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鍋
一
第一次了解到什麼是匠人精神,是看武俠小說的時候:
阿飛的快劍為什麼快?因為他日復一日地練習拔劍出劍,在荒野中磨鍊自己。
李尋歡的刀為什麼快?如果你見過他雕出來的林詩音,你就不會再追問這個問題。
在金庸小說《連城訣》里,血刀老祖可以一刀割斷女主的頭髮卻不傷人皮膚。
電視劇里就更絕了,可以在飛馳的馬上一刀割斷鼻子上的頭髮,卻不傷人肌膚。
這就好像莊子筆下的庖丁和樵夫,一個是技近乎道,一個是熟能生巧。
這就是匠人精神的體現——但在武俠小說里,光達到這種境界,還是不夠的,因為這種境界再高,也不過是武道巨匠四個字便是巔峰了。
在這巨匠二字以上,還有武道宗師四個字封頂。
二
從巨匠到宗師,每個人的路徑都不同。
比如楊過,如果僅僅是學全了九陰真經和獨孤求敗的一些功夫,那也不過是個身懷多門武功的巨匠,技術活到家了而已。
要到他可以創出黯然銷魂掌以後,才算真正躋身武道宗師,和郭靖、周伯通、黃藥師這些人談笑風生。
但郭靖就沒有自創什麼武功,卻一樣成為了武道宗師。
比李尋歡還要刻苦練習飛刀的人有,比阿飛還要刻苦練劍的也有,但獨獨他們成了宗師。
如果說這些宗師有什麼共性的話,就是都進入了化繁為簡,返璞歸真的境界——我稱之為找到新公式。
三
就像你的手機,每一次迭代,都會讓你覺得更好操作,解決了之前的一些痛點。
武功也是一樣,隨著時代的進步,武功也會因為前人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改進而越來越先進。
給你一個魔方,你自己能還原,那是天才,但我總結出來公式交給你,你不需要是天才,也能輕鬆學會。
從匠人到宗師,就是在學會前人的公式之後,自己也能總結出一些新的推論或公式,克服現有的痛點和難點,讓別人可以直接使用,更快更好地學習。
四
說到現在,才要提到今天我們的主角——鍋,章丘鐵鍋。
在這口鍋剛問世的時候,那是很酷的,因為它克服了一個生活痛點——炒完菜總有東西粘鍋。
章丘鐵鍋通過鐵匠技術,成功克服了粘鍋的問題,成了不粘鍋。
發明這種技術的鐵匠,我們可以給他封一個宗師。
但尷尬的是,這個技術傳承了不知道多少年,就是沒改進——比如三萬六千錘,一錘不能少。
這意味著巨大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這就像全真教王重陽進入了宗師地位,然後全真教的弟子們就一直沿著王重陽的公式練武,卻沒人研究這個公式的推論,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結果就是,武功再高,高不過王重陽,甚至連丘處機都高不過。
反觀王重陽的師弟周伯通,自己研究出了幾個新公式,結合了九陰真經以後,一下子躋身了頂尖宗師的行列。
五
由此可見,匠人精神的本質,不單單是傳承。僅僅是傳承的話,那麼只會是一群工匠,而沒有所謂匠人精神——除非不偷工減料,亦步亦趨就算是匠人精神。
如果我們僅僅是宣傳這樣的匠人精神,那麼就不用再期待技術的進步,宗師的出現了。因為這種匠人精神,只是增加社會成本的行為而已。
很多人說,如果再不宣傳,這門技術就失傳了。
失傳、滅絕、消失,在我們的星球上,是一直存在的客觀事實。
有了毛筆,誰還用筆刀?有了紙張,誰還用竹版?有了手機,誰還用BB機?
當然,我們可以保留這個技術的模板和產品,放在博物館裡,實驗室里,或許有一天,也有參考借鑒的價值。
六
但很多全真弟子是反對創新的,他們說了:祖師爺留下的東西,肯定有他的道理——要不是周伯通輩分高,或許他們還要說周伯通的雙手互博和空明拳也是離經叛道的產物。
最可怕的是,在這種匠人精神的傳承下,全真弟子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只知道祖師爺留下的東西,肯定有他的道理,卻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
比如楊過他們改進了一個練氣法門,後來發現這個法門有點副作用,原先的法門雖然慢,但沒有這個副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楊過他們就不搞創新了對不對?
而且之所以多走了這麼一步,不正是因為他們只學了前人的公式,卻沒了解公式背後的原理嗎?
所以,我所理解的匠人精神,可能跟宣傳的不太一樣。
TAG:若然堂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