,搏於心脾,蘊熱積蓄,日久不能消散。上攻於口舌,故生瘡久不瘥也。(《太平聖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口瘡久不瘥諸方》)




盲目內服金石類葯以求長生,也是口瘡成因之一。現代人應用各種激素、興奮劑、強壯葯所致口瘡即屬此類。

(《小品方?卷第九?治寒食散發動諸方》)




金元以前醫家多從實火論治,金元之後,重視虛火的醫家較多,所以然者,補前賢之未備也。




如「有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一而論,當求所受之本也。」(《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齒門?口瘡》)




又如:「

口瘡 ,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

。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蔘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日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門。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術五味麥門。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湧泉穴。

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輕。

」(《醫貫?卷之五?先天要論下?口瘡論》)




三、臨床表現




口瘡為人所習見、共患,其典型表現即口腔黏膜的糜爛、潰破,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燒灼感。




而「

人之口破,皆由於火,而火必有虛實之分,色淡色紅之別

。虛火血色淡白,斑點細陷,露龜紋,脈虛不渴。實火色紅,而滿口爛斑,甚者腮舌俱腫,脈實口乾。」(《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口齒唇舌病源流》)




若查脈象,則多見「寸部脈數,主熱上壅。煩躁咽干,客熱煩渴,頭疼口瘡。」(《訂正太素脈秘訣?卷上?寸口上焦脈》)以熱在上焦也。



四、辨證論治




口瘡,常以外治為主,後代醫家漸漸重視發病的內因而強調內治的重要性。常用方劑常以角蒿、黃柏、麝香、升麻、犀角、元參、杏仁、大青葉、五倍子、龍膽草、蜂房等葯為主。




(一)內治法




調和腸胃,寒熱兼施。




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記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此為對口瘡的最早的治療方案。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示法度於後人。




隋唐之間,對口瘡的治療經驗見多,如孫思邈治膀胱移熱於小腸,用




柴胡澤瀉湯:柴胡    澤瀉   橘皮(一作桔梗)  黃芩    枳實    旋覆花    升麻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硝,分二服。




又療傷寒   口瘡   爛者用




升麻湯方    升麻(一兩)  甘草(一兩炙)  竹葉(切五合)  麥門冬(三分去心)  牡丹(一分)  干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五服含,稍稍咽之為度。(《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小腸虛實第二》)




此方,介於竹葉石膏湯、升麻鱉甲湯、麻黃升麻湯之間。




稍晚,王燾記述治療心脾中熱,

常患口瘡 ,乍發乍瘥,積年不瘥方,用:升麻(八分)  大青   枳實(炙)  甘草(炙,各六分)  苦參(七分)  黃連(八分)  生乾地黃(八分)    上七味搗羅,蜜丸,以水服二十丸,日再。忌如常法。(《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二?口瘡方一 十 一首》)




上述方義皆屬以苦泄熱,以甘緩之,而統於實熱之治療。




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自此學派雜呈,虛實並見,補瀉寒溫之術漸成大觀。四大家出,雖立論有別,而均非偏於一門,皆能執中致用。




如劉河間曰: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用柴胡地骨散,實者大黃、朴硝以利之,或導赤、五苓,加黃連兼服。大抵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葯敷摻,恐寒凝不消,久而難愈。必須先用辛輕升散之劑,而後清涼,或視其所因而分治之。或有中氣不足致虛陽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其治

少陰口瘡

,用半夏散。若聲絕不出者,是風寒遏絕陽氣不伸也。半夏(一兩制)  桂(一字)  草烏頭(一字) 上同煎一盞水。分作二服。其效如神。 


   


其治

太陰口瘡

,用甘礬散。   生甘草(一寸)  白礬(一栗子大)    上含化咽津。(《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瘡瘍論第二十六》)




寒涼派鼻祖,並非盡主寒涼,強調口瘡有虛實寒熱,治以補瀉溫涼,必須因材施治。




攻下派之鼻祖張子和用補、用溫,而不止於汗吐下。

夫大人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困點綠袍散。如或不愈,貼赴筵散。又不愈,貼鉛白霜散則愈。如搽寒涼葯不效,口中一片白漫漫者,此中焦虛而熱不得下降。內服四君子加炮姜、葛根,外以熟雞子黃同亂髮熬油,用綿纏箸頭,蘸油洗之,立能止痛取效。(《儒門事親?卷四?口瘡四十三》)


