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仙八卦:「猢猻」究竟是什麼

神仙八卦:「猢猻」究竟是什麼

它和表情包之王兔猻有啥關係?

自孫悟空起,中國人都知道猴子叫「猢猻」,可是「猢猻」這個詞卻很奇怪,現代命名猴類動物時,既不用「猢」也不用「猻」,反倒「猿」「猴」「獼」等用作正式名稱的多。

「猻」倒是還在用,不過變成了這貨:

喵星第一表情包,藏狐相愛相殺的CP。

現在大家都知道,這貨學名兔猻。可是它既不像兔子又不像猴子啊!這名字怎麼來的?而且看這肥肥圓圓的外形,怎麼也沒法跟精瘦的猴子聯繫起來。

那麼為什麼叫「兔猻」?我們接本篇的主題,先看什麼是「猻」。

我國第一部按部首查詢的字典《玉篇》這麼解釋:猻,猴猻也。

似乎更坐實了猴子的意思,那麼上面那隻肥貓就解釋不通了。

古人造字,尤其是合體字,形聲字居多,一邊表示字的屬性,一邊表示字義,通常以表示字義那邊為發音。比如「獅」為「百獸之師」,「猛」為「頭胎之健犬」。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猻」。

「犭」為字形部分,表明這是野獸,那麼字義部分就是「孫」了。

孫,除了「子孫」含義外,還有以下含義。

1、脈絡旁支,《靈樞經》絡之別者為孫。

2、幼嫩新生的植物,《周禮?大司樂》孫枝根之未生者。

照這種造字法,「猻」就是指「旁支或幼小的野獸」。

可是跟兔紙比起來,兔猻一點也不幼小好嗎!

當然這個「兔」不是長耳星人的兔,而是源於「於菟」。

於菟,老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

所以兔猻原為「菟猻」,就是小型的老虎啊!

如果按照生物學劃分,兔猻也確實是老虎的旁支。

還有種動物,叫「猞猁猻」,泛指中國西北的猞猁亞種,因為體型比猞猁小,所以才叫「猞猁猻」。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來,東北猞猁不算尾部的體長在1米以上,而西北猞猁普遍不足0.8米。正因為體型較小,才叫猞猁猻。

呃……以下兩幅圖,雖然不太容易看出體長,不過從頭和身體比例上也勉強能分辨大小,大家湊合著看下,知道那個意思就成。

東北猞猁(瞅啥瞅)

西北猞猁(額賊你媽)

那麼表明物種的重點就落在了「猢」上。我們看看古代文獻里記錄的「猢」是什麼。

《水經注?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巖樹,一騰百丈,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

這種動物叫「猶猢」,看樣子也跟猴有關——似猴而短足……等等,後面說它能在樹林里飛來飛去,什麼短手短腳的猴子還能飛?金絲猴、長臂猿確實能在樹林里飛來飛去,不過全靠長手長腳!像多啦A夢那樣的小短手除非戴上竹蜻蜓才能飛!

不過人家也沒說就是猴子,「似猴」,像猴子。

好吧,有種動物倒是符合小短手能飛,還能來回往返著飛,就是這貨:

鼯猴,又叫飛狐猴,是前幾天上了熱門的紅白鼯鼠(靈夢)的近親。

就是這小萌貨:

飛的時候是醬紫的:

如果覺得僅憑一句話還說明不了問題,那麼再看其它解釋。

《爾雅》:猶如麂,善登木。

猶像麂,善於爬樹。

麂是一種小體型的鹿,不會爬樹,它長這樣:

這張臉跟剛才的鼯猴差不多吧?

《釋文》引《屍子》:猶,五尺大犬也。

五尺長的狗,跟上面的麂差不多。

《說文》:隴西謂犬子為猶。

即小狗子叫猶。

只有《史記?呂后紀》索隱上說:猶,猿類也。夘鼻長尾,性多疑。

雖然說是「猿類」,但它有個彎彎曲曲的長鼻子和長尾巴,彎鼻子的猴子,目前只有一種,就是東南亞的長鼻猴:

長的很喜感,不過僅憑這一句很難斷定就是這貨。因為第一「夘鼻」只是個形容詞,無法斷定鼻子的長短和彎曲程度,相對於猴子,鼯鼠面部突出的鼻子也可以叫做「夘鼻」。

大尾巴特徵也很明顯。

第二,目前為止,僅在東南亞一些小島上發現過長鼻猴,沒有證據表明漢朝中國有長鼻猴或有外賓進貢過長鼻猴;而鼯鼠是有的,學名中華鼯鼠;小學課本里的寒號鳥就是指鼯鼠的一個亞種復齒鼯鼠。

以上已經能充分說明猶猢的長相:一種在樹上生活、像鼯鼠的嚙齒類動物。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原著里須菩提祖師說的:到像個食松果的猢猻。

