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陸為什麼要跳過政黨,直接把優惠給到台胞手中

大陸為什麼要跳過政黨,直接把優惠給到台胞手中

國台辦等多部委在2月28日公布31條《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又稱為惠台31條),內容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範圍之廣前所未見。其中12項涉及積極促進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綠色的眼鏡

面對大陸推出的惠台31條,與大眾認為的讓台灣企業與人民擁有「巨大機遇與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的解讀不同,台灣陸委會方面卻依然用綠色的眼鏡來看待這項政策,竟將其稱為「大陸在吸納台灣資源的同時,又期望以利益換取政治認同的拉攏政策」;前陸委會副主委、台灣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直言「吸干我人才策略,不會讓台灣人民感受到善意」。

那難道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人才吸引政策也是拉攏政策嗎?

這種「顧客不來要走,怪隔壁店家做得更好吃」的心態是要不得的,民進黨當局其實一直都用綠色的眼鏡來打量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優惠政策。三十多年前,大陸用免稅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到大陸投資,是李登輝以「戒急用忍」來圍堵台商西進;而三十多年後,民進黨當局依然是用「新南向政策」和「西進危險論」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政策鼓勵台商及台灣人南向,不要西進。

然而,台灣當局能夠給予台灣人民更好的選擇嗎?能夠為台灣人民謀取在大陸的實惠嗎?顯然做不到。解決不了台灣人民渴求的經濟問題,對大陸的政策卻用陰謀論來恐嚇民眾,試圖讓民眾困死在不景氣的孤島之上。兩岸經濟本來就密不可分,台灣也理所應當地享受到兩岸和平的紅利。正是這種民間交流日益熱絡的態勢讓民進黨恐慌,因此才會用綠色的眼鏡檢視大陸的政策,試圖愚弄台灣民眾的大腦。這終將是徒勞無功的作為。

跳過了台灣政黨的惠台措施

以往的惠台政策,大陸都是通過台灣地方政黨或者是官方單位給予到台灣民眾,比如在兩岸還沒構建官方溝通機制的時候,是通過國共論壇發布惠台政策。而到了馬英九執政時期,則是通過海協會與海基會的溝通管道,將惠台措施發放到民眾手上,比如當時的23項協議。然而蔡英文上台以來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已然失去了官方溝通管道。而在野的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也始終在兩岸問題上含糊其辭。這充分地說明了,如今大陸已經不再寄希望於合作多年的國民黨,更不會是現在執政的民進黨,而是直接將政策給到台灣的企業與老百姓。政黨之間的對話與橋樑作用已經變得越來越淡化。

而這也說明了兩岸的政策從此進入了新的里程碑,以往用大陸資金直接到台灣當地進行採購的模式早已不適用,相反的,將大陸14億市場開放給台灣人,讓台灣的企業與民眾參與大陸發展新機遇,消除了以往依靠中間人牽線到台灣民眾的混亂與低效。這一融合發展的趨勢,其實已經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已經體現:去年3月,習總書記在全國人大提出了要「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同年11月,習總書記與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會面的時候,也提及了「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以往,大陸曾多次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來推進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但是這種短期的交流形式很難改變年輕人的觀點,加上台灣的「去中國化」教育,使台灣年輕一代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類的參觀幾乎沒有感覺。爾後大陸也逐步推出新政策吸引台灣年輕人前往大陸創業,在2015年後投入了不少資金在青年創業項目上。但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因為缺乏配套措施與輔導而效果不明顯。因此,為台灣人在大陸生活、學習、工作、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也就成了本次惠台措施的重點方向。

從政策面來看,其實不少是原有措施的升級版,說明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過一番試驗後的結果。比如讓台商參與水利、鐵路的基礎建設,是在2009年的海峽論壇上,由當時的國台辦主任王毅宣布的八大惠台政策的內容。而租稅優惠的政策,也是2008年沿海地區為了淘汰高污染產業,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而提出。讓台灣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也是之前台商就部分參與過了的。這說明了眾多的惠台政策都是經過了地方試點而修正後,上升到由中央層面,推廣給其他眾多的台商參與。

台灣當局才是在窮台,弱台,笨台

台灣方面對於大陸給予台灣人民的優惠政策,解讀為是「窮台,弱台,笨台」之舉,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大陸沒有強迫台灣人民過來,也沒有拿著錢對台灣人民說你過來我就給你錢。而是敞開大門,跟台灣人民分享這十幾億人口的市場與機遇,為願意一起來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台灣人分享這一歷史的機遇。