   


補土派祖師東垣非僅知補中,也善用滲利法,使上焦火熱從小便解之,重在膀胱、小腸。




東垣曰:《內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滋陰派祖師朱丹溪不至於滋陰降火,同樣善於用溫

:有以土伏火法,有引火歸元法。口瘡 ,服涼葯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人蔘、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丹溪心法?卷四?口齒七十八》)     




觀此,後世曲解四大家者,可以休矣。




綜合曆代醫家見解,

泄熱法為治療口瘡之大宗。而熱在心脾為多數醫家之共識。同為心脾之熱,治法多端,有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升散之法、火郁發之。

如:




升麻散,上膈熱壅,口舌生瘡,先用此升發。 


   


升麻(一兩半)  赤芍藥  人蔘  桔梗   葛根  薄荷  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食後服。




又如:錢氏瀉黃散,治脾家鬱熱,口甜 口瘡 ,喜飲煩躁。 


   


藿香(七錢)  山梔仁(一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防風(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清汁飲。(《醫燈續焰?卷五?火病脈證第四十九?附方》)  




也有強調熱盛,當清瀉下行者。清瀉心脾為其主流,

如:


 


瀉心導赤散,治上發口糜,下泄即止,及至下泄, 口瘡即愈,上下相移,此心經實熱。    生地  木通(各二錢)  甘草梢  淡竹葉(各一錢)  川連(五分)    口糜發時,先服此數劑。(《彤園醫書(婦人科)?卷三?嘔吐噦瀉?口糜下瀉》)




從肺、肝、小腸論治者也很多。

如:




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疳惡  口瘡 。  


  


大青葉  升麻  大黃(銼,炒,各二兩)  地黃(生,切,焙,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微利止。(《嚴氏濟生方?咽喉門?咽喉論治?大青湯》)




左肝右肺,水火升降之路不通,肝膽火郁於上焦,也是口瘡成因,肺肝之火也被關注。




又如:清液散   治小兒重舌及口瘡 。




青黛  朴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    上為細末,用蜜調。鵝翎蘸少許敷之。(《醫燈續焰?卷十六?小兒脈證第七十八?附方》)


     


大腸為陽明之主,大腸不降,肺氣不降,火郁上焦,也成口瘡。 治大腸實熱,便結臍痛, 口瘡 。


    


橘皮  竹茹  黃芩  山梔  黃柏(各五分)  芒硝  茯苓(各一錢)  生地黃(三錢)    姜、棗煎服。(《醫燈續焰?卷十八(補遺)?口唇?附方》)     




從另一個角度看,口瘡屬火見於上之象,既可以用引火歸原法,還可以用重鎮法。




如:治

元臟虛冷上攻

,口瘡 ,巴戟散方


    


巴戟天(去心一兩)  白芷(半兩)  高良姜(為末一錢匕)    上三味,搗為細散,用豬腰子二隻,去筋膜,每一隻,入葯散一錢匕,用濕紙裹煨熟,乘熱去紙,以口吸熱氣,有涎即吐,候冷細嚼服之。(《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齒門?口瘡》)

是引火之意




又如:

戴復庵雲,下虛上盛,致口舌生瘡,宜用鎮墜之葯。以蘇子降氣湯,或鹽湯下養正丹。

是重鎮之意。




(二)外治法





古人喜用外治口瘡,其慣用度甚於內治。外治之葯以甘苦二味為主,所謂甘以緩之,緩解疼痛;苦以堅之、以苦瀉之,瀉火愈瘍。又苦甘化陰,所以制火。




早自公元420年,深師療傷寒熱病口瘡 ,即用黃柏蜜方:「黃柏(削去上皮取里好處薄斜削)    上一味以崖蜜半斤極消者,以漬柏一宿,唯欲令濃,含其汁,良久吐之更復如前,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三五合尤良。」

