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競爭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競爭

最近在看利奇的《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一書,文中研究了克欽社會存在的三種生產方式:季風通埡、草地通埡和灌溉梯田三種。通埡是緬甸語,意為山中的土地。前兩種是分布在不同氣候帶和植被類型下的輪耕制,或者講刀耕火種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典型的特點是農作物產量不穩定、人需要隨土地遷移。後一種則是定居社會的產物,能夠保證較為穩定的食物來源,多餘的食物又可以用來發展城市和文明。使我感興趣的不是這三種生活方式,而是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歷次戰爭興敗的原因,下面我想結合漢匈之間的和戰,對這一問題發表幾點看法。

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認為其為夏後氏一族。匈奴在漢代以前則有山戎、獫狁、葷粥的叫法,生活在今內蒙古、東北大興安嶺、外蒙古一帶的沙漠、草原、低地灌叢分布的區域。匈奴的生活方式,《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駞、驢、驘、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也就是以游牧業為主,飼養馬、牛、羊等牲畜,逐水草而居,沒有城池,也沒有文字,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水平異常低下。採取這種生產方式的匈奴社會,農業的收成問題很大一部分要看天。如果草原的環境產生了變化,比如草場退化或者出現了極端氣候,會使得飼養的牲畜餓死或者凍死。又或者爆發了戰爭或者生態方面出現了草場的退化,也會使得牲畜被搶奪或者牲畜死亡,這些都使得匈奴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危機。逐水草而居,實際上就是應對這些問題的策略,換一塊草場,使原有的草場恢復土地肥力,躲開戰爭,藉此生存下去,如果這些都不奏效了,那麼真正的生死存亡也就不遠了。唯有靠另外的手段搶奪或者互市貿易。

匈奴人

互市的手段類似於今日的邊境貿易,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漢王朝在與匈奴的互市過程中,佔有很大的主動權。這是因為漢王朝對匈奴的產品需求量很小,主要集中在馬匹等具有戰略性的資源,因為漢朝本身所出產的馬匹耐力小,不適合長途奔襲作戰,但匈奴則不然,對漢朝的無論糧食還是絲綢編織物、鐵器均有很大的需求。正是出於此類原因,雙方的貿易是不對等的,甚至可以說漢朝在作虧本的買賣,而且馬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本身在匈奴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用於交換的馬匹數量也不多,這導致長期以來的貿易不平衡現象。這種不正常的現象不會持久存在,因此漢匈之間的貿易時斷時停。

而搶奪的手段則是匈奴屢試不爽的手段,因為雖然戰爭會消耗一部分資源,但就戰爭成果來看,獲利要遠大於投入。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更主要則是匈奴此時武力異常強大,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而漢初經過秦末戰爭立國,國力弱小,無法與匈奴相互抗衡。漢初時,發生了白登之圍,漢高祖甚至被匈奴包圍在平城,本人險些成為匈奴的俘虜。至此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漢朝對匈奴的政策均以撫為主,賞賜金器寶物,並與匈奴和親。

漢匈戰爭

那麼此時的漢朝呢?漢朝所在的中原地區,夏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定居農業,並發展出了城市、國家、文字、制度。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又相繼改良了生產工具,發明了犁鏵、牛耕、鐵制農具,以及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在中國進入文明時代之後,穩定的農業生產就能滿足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和其他社會活動的需要,這一點上匈奴還無法難以與之相比。可以說當匈奴的先祖還在茹毛飲血之時,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穩定的農業生產對整個國家來說已經不是問題,即使有時會受到天災的破壞。這樣的外在因素不足以對整個國家帶來毀滅性的影響,而匈奴就不行了。

我們知道,中原的華夏族和生活在草原的匈奴族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取向實際上是由於雙方所處的不同自然環境決定的。華夏族誕生在長江、黃河的下流,這裡主要是由大河衝擊而成平原,土質較為疏鬆、土壤也比較肥沃,在文明誕生的早期用木製工具便可進行改造。而且華夏族誕生的區域水熱條件也遠較匈奴優越,是季風性氣候,這意味著植被更加的豐富和多樣,食物問題不是太大,可以經過較小的改造就能獲得較為豐富的食物。但匈奴則不行,他們生活的緯度較高,水熱條件較差,植被也較為單一,主要以草、矮灌叢為主,食物種類上稀少,而且土層深厚,在沒有合適的工具前,改造的成本較大。如果從兩方的環境承載力來看,單位面積草原的環境承載力也遠較季風性氣候區要小,要想獲得更多的收成,只能通過擴大放牧面積的粗放方式。而且草原的土地也不能過度使用,過度使用會導致草場退化,進而沙漠化,所以逐水草而居成為了匈奴人最經濟的選擇。

對於發展出定居農業的中原地區來說,只需要提高單位產量,便可以獲得較高的糧食產出。而且不斷湧現的農業技術專家,通過改良農具、耕作方法,可以使得產量穩步增長,這些技術上的優勢和環境上的優勢,是匈奴人無法比擬的。因此,可以說是否有穩定的食物來源成為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二者最大的爭奪點。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單位面積供養人口少,資源承載力也小,人口分布很分散,反之則是另一種情況。

雖然我們看到漢代前期匈奴給漢朝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壓力,但漢朝經過立國以來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國力得到恢復,有了更多的資金來訓練軍隊。到了漢武帝時候,漢匈國力發生了逆轉,並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這時候定居農業的優勢顯現了,匈奴的游牧經濟無法與之相抗衡,最終漢朝獲勝。所以說游牧經濟的特點決定了只能支持短期的、規模較小的戰爭,無法支持長期的、大規模的戰爭,因為古代戰爭打的就是資源的消耗,誰的資源多,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可以說,漢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不如說是定居農業的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一個意外造就的王朝
在漢城湖景區,從漢代迎賓禮體驗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有多強大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