猴子是不吃松果的,或者說,幾乎從不拿松果當做主食。

我國松果產地是東北,南方雖然有松樹,但由於氣候水土等原因,並不結能吃的松子。可東北沒有野生猴子分布,因為猴子的體質熬不過東北那多冷的隆冬(玩泥巴也不行)。

結合上面對「猢」和「猻」的描述,我們大概能得出結論:至少須菩提祖師說的猢猻,是一種以松果當做主食的鼯鼠或松鼠等嚙齒類動物。

這樣子:

這樣子:

其實最符合「夘鼻長尾」特徵的,反倒是這貨:

《冰河世紀》里的真?主角,長鼻子,長尾巴,有點像小狗或麂,齊活了。

所以須菩提祖師說的是「像」猢猻而不是「是」猢猻,《西遊記》的作者用詞還是很嚴謹的。

自從須菩提祖師給猴子起了這個外號,天神什麼的才開始管猴子叫「猢猻」。

當然「猢猻」也是源於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比如宋朝龐元英的《談藪?曹詠妻》中「樹倒猢猻散」、蘇軾 《東坡志林?高麗》:中「猢猻作人狀」、宋?歐陽修《歸田錄》「猢猻入布袋」等。

原因是中國老百姓科學觀念淡薄,只顧外形相似,從不管生物學特性上是否有聯繫,覺得像就隨便起名,不久之前還有這個狀況,比如管倉鼠叫「金絲熊」、管豚鼠叫「荷蘭豬」、管刺蝟叫「偷瓜獾」、管魔王松鼠叫「灰狗子」等,看到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跟松鼠差不多,就叫「猢猻」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不嚴謹,帶科學家屬性的中國人就很嚴謹,比如發明地動儀、喜歡數星星的張衡,寫過一篇《西京賦》,有這麼一句:杪木末,攫獑猢。超殊榛,摕飛鼯。

在細小的樹枝末端,抓住獑猢。越過榛子樹,逮住飛鼯。說明張衡很清楚「獑猢」和「飛鼯」是一種類型,而不是「摕猿猱」或「摕獼猴」。他還知道抓這些玩意兒要到榛子等堅果樹上去抓,因為它們吃這個;抓獼猴的話,要到桃子、香蕉等水果樹上。

《西京賦》里也有提到猴子: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用的是「猿狖」,和「熊虎」相對,大概指猩猩一類的大型猿猴,和「猢猻」的類型差的很遠。

順帶一提,張衡還是一代偷拍高手,傳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豬身人頭的怪獸,喜歡跟人開玩笑,又怕被記錄下真身。張衡拿著毛筆和紙在怪獸出沒的地方蹲了好幾天點,始終沒看見怪獸。他發現自己只要不拿筆,怪獸肯定出來,於是他把筆扔到地下,怪獸出來後,悄悄用腳趾頭夾著筆畫下了這怪獸的樣子——這手本事,11區畫妖怪的後輩鳥山石燕恐怕也自嘆弗如。如果前兩天那個在地鐵上偷拍妹子裙底的屌絲有這本事,大概不會被抓住了。

像這樣一個非要查清真相不可的速寫高手,怎麼會把「猢」的外形弄錯呢?

自從《西遊記》開始流行後,坐實了「猢猻」是猴子的含義,久而久之,人們就忘了原本是指鼯鼠或松鼠,不過既然表情包之王兔猻已經出世,提醒人們還有「猻」類動物,前兩天紅白鼯鼠(靈夢)也已經現身,大概是猢猻們按耐不住,急於出來給自己正名了!

那麼原本的鼯鼠被老百姓叫做什麼呢?歷史總是喜歡跟人開玩笑,近代方言中,老百姓把鼯鼠叫做「貓猴」。

經過近千年的以訛傳訛,幾種動物的名稱完全亂了套。

本來應該叫做「貓猻」的,成了兔猻。

本來應該叫做猢猻的,成了貓猴。

而本來就是猴子的,多了「猢猻」這個名字。

不過從這種命名關係中可以看出來,除了「於菟」過於古老,幾乎已被廢棄外,「貓」、「猴」、「猻」、「鼯」這幾個詞可以在一起混用,意義也接近。所以,在最初給猴子取名的時候,很有可能是「猻行者」,因為古人「猻」「孫」混用,比如「猢猻入布袋」書中記載就是「胡孫入布袋」,所以變成孫行者。那麼「猻行者」原型是什麼?「乘空若飛」的鼯鼠啊!就叫「猻鼯空」吧!再結合佛教須菩提最擅長的「悟空」、道教「孫」子系嬰兒化育的雙重內涵,既符合動物特徵又有歷史出處、哲學原理的高大上名字「孫悟空」就這麼被起出來了。

不過驚喜總是出現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猴子也是。

一直以為是猴子的猢猻很有可能不是猴子;那麼一直以來被認為不是猴子的,那就很有可能是猴子了。

提前劇透一下,明天將揭露《西遊記》中一隻隱藏的很深的猴子,這關係到金箍棒的重大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史大觀 的精彩文章:

八卦:說說那些娘化的神仙
神仙八卦:被強行娘化的托塔天王:我想靜靜,我TM就是靖靖!中

TAG:影史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