外用含法。也可以內服。




公元454年,有徐之才,治口瘡 ,用小柏湯方:「龍膽(三兩)  黃連(二兩)  小柏(四兩)    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龍膽、黃連,取二升;別漬小柏,令水淹潛,投湯中和,稍含之。」 

(《小品方?卷第九?治寒食散發動諸方》)




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葯,人不知之。

蓋始自孫真人。孫真人治口瘡七方用薔薇。其為用可知。




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並生瘡,三年以上不瘥者方    濃煎薔薇根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莖葉。   


 


又方  角蒿灰敷之,一宿知、二宿瘥,有汁吐之,不得咽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竅病上?口病第三》)

吐汁而不咽,為用藥技巧,取其藥味留於局部而不傷整體。




外治,苦寒。治口舌上瘡,久不瘥,蘆薈散方。    




 蘆薈(二分)  土鹽綠(三分)  胡粉(三分)  真珠末(半兩)  蝸牛殼(半兩  炒令黃色) 波斯鹽綠(半兩)  青黛(半兩)  黃連(半兩去須)  麝香(一錢細研)上件葯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先用甘草湯漱口洗瘡,以帛裹干,然後摻葯於上。或以蜜和丸,如雞頭實大,含之,亦得,有涎吐之。(《太平聖惠方?卷第三十六?治口瘡久不瘥諸方》) 


 


甘草為治療口瘡要葯。苦寒葯以蜜之甘緩留之。升麻為主,配以苦寒藥物,以蜜甘緩之。令藥力長存口中。




散是口瘡外治經典方

,但有多個版本:





赴筵散   治口瘡不已者。    


密陀僧  黃柏  青黛(各等分)      


上同研為細末,每用干糝於瘡上。    不過三二日,即便愈。(《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二?諸證門?心疝證》) 


    


散     治口瘡


五倍子(八分)  黃柏(二錢)  密陀僧(四分)  銅青(一分)    上為細末干摻之。

(《雞峰普濟方?卷第二十一?雜治》)


    


赴筵散    治口瘡 。


黃柏(去粗皮,蜜炙)  細辛(去葉土)    


上件等分為細末,摻瘡涎出即瘥。

(《楊氏家藏方?卷第十一?口齒方二十一道》)


涎出即瘥,以脾主涎,心脾之熱隨涎而出。




赴筵散    治口瘡 。    


黃柏(蜜塗,炙紫色)  滑石(研,各半兩)  五倍子(小嫩者,一兩)    上為末,和勻。每服半錢許,干摻瘡上,良久可飯食,奇效。(《世醫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齒兼咽喉科?口病》)




以上為實證、熱證外治系列。

虛寒、虛火所致口瘡治療手段更為豐富多彩。




治口舌生瘡方:黃連  細辛(各等分)    上為末,干摻之,效。     治口瘡 方:黃連(三錢)  乾薑(二錢,炮)  甘草(三分)    上為末,搽患處,良久嗽吐涎出,再搽再吐涎,愈。

(《魯府禁方?卷二?壽集?口舌》)     




寒熱並用是噙葯的配方要點。

尤其是乾薑、細辛等有刺激性味道的藥物更是半陰半陽、寒熱錯雜、或虛火證的必用之品,屬於從治之法。




外治口瘡不止於患處用藥,歷史上有豐富多彩的外治法:




治久患口瘡  (出《肘後方》)    上用生附子為末,醋面調,男左女右貼腳心,日再換。一方用薑汁調。     治口瘡,上用生半夏為細末,醋調貼腳心中,大有神效。  (《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此為足心療法。




夫嬰孩口舌生瘡。乃心脾受熱。欲以下其氣。未可利臟腑。但以吳茱萸末。米醋調。敷腳心。移夜即愈。藥性雖熱。能引熱救下。其功至良。(《普濟方(卷358至卷480)?卷三百六十五?嬰孩唇舌口齒咽喉門?口瘡等疾》)    




泡洗也有效。

如:




