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財辦:排查到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把制度籠子補齊扎牢

中財辦:排查到金融控股集團的風險,把制度籠子補齊扎牢

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金微 兩會報道

3月8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第二場記者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會上表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我們未來三年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重點就是防控金融風險,而綜合類的金融控股集團是目前我們排查到的風險點之一,國務院已經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目的就是要去監管現有的機構監管不到位的制度上的漏洞。「過去這類集團跨行業可以鑽一些監管的漏洞,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相信隨著監管的到位,把制度的籠子補齊扎牢,這樣風險會得到有序化解。」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兩會期間,多位兩會代表就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發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表示,目前央行正在起草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規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胡曉煉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一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團在經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法違規的問題,形成了巨大的風險隱患,對於這種風險隱患是必須要及時消除的。「監管部門積極地出台了一系列的監管規定,也採取了一些強有力的措施來化解風險,「拆彈」,不讓「黑天鵝事件」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

近年來,社會上各類金控集團亦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一些金控集團橫跨多個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獲取了各類金融牌照,如銀行、證券、保險、支付等牌照。去年,寶萬之爭等事件讓各類金控集團浮出水面,像寶能系通過旗下公司前海人壽高調舉牌萬科A股,又通過多渠道、高槓桿募集資金,向萬科發起數輪進攻,最終萬科第一大股東寶座,引起社會各界和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胡曉煉在發布會上說,這些機構在經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異化,有的是把保險公司做成了資產投資公司,有的是把實業做成了金融,尤其是些大的機構一旦發生風險,對市場的影響比較大的。」機構有這種套利行為和規避監管行為,監管機構早地堵住漏洞,一個機構的問題、幾個機構的問題,不會讓它形成多個機構的問題,不會從一隻狼弄成狼群。「

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兩會上有多位代表提出對金控的監管立法。全國政協委員、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在政協經濟界別聯組討論會上指出,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國已發展形成了各類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點的機構,其中有銀行系、保險系、地方政府主導的、民營控股的,以及互聯網金融集團。「部分非金融企業熱衷於投資金融業,風險隔離機制缺失,風險隱蔽性強,不斷干預金融機構的經營,金融風險積累,有所暴露。很多嚴重損害了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金鵬輝建議對金融控股集團的市場准入審批,對問題突出的金控分類施策,加強對股東的穿透監管,並明確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督管理職責。

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白鶴祥今年的議案之一也是儘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和化解,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和穩定運行。他表示,由於跨領域、跨業態、跨區域甚至跨境經營,相應的金融監管又嚴重缺失,從而逐步暴露出了較大的風險隱患,主要表現為:一是存在虛假出資或者循環注資,資本約束弱化,資產規模短期內急劇擴張,槓桿異常增加;二是通過名下金融機構進行關聯交易,套取大量資金擴充資本,或衝擊資本市場秩序,或將資金轉移海外,「掏空」金融機構;三是通過複雜的股權安排和金融運作,濫用大股東權利,隱匿架構和實際控制人,規避金融監管,政策套利;四是佔用主業資源盲目擴張金融業務,導致脫實向虛,加大了金融業和實業之間的風險交叉和傳遞。

另外,全國人大代表、央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長楊小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在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的過程中,逐步暴露出問題和風險。而按照現行的監管規則,各監管部門只將其作為本行業金融機構的股東進行資格審查和延伸監管,整體監管存在不足。 「為此,我建議明確人民銀行負責對金融控股公司實施主監管,『三會』對其相應子公司的監管架構,加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開展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實踐,彌補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漏洞。」

編輯:金微 主編:冉學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含著金鑰匙出生沙特王子一不缺錢,二不缺石油,五千個王子如何形成的呢?
滿身「話柄」的貝盧斯科尼滿血復活,義大利大選「黑天鵝」將飛往何處?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