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校報文章選登?蔡國棟老師 諺語中的生物學知識

校報文章選登?蔡國棟老師 諺語中的生物學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在一些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現擷取幾條淺析,與大家同享。

■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生物的遺傳

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過程中,親代把自己的遺傳物質(DNA)準確地複製出二份傳給後代,使後代得到了親代的遺傳物質,從而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由於生物具有遺傳的特性,所以每種生物的後代都與它們的親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種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生物的變異

這反映了生物的變異現象,產生原因是由於親代的遺物質(DNA)在複製過程中出現差錯(變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個體間發生差異。變異有遺傳的,也有不遺傳的s如果是由於環境條件引起的變異就不能夠遺傳;遺傳物質 (DNA)變化引起的變異就能夠遺傳下來。由於生物的變異特性,使生物個體能夠產生新的性狀,以及形成新的物種。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生物的捕食

意為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學上它具有食物鏈的含意。這句諺語隱含的-條捕食食物鏈是:植物-)蟬+螳螂+黃雀,在這條食物鏈中,植物是生產者鼉於第斗營養級,蟬;螳螂、黃雀都是消費者,分別屬於第二、三、四營養級。

■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種內鬥爭

這一諺語揭示了生物為了爭奪資源,食物和空間而發生鬥爭的現象,虎是大型肉食動物,所處在較高的營養級里,按照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規律,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較少,因此其個體數量也就越少,在獲得有限的食物空間里,虎的數量越少,就越容易獲得食物來維持生存,其數量多時,就不能維持其生存。為了生存就會出現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樣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 "飛蛾投火"——生物的應激性

這是指昆蟲對光發生的反應,叫昆蟲的趨光性。生物體都有應激性,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特性。生物因為有了應激性,便能對周圍的刺激發:生反應,從而可以避開不利的刺激,使生物體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 "作繭自縛"——生物適應的相對性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娥類結繭;能抵禦不良環境,保護自身,這是種適應性,但當遇金小蜂時,悲劇就恰恰發生在繭上,金小蜂正是藉助於繭對棉紅;鈴蟲的束縛作用,順利地將卵產於它的體內,這樣棉鈴蟲的"作繭"反而變成了"自縛"。這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並不完全、絕對地適應。由於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某些特徵就會變得不適應了,這是適應的相;對性。

■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競爭

老鼠毀壞作物,盜食糧食,人人都痛:恨。從生物學上分析,是生物種間關係的一種競爭現象。競爭的結果往往對一方不利,甚至於被消滅。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生活方式和習性、棲所及食物類型越接近,其競爭程度越激烈。

■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繩"——生物的條件反射

這裡蘊含著生物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高等動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種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形成的,這種反射提高了動物和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人和其他生物一樣,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與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一方面,生物要從環境中不斷地攝取物質和能量,因而受到環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動又能夠不斷地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既要看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又要考慮到生物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尤其是人類活動如砍伐森林,圍湖造田,建產工業與民用設施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歡樂數理化 的精彩文章:

TAG:歡樂數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