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畫壇巨匠——徐悲鴻

畫壇巨匠——徐悲鴻

1915年夏,黃埔江畔,一個孤單的身影,在此絕望徘徊。這位20歲的青年花掉身上最後的積蓄,其苦苦等待的工作機會也隨之泡湯。如果他選擇跳江自殺,那中國將失去一位畫壇巨匠。他便是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影響中國美術的後代的——徐悲鴻。

20世紀的中國是個大變革的時代,西學東漸,內部革命,外國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人民對外抗戰,徐悲鴻恰恰生於這個動蕩的年代。他的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私塾先生,徐悲鴻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顯露出過人天賦,其父作為清末民間文人,要求他扎紮實實打好文化功底,自立自強。

在徐悲鴻13歲時,鎮上鬧饑荒,父親帶他外出謀生,四處遊盪的經歷讓少年的他看到外面的世界,父子倆相依為命,謀生的手段就是手中的毛筆,潛移默化,他在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悲鴻16歲。父親重病,科考制度取消,讓其家私塾沒落,家庭的重擔落在他幼小的肩膀上。為了生計,他兼任宜興三所學校的美術老師。沒過2年父親去世,他離開這個傷心地,去外面實現自己的夢想,臨行前他的同事張祖芬告訴他:「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從此徐悲鴻開啟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他孤身一人獨闖上海,用自己的畫筆,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富商黃震。在他幫助下,徐悲鴻過上一段安穩生活。隨黃震破產,徐悲鴻試探的畫一幅駿馬圖,給上海審美館投稿,當時審美館的高奇峰、高劍父見到此作,評價:「雖古之韓干未能過也」,他們不僅出版徐悲鴻的馬,並給他豐厚的稿費。

20歲時,他在友人的扶助下,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一定的法語基礎。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回國後,他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新中國建立後,任首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徐悲鴻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開創中國繪畫史上大型歷史人物題材創作的先河。他創作《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

1928年,南京大屠殺事件震驚全國,徐悲鴻心中悲憤萬分。他的《田橫五百士》就在此時期誕生。這是他回國後第一次用所學的油畫技法創作,題材取自《史記》,畫作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畫中身穿黃衫的人其實是徐悲鴻自己,他不但把自己變為畫中的壯士,還把身邊的人也畫進去。

1931年大型油畫《徯我後》再次震撼當時的畫壇。取材於《尚書》,描繪一群在暴虐統治下,受苦受難的百姓,祈盼明君前來拯救的歷史場面。他將視角轉向勞苦大眾。

1937年徐悲鴻創作巨幅國畫《巴人汲水圖》,這幅畫有感於嘉陵江邊,百姓苦難生活體現在作品中。他把自己也畫進去,雖是一身書生打扮,卻和其他人一樣挑水,眼中充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與憐愛。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畫作以中國古代神話為題材,愚公帶領子孫不畏艱難,挖山不止。畫面全是比真人還大的人體,視覺衝擊力空前。此畫創作於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國難當頭之際,那蒼勁有力的筆觸,撼人心魄,代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徐悲鴻畫了《獅吼》、《會獅東京》等宣傳畫,以鼓舞人心。他舉辦畫展為抗戰募捐,把所有賣畫收入都獻給祖國。

在對傳統國畫的改革中,悲鴻最提倡現實主義,他畫國畫、油畫,從現實生活取材,從富有積極人文寓意的故事或者傳說中取材。人們熟知他筆下的駿馬,歸其特點,一是「精研其結構」。他受益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嚴格的教學訓練。學校解剖課由世界最著名的動物學家任教。這使他對馬、獅等動物的每根骨頭、每塊肌肉的形態以及伸縮變化的規律有精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夠敏銳地捕捉住它們瞬間即逝的優美動態,並知道如何去進行強調和誇張。

二是「細審其神情」。這一突破點產生於1940年他的印度之行,他綜合良馬的優越之處,主要骨骼突出、肌肉富有表情,鼻孔大,胸肌發達,傳達出自由奔騰的美感。悲鴻畫馬,在四肢上傾注巨大心血,膝、踝關節的塑造堅實、充分,哪怕是勾勒蹄子輪廓的一根線條,都表達出體積、質感與空間,並以迅疾之勢,用濃墨和焦墨繪出鬃、尾的飛舞之狀,並以白粉施於鼻樑骨之最高處,拉開黑白對比,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膾炙人口的奔馬,寫意洒脫的中國水墨畫,代表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魅力,生動傳神的素描,惟妙惟肖的油畫人物肖像,展現他深厚的西洋繪畫功底。他用純粹的西洋畫法描繪恢弘的中國的歷史,讓人嘆為觀止。

徐悲鴻的畫作成功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皆因他在巴黎對西方藝術和繪畫技巧的學習,從而逐漸開創自己的風格。他的藝術能讓西方觀眾感同身受,所以他真正算是引領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大師,他將東西方的文化觀念,融入自己的思考。

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

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

——徐悲鴻

中國藝術家與民族品牌

全國媒體聯播推介第一平台

中國長城形象專題

在全國媒體聯播平台同時播出

新長城傳媒

我們做的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長城組委會 的精彩文章:

以自然為師——李遙寶畫作
如果你爺爺的爺爺就開始北漂?

TAG:中國新長城組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