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悅讀】最好的結局是,陪你走完人生最後四個月
點上方聽生命悅讀·第二十四期??
一段文字,詮釋一種生命的定義;
一種聲音,承載一個獨特的靈魂;
一次聆聽,傳遞一種溫暖的能量。
《生命時報》與你相約
「生命悅讀」
欄目,邀請嘉賓用聲音給文字帶上溫度,輕叩你的心門。願你聽見其中生命的力量,以及蘊含在其中的智慧。本期,
北京同仁醫院幹部醫療科主任醫師周健
做客「生命悅讀
」,與你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感悟——《生命盡頭的故事》。
周健,北京同仁醫院幹部醫療科主任醫師。從事老年病的臨床醫療工作20餘年,擅長老年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綜合診治,在老年內科疑難重症的診治和搶救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生命盡頭的故事
文丨
周健
大家好,我是北京同仁醫院老年醫學科醫生周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在工作中經歷的故事:
86歲的李老很多年來每月會定期來到我們老年科門診開藥,除了就診時的簡單寒暄,沒有更多的交集。老人有明顯的學者氣質,精神矍鑠、樂觀善談、眼睛裡透著不服輸的神氣。
8月底的一天,我忽然在病房看到了李老,和家屬一起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瘦了一些,神情淡淡的不說話。
李老被確診為肺腺癌,有胸膜和肺內轉移。與家屬商議後,醫生告訴了老人病情。李老開始表現得有些吃驚,但很快鎮靜下來,他著手改變自己的工作計劃,抓緊整理回憶錄,坦誠告知單位、學生、朋友們自己的病情。
11月中,李老病情加重,想要再次住院。惡性腫瘤是我們老年科病房位列第一的死亡原因,在疾病終末期,治癒和疾病控制類醫療手段已無能為力,醫院各個專業科室都不願意收治。
但患者此時又是最需要醫療護理以及關愛的時候,家屬和患者那無助的焦慮和期盼的眼神,讓人無法視而不見。
11月末,李老第二次住院實行
安寧療護
,這次他成為了我們醫療小組的病人。在緩解軀體癥狀的同時,我們開始關注李老的心理、家庭社會關係狀況和靈性方面的需求,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個陌生的領域。
第一次坐在李老的床旁,和他聊起與醫療無關的事。其實不能說是無關,我在嘗
試安寧療護中
敘事醫學和尊嚴療法的實踐,李老看上去沒有痛苦、焦慮的表情,眼神里仍透著不服輸,肯定自己一生的成就的意義與價值,對自己的社會關係認識較滿意且理性。
入院後的評估結果不樂觀,肺部腫瘤的原發灶和轉移灶增大、增多,靶向藥物無效,目前的治療方向是停葯,予免疫和營養支持。
與李老女兒談病情,女兒落淚,她對父親感情很深也很依賴,對父親的即將離世無法接受。作為至親之人,父女倆在情感方面的交流較少。
我提醒女兒是時候和父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了,但女兒說她不知道如何表達,父親在她心目中是個嚴肅、理性、堅強的
像山一樣的男人
。她希望父親能安詳無痛苦地離世,同意臨終時不做無謂的搶救。
為了減輕老人對軀體痛苦的恐懼,我們嘗試進行音樂治療,李老女兒全程參與,吃驚於平生第一次聽到父親唱歌,老人還即興唱了一首家鄉小調,李老和女兒都很輕鬆愉快。女兒還全程錄像,相信這會成為她珍貴的紀念。
隨後的的醫療小組討論中,音樂治療師建議可以通過音樂將父女間不能表達的情感釋放出來。
12中旬,李老呼吸困難嚴重,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嚴重低落,拒絕音樂治療,也不願意見家人。
我們調整治療方案,努力讓他的軀體癥狀減輕了一些,但情緒的低落和絕望一直都在。
把病情如實告知患者,對患者有時間完成自己心愿和安排身後事的確有益,但隨之而來的精神壓力與折磨也強烈得多,這也是我們安寧療護工作中要面對和著手解決的課題。
無論什麼情況下,都應該給予患者哪怕最微小的希望和最大的安慰。
李老以前總是自詡自己握手很有力。於是在每天查房時我們和老人握手,要求他用力,不用擔心握疼我們。
老人對這個遊戲很感興趣,真的很用力,眼睛裡又露出不服輸的神采。對老人癥狀上的每一點的改善,我們總是大聲肯定與讚揚。
後來,經過和家屬溝通詳談,認為老人現在的情況,家庭的環境對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有幫助。
老人出院時,醫生和護士給家屬做了護理培訓,並繼續進行隨訪和指導。
接下來的日子他不再提死了,情緒開始好轉,願意和家人朋友說笑,還說要到戶外和單位轉轉,進食量增加,沒有明顯的不適感,但心跳很快,有時糊塗會提到已故親人,已經完全不能自理了。
一月中旬,李老第三次入院,精神很弱,但較安詳。
5天後,李老安詳去世,家人已做好準備,負責醫生繼續通過微信為家屬做哀傷輔導。
又過了2天,家屬來到病房,感謝老年科的醫務人員在父親生命最後的這段日子裡,給予他的治療、幫助和安慰,給予家屬的理解、支持與指導,特別是最後回家的日子裡,有醫護人員做後盾,使老人和家人心裡得到了寧靜與安詳。
四個多月來圍繞著李老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畫上了句號,作為醫生護士的我們,在執行安寧療護的過程中,經歷過擔憂、眼淚、焦急、困惑,也體驗了思考、感動、讚歎與滿足。
安寧療護的目的是「
生死兩相安
」,我想這其中除了患者與家屬外,還有我們醫者。
醫學=人學+科學,正確的死亡觀和安寧療護的理念與技能,能幫助醫務人員解決「欲救不能,欲舍不忍」的困境。
在生命終末期的幽谷,醫學科學已無法抵達,但醫學的另一隻手——醫學人文仍可以繼續牽著患者的手伴行到底。
音頻錄製:羅榕
End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提莫西·查拉梅佩戴積家表出席金球獎頒獎儀式
※想抓住男人心,先抓住他的「敏感帶」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