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血型 隱形「身份證」

血型 隱形「身份證」

每位公民成年之後,都會擁有一個身份證,來向外界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層身份證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知道,但其實人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證,這個身份證從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那就是血型。

輸血開闢了人類治療疾病的一個新紀元,然而這個技術後面又出現了一大難題。在大量輸血的過程中,接連不斷發生事故:在接受輸血後,有的病人會突然出現發冷發熱,頭痛胸悶,呼吸緊迫等癥狀,甚至有些人因為輸血而死亡。為什麼如此好的方法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許多人投入到了輸血反應研究的行列中。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施泰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仔細觀察每位被輸血的對象,並對輸血後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人著重觀察,一一記錄。通過這些觀察和記錄,他推測到:是否會是輸入的血液與病人原有的血液混合後,產生某種不良的變化而造成的呢?究竟是怎樣的變化呢?這一連串的謎,只有通過實驗才能解開。

一天,他叫來五位同事,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看一看,實驗室里這六個人,彼此的血液混合以後,究竟會有什麼變化。他小心地從每個人的靜脈里抽出一小管血液,然後把它分離成淡黃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鮮紅色的紅細胞兩部分。接著,在一個白色大瓷盤裡,分別滴下六滴來自同一個人的血清。蘭德施泰納再把從每個人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這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了一個現象:有幾滴血清滴入紅細胞後,呈現均勻一致的淡紅色;而另幾滴血清里滴入的紅細胞卻凝結成絮團狀,紅色的凝塊散布在淡黃色的血清里,形成鮮明的對比。蘭德施泰納又把第二個人的血清一一滴在瓷盤裡,再把六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滴血清上,結果同樣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蘭德施泰納把凡是滴入紅細胞後出現絮狀凝集的,用「+」號表示,不出現凝集的,用「-」號表示。當他把六個人的血清按照同樣方法試驗一遍後,就得出了一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格。

後來的幾天,蘭德施泰納的思緒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張表。通過仔細的分析,他發現,每個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紅細胞相遇,都不會產生凝集,而與他人的紅細胞相混,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果產生凝集反應,那絮狀的團塊就會堵塞體內的毛細血管,這不正是輸血反應的根源嗎?想到這裡,蘭德施泰納茅塞頓開,不禁高興得跳了起來。後來,他終於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了a、b、o三類,並且提出只要在輸血前預先測定血型,選擇與病人相同血型的輸血者,就可以保證安全。

1902年,蘭德施泰納的學生髮現了另外一種血型,也就是第四種血型——ab型。至此,最基本的四種血型的真面目全部清楚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施泰納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譽為「血型之父」。

由此,輸血過程中導致不良反應的罪魁禍首也一目了然了,一旦輸到不相容的血液,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辨認出輸入紅血球上不同的抗原,而引發一連串反應。一般來說,o型血球上不帶有任何a或b抗原,所以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人,稱為全能供血者;相反的,ab型的人因血球上帶有a及b抗原物質,不會視輸入血球上的a或b為外來者而引發免疫攻擊反應,因此可接受任何血型的輸入,稱為全能受血者。但臨床上以不同型輸血為原則,萬能輸血只能在經濟情況下使用,因為o型血給其他血型輸血時,有出現意外的可能,ab型受血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恆河猴血液中的神奇發現

1940年,蘭德施泰納等科學家在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恆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的,稱為rh陽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分別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但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rh陰性者不能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為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將刺激rh陰性人體產生rh抗體,嚴重時會導致大量出血,即使輕微的也會造成發燒等癥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寶書 的精彩文章:

松果體 人體「第三隻眼」
牛痘接種 扼殺天花

TAG:健康寶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