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碚城女英三傑:保家衛國不讓鬚眉
中國女性善良、溫和、勤勞,
但鮮有人知她們的英雄事迹。
國難當頭,巾幗不讓鬚眉,
事迹可歌可泣,
勇氣可欽可敬。
正如近代革命志士秋瑾曾說: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在三八婦女節前夕,
碚殼與您一同致敬
咱們北碚的女英雄們。
抗戰時期,
北碚作為陪都重慶的遷建區,
集結了全國大量的
思想精英和文化領袖。
在那個烽火連三月的時代里,北碚,
這座縉雲山下、嘉陵江畔的靜謐小城,
註定要承載不一樣的意義,
連同在此生活的英雄豪傑們一起,
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
在這些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中,
有三位女子顯得特別耀眼,
她們風度翩翩,器宇不凡,
執著地為革命事業而奮鬥,
鍥而不捨,義無反顧。
趙 清 閣
筆耕不輟的文化鬥士
「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
縉雲存古寺,曾與共甘茶」。
這是郭沫若對趙清閣女士的評價,
概括了她的性格、氣質
和文藝上的貢獻。
趙清閣自幼聰明好學,
可不幸的是,
在她五歲時母親便離開了她,
父親總是偏袒繼母,
對她也越來越疏遠,
惡劣的家庭環境
也造就了她的憂鬱氣質和倔強性格。
「七七事變」爆發後,
她到漢口主編宣傳抗日的
文藝月刊《彈花》,
1938年夏,武漢戰事吃緊,
國民政府下令
各機關社團向大後方撤退,
趙清閣決定到陪都,
繼續出版《彈花》文藝月刊。
一次,
趙清閣在去印刷廠排印出刊的途中,
碰上了日軍的大轟炸,
頭部受了傷,當時就血流滿面。
此後不久,她便染上了肺病,
同時又被設在北碚的教科書編輯委員會聘為編輯,
於是她遷居到北溫泉,
住在一座叫做「琴廬」的房舍里,
一邊養病,一邊寫作。
「那時在我的靈魂深處
燃起了光明的火把,
整個中華民族為歷來對日本
仇恨而抑鬱的心都開始奔放了!」
這是她在《漢川行》中的一段回憶。
雖然趙清閣總是被疾病纏身,
但她始終堅持不懈地創作,
希望自己的作品
能夠激發人們抗戰的信心,
鼓舞民眾擁有抗戰的勇氣。
羅 衡
不懈奮鬥的巾幗奇女
羅衡出生於雲南,
家族世代以煮鹽為業,
是鹽豐縣盡人皆知的大戶人家。
可在家道正興時,
父親卻得了急症離開了她,
那個時候羅衡才7歲。
於是只剩下娘倆兒相依為伴,
從此羅衡就改穿男裝,
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雄心。
羅衡天資聰慧,從小就機敏過人。
1939年她從法國學成歸國後,
便立即投身於抗日大潮之中。
由於羅衡能力過人,極富愛國熱枕,
她深得宋慶齡的喜愛,
長期擔任宋美齡的專職秘書,
經常和她一起在全國各地慰勞總會,
對出征抗日軍人家屬照顧協助,
救濟撫慰。
1941年,羅衡奉宋美齡之命,
負責在重慶北碚的夏溪口
籌設了榮譽軍人自治實驗區,
並成立了榮譽軍人教養院,
照顧慰勞傷殘官兵,打理日常事務。
同時,羅衡提出「以殘而不廢」的口號,
開辦生產技術教育培訓班,
協助傷病官兵組織家庭,
這些工作一直開展到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
當時,
受到了蔣介石、宋美齡的高度讚揚。
孫 小 姐
身著戎裝的英雄戰士
「她的打扮是一雙草鞋,一件長袍,
衣下一條佛教徒的褲子,
一頂草帽,一付銀框眼鏡,
她的頭髮剪短了像個男人似的。」
這是林語堂的女兒
對孫小姐的第一印象。
孫小姐居住在縉雲山上,
聽到林語堂一家從美國回來時,
特地來拜訪。
這位虔誠的佛教徒,游擊隊的領袖,
算得上是來訪林語堂家
較為獨特的客人了。
(節選自林如斯等著《戰時重慶風光》)
孫小姐領導遊擊戰講究智慧和計謀。
有一次日本兵佔領了城市,
孫小姐帶領群眾計劃突擊。
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
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
於是她讓大家在田裡把西瓜割開了縫,
每一個放進一把連發手槍,
等到幾天後西瓜長好了,
他們便裝成農民進城賣西瓜,
孫小姐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農家婦女,
頭上圍著頭巾,
於是幾籃子西瓜
就這麼輕鬆地運進去了。
剛開始日本的衛兵還奇怪,
這幾天西瓜為什麼這麼多?
等到他們反應過來時,
游擊隊的槍支與人員都進城了,
孫小姐這天在城裡放了一槍,
襲擊開始,裡應外合,
把城裡的鬼子全部消滅乾淨了,
在城裡住了兩天大家才撤出來……
在孫小姐抗戰生涯里,
這樣驚險有趣的故事不勝枚舉。
她和其他兩位女英雄一起,
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至今我們還能想像,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氣宇軒昂的女英三傑
不畏艱難,奮勇前進,
義不容辭地肩負著時代的使命。
她們的故事激勵著當代的我們
不斷向前,砥礪前進。
TAG:碚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