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小剛的叛逆是欣賞諷刺精神

馮小剛的叛逆是欣賞諷刺精神

曾經的馮小剛一面把王朔奉為神明,一面對他的作品保持批判性。

曾經的馮小剛坐在畫室里想去寫生,不愛素描愛色彩。

後來的馮小剛明白了電影美術不是畫家的工作,而是總工的活兒。

後來的馮小剛一面討好著審查制度,一面諷刺當局。

在許知遠想要更深入挖掘他的堅持與表達的時候,馮小剛第一次直接表示這個不能說,第二次擺擺手,說我只是舉一例子,倆人笑笑過去了。

其實他反對的是什麼?他堅持的是什麼?

他堅持的是去偽存真,與他對立的是一切形同虛設。

他在《我不是潘金蓮》中想呈現的是,中國人情社會與法制社會的矛盾衝突,以及最後兩者是如何達到妥協融合共同解決問題的。

整個訪談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是他好不容易袒露的內心獨白:

「拍完《老炮兒》這電影之後,我一下想清楚了,就拍《我不是潘金蓮》。我覺得它是非常值得做的一部電影。我甚至拍這個電影也沒有去……當然有時候你不得不去想,比如得失、成敗,所謂市場的票房,當時在選擇拍《我不是潘金蓮》這電影的時候,我是把那些想法放在後邊了。我覺得因為眼瞅著六十了,你比如寧浩他們還有大把的時間,他們三十多歲,後邊還有很多時間,拍一部,差不多行來一部,不好下一部再來。那在我的有效時間裡頭,我還是覺得這個電影要對著內心,就對電影的這種誠意,不能再摻雜其他的原因進去來拍電影。首先我要非常的喜歡這個劇本,喜歡這裡的人物,然後我會真正有激情去做這件事。」

正如許知遠所說的,明明是個英雄主義,卻裝成混不吝。

受文~革後期影響,人們失去了對人性和道德美好一面的信任,打倒一切,而不加區分的打壓成為了另一種虛假。

為了反對而反對,是違背真理的叛逆。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爺們兒,要嘴硬,要硬挺,妥協了就不是男人,什麼柔情與愛意,與他們根本不沾邊兒。

你愛一個人要是說出了我愛你,那你真不爺們兒。

人們內心與外在表現的錯位導致最後根深蒂固的矛盾特點已經成為了他們性格色彩中頑強的一部分。

聰明的導演從不作為一個有性格的人出現,比如人們會想起敦厚多識的陳凱歌,樸實無華的賈樟柯,知之甚少的姜文,錦衣夜行的徐浩峰。他們的公眾形象就是掌握話語權的大導演。

近年來,沒有一個導演像馮小剛一樣,經常參與熱度敏感性話題的討論,不加避諱地表達自己的出格與不屑,結果引來眾多網友的炮轟。

新聞發布會上對有些記者和影評人的提問,更是髒話連篇。

馮小剛年近六旬,似乎活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老炮兒」。

近三年,馮小剛接連創作了幾部作品,導演《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出演管虎的《老炮兒》,賈樟柯的《江湖兒女》。

作為導演,他正處在一個創作高峰期,作為演員,或許也是。

非常希望馮導接下來能夠呈現更好的電影作品,不再討好什麼階層,不多慮觀眾的滿意度,只為他自己說過的被熱愛所觸動的赤子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餃子的女孩 的精彩文章:

TAG:吃餃子的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