面對台灣多年的薪資凍漲與物價上漲,台灣人的就業環境也變得愈發嚴峻。因此,台灣人對前往大陸任職的意願也變得愈發強烈。在惠台31條新措施出台之前,根據台灣1111人力銀行資料顯示,2月份大陸含港澳的整體工作機會數明顯增加了1成,同時台灣人瀏覽大陸相關職位的瀏覽次數也從去年的392779次,暴增到584739次,增長了48.87%,將近5成。這充分說明了台灣求職者對於到大陸工作是抱有高度興趣的,更何況是更加優惠的31條政策的出台。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暨職涯發展中心總經理李大華表示,台灣年輕人到海外工作意願高,35歲以下有7到8成有意願到大陸工作。

比如,像上海交通大學台籍講師黃宗昊就將是惠台31條的直接受益者。他於2013年受聘到上海交大工作,但在進行職稱評定的時候,由於其之前在台灣的學術成果在認定上存在困難,因此一直很難將其納入工作評價體系中。此次的惠台31條政策,允許了像他這樣的講師能將在台灣取得的學術成果納入評價體系中,讓其職業生涯評定不至於中斷。而國家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開放台灣專業人士申請,更是給他們提供了發揮才能的舞台。如同將紙質台胞證換成卡式台胞證一樣,都是在方便台灣人民在大陸生活學習工作創業。

相反,台灣當局又給了台灣企業和年輕人什麼舞台呢?台灣人才的出走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2015年赴海外工作的台灣人人數為72.4萬人,遠高於2005年的34萬人,超過七成至少有大學文憑,屬於白領階級。這其中高達58%的人前往大陸工作,15.4%的人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牛津經濟學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報告預估,人才出走將導致台灣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大「人才缺口」,也就是人才供需失衡。台灣「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為-1.5%,南韓-0.9%,新加坡-0.6%,大陸0%,也就是供需平衡。台灣人的出走,更多的是面對台灣經濟的失落與無奈不得已而為之,沒有誰願意背井離鄉地去討生活。

對於台灣當局而言,與其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到大陸的惠台政策,不如好好地思考:為什麼台灣不能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人才是否外流,除了薪資條件以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生存的生態環境。最近台大又一教授——康世仲教授出走台灣,凸顯出來的正是台灣嚴重的高教環境問題:台灣對教授身兼教學、研究、福島和服務的角色期望,貧乏的薪資待遇與尊重,以及當局對於人才的不信任甚至任人唯顏色(卡台大校長任職一事)。

同樣,對於台灣企業也是一樣,兩岸同樣是對環保要求力度增強,相對於大陸採用鼓勵產業升級,讓環保與經濟相輔相成進步,台灣反而是以懲罰為主,眾多項目在環保團體與民粹聲勢之下難以進行。比如,台塑規劃投資54億新台幣興建麥寮海水淡化廠,台灣環保署要求該廠必須達到日供應10萬噸,否則就要罰錢。台塑董事長王文淵就指出,「我們是人、不是神!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保證120天都能全能運轉、機器零故障!」而且必須100%高標準運行。

兩相對比之下,台灣人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台灣當局應該心知肚明。

放眼望去,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在為歡迎全世界的企業與人才做出種種的優惠政策,大陸自然也不例外。而台灣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參與大陸的建設,同時台灣人民與大陸同文同種具有語言文化上的優勢,放開政策的優惠也是為了保障來大陸的台灣人民能夠便利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換句話來說,是大陸在便利台灣人;相反的,執政不利而導致台灣本地出現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台灣當局才是真正地在貧台,弱台,笨台,大陸只是在台灣不景氣的環境下,給予台灣企業與人民一片新的天地來發展,讓台灣民眾有機會能跟大陸人民一樣去搶黃金而不是待在島上搶衛生紙。

當然,大陸並不是遍地黃金的淘金樂土,在市場經濟之下依然是要有能者才能闖出一番天地。

對於台灣當局而言,與其擔心大陸的惠台政策會把台灣的人才吸走,不如好好思考自己為什麼不能祭出「惠民32條」(比大陸多一條)出來留住台灣人才甚至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呢?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年輕人能夠出去外面闖一番天地,又何必困死在台灣島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李登輝陳水扁12年後再見面 藍營:台灣史上最悲劇畫面
蔡英文5年前發文關心此事 今遭網友諷:臉被自己打腫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