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兩會?改革新征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順勢而為、影響深遠
3月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答記者問時指出,政府對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這些政策較早就醞釀,開放的趨勢也會繼續加大,而且金融業對外開放不僅包括較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還包括「走出去」。我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順勢而為,影響深遠。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時機成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金融業領域,我國先後在銀行商業化改革、金融市場拓展、人民銀行機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金融業的整體水平、開放程度和風險防控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金融監管體制機制較為完善,金融結構和市場結構得到優化,這些都為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信心」。
另外,我國開放製造業較早,開放程度也較深。歷史和實踐證明,對外開放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提升了國際競爭力。但是,相比製造業,我國金融業由於各種原因,在較長時期對外開放的步伐相對較慢,整體競爭力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有較大的開放空間。因此,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感,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激發新一輪開放紅利的必然選擇。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影響深遠
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限制等重大舉措和實際行動的出台,意味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了更高層次、更廣泛參與國內國際金融市場的新階段。這是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的深刻體現,表明了我國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決心,為國內外釋放了積極信號和提供了良好預期。
金融體制改革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的牽引作用。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轉換需要外資的支持。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促進了金融大流通,增強了引資競爭力,勢必引來資金流。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客觀來講,會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一些外部壓力,但通過引入國外先進的金融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通過金融業競爭和優化,能夠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適宜的金融環境,倒逼國內金融機構改革,有助於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長足發展並促進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因此,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提升的一個重要抓手。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不會增加金融風險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遵循了以市場化為取向,漸進的改革邏輯。金融業的改革開放也是如此。一直以來,我國對金融業開放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在這一輪開放舉措中,也體現了審慎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在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市場的投資比例放寬分別設置了三年或五年的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後,由51%變為不受限制。這一過渡期既是國內金融機構的適應和調整期,也有助於監管部門適時根據實際效果進行調整。另外,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是以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為前提的,金融監管的力度和質量也將有相應的提高。因此,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不會增加我國的金融風險。(何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孫麗燕 國家發改委國防動員研究發展中心)
※高大光:擁抱人工智慧 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的長青之道
※澳門舉辦「劉海翔絲綢之路騎行攝影展」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