速效散 (出大術方), 治男子婦人小兒 口瘡 。




 吳茱萸  赤芍藥  上等分,為粗細末。每於臨卧,先用粗末二大匙,沸湯泡,淋洗腿腳,拭乾。以細末二錢,米醋調勻,攤兩腳心,用軟紙貼定。再以帛子系定,天明再易則愈。(《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瘡門?口瘡》)




心脾之熱可以熱藥引熱下行,如生附子、生半夏、吳茱萸;具有刺激性的藥物以醋調敷,取其酸斂之性,將浮游之火收攝還宅。




提拔也有效

,如:




治口瘡 ,用巴豆三枚去殼不用油、黃丹五分同研如泥,塗葉上如棋子大,貼眉間,須臾四圍瘡如蚤子,去葯,大效。(《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十三?口病門?藥方?易簡諸方》)




酸斂法也有效

,如:




口瘡,以甘草半寸,白礬錢許,含化咽津。 口瘡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摻之,或煎湯漱,或煎湯泡白礬漱,蓋酸能收斂也。(《萬病回春?卷之五?口舌》)




蓋外治之法,以遠交近攻為主:遠離患處,引火、散火用溫熱之品;局部口腔用藥,用苦寒之品解毒止疼。

如:




一方治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用天南星末,醋調貼兩腳心,有用吳茱萸末,米醋調塗亦可。 一方用黃連細末,以蜜水調抹口中患處。(《奇效良方?卷之六十四?小兒門?口瘡》)




(三)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治療口瘡

也有良效,如:




針灸法,口瘡:取承漿合穀人中長強又取金津玉液各出血(綱目)。又取委中瀉後溪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二經之表(綱目)。膽俞小腸俞各灸七壯又刺大沖勞宮(東垣)。(《 針灸集成?卷二?口舌》)    


導引行氣也可以治療口瘡

,如:





東垣化毒法:凡口瘡無論新舊,遇夜卧,將自己兩腎丸以手捏緊,左右交手揉三五十度,但遇夜睡覺行之,如此三五度良愈。因酒而生者,一夜愈。久病諸口瘡 ,三二夜愈。如鼻流清涕,惡寒者,攊二腎丸,向上揉之,數夜可愈。




(四)調護與轉歸




同是口瘡,由於外感、內傷來源不同,治療又有緩急之分,

如:


治時氣熱盛,口中生瘡,宜服升麻散方。不計時候,溫服之。(《太平聖惠方?卷第十五?治時氣口瘡諸方》)以其為新感熱病,故當不計時候。溫服,以速已之。




凡患口瘡及齒,禁油、面、酒、醬、酸、醋、咸、膩、干棗,瘥後仍慎之。若不久慎,尋手再發,發即難瘥。(《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竅病上?口病第三》)

以其妨礙火熱之外解也。




小兒臟氣輕靈而體質柔脆,用藥宜輕靈

:「凡用服藥,雖知是熱,亦不可過用寒涼,恐上熱未除,中寒復生也。惟輕清味薄之劑,緩緩治之,如權衡在手,輕重自如。」(《赤水玄珠?第二十五卷?口瘡》)     


  


(五)臨證驗案




一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用加減八味丸而愈。(《壽世保元?卷六?口舌》)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彼服滾痰丸愈盛,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被傷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而愈。(《壽世保元?卷六?口舌》)   




一男子,病 口瘡 數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一涌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餘日皆釋。(《儒門事親?卷六?熱形?口瘡四十八》)




王肯堂治許少薇口糜,謂非乾薑不愈,卒如其言。又從子懋鋙,亦患此,勢甚危急,欲飲冷水,與人蔘、白朮、乾薑各二錢,茯苓、甘草各一錢,煎成冷飲,日數服,乃已。蓋土溫則火斂,人多不能知。此所以然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乘之,則為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為 口瘡 。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是也。(《醫學讀書記?續記?口糜》)






九蒸九曬芝麻丸=補腎+烏髮+延年益壽小仙丹



排濕湯:濕氣剋星,原來這麼多病和濕氣有關


紅參氣血湯:補血天下第一方(補氣血不上火)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扁鵲與蔡桓公,醫患關係的小船說翻就翻,竟是因為望診太神奇?
大黃附子增味湯 寒熱互濟開鬱結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