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渠道上市、長期舉債、業績墊底,太平洋證券成上市券商虧損王?
西南邊陲的龍頭券商太平洋證券,在上市經歷了10個年頭後,卻因為極度依賴自營業務,從2017年開始出現業績虧損,盈利能力有限,3年募資舉債300億元。截至3月9日收盤,太平洋證券市值從777.48億跌至209.26億元,蒸發近568.22億元。
作為雲南省的龍頭券商太平洋證券近幾年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在券商業績中,太平洋證券長期墊底。2018年2月,太平洋證券發布的2月凈利潤更是預虧近3000萬元。上市疑雲,罰單不斷,內控喪失,業績墊底,太平洋證券與券商的大部隊已經漸行漸遠。
唯一的上市券商虧損「獨苗苗」
3月7日晚間,太平洋證券發布了2018年2月的財務數據簡報。報告顯示,2018年2月,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635.17萬元,凈利潤虧損2,386.66萬元。截至2018年2月28日,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母公司)凈資產為1,160,435.79萬元。而今年1月,太平洋證券營收為3068.06萬元,凈利潤為-7342.48萬元。
這已經不是太平洋第一次出現凈利潤虧損了。早在2017年的上市券商半年報披露之後,在全國29家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證券就是唯一一家虧損的。1月31日太平洋證券披露2017年業績預告,預計去年凈利潤為1億元到1.2億元,比2016年同比減少82%到85%,排名行業倒數。
從經營業績來看,券商的業績已呈現梯隊化。第一梯隊以中信證券為首,凈利潤已經超過40億元;第二梯隊的凈利潤在10億元至40億元之間,以華泰證券為首;第三梯隊凈利潤在10億元以下,數量十分龐大,包括長江證券和方正證券等。
除了這些瘋狂賺錢的券商外,唯獨有一家虧損券商,即為太平洋證券,其上半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僅為-1.23億元。
太平洋證券半年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收3.74億元,同比下降37%,凈利潤出現大反轉,從2016年上半年盈利1.46億元跌至2017年上半年虧損1.23億元,且是近9年來首次出現半年虧損。
太平洋證券方面也稱,公司整體業績呈現下跌的趨勢。
傭金收入、保薦業務萎靡,經營凈現金流6年為負
太平洋證券2017年上半年的經紀業務成交額僅為52萬億元,同比下降了18%。而受交易量和傭金率的雙影響,公司2017年上半年的手續費以及傭金凈收入僅為1.36億元,同比下降32%,經紀業務營業收入更是不足3億元。
更讓人驚訝的是,原本應該成為盈利項的證券投資業務營業收入卻為-2億元,虧損額較2016年增加了1.72億元,成為了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而早幾年太平洋證券就已不太涉獵的投行業務營收更是不足0.44億元,同比下降近50%。
事實上,並不是太平洋證券的保薦數量少,而是太平洋證券的保薦質量一直在業內被人詬病。
2012年,太平洋證券保薦的兩隻新股,南大光電和龍泉股份,都迅速出現業績變臉的慘狀。南大光電更是在上市前一天晚上緊急發布業績下降公告,稱公司營收較上期同比下降超過15%,也因此曾被稱為「最快變臉王」。2016年龍寶參茸因存在虛假陳述、隱瞞重大擔保事項、不實披露等問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保薦機構也是太平洋證券。「只薦不保」似乎已經成為了太平洋證券保薦業務的常態。
之前嚴重依賴自營業務的太平洋證券,如今卻把虧損的原因甩鍋給「市場交易量萎縮,證券投資業務受影響」,這顯然站不住腳。對比其他券商,傳統券商業務板塊中的自營業務在營收中的佔比已超過經紀業務,成為券商最大收入來源。
業績排在榜首的中信證券,上半年自營實現收入為31億元、凈收入為17億元,廣發證券上半年自營實現收入為15億元、凈收入為12億元。而太平洋證券卻開始在自營業務上大筆虧錢了。讓人不得不開始質疑起太平洋的立根之本,賺錢能力了。
賺錢能力極弱,現金流更是6年為負。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11年-2016年連續六年為負數,2016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0.25億元,而2015年這一數據為-80.06億元,比2014年增加559.71%。
其中2014年4月,太平洋證券向股東華信六合在內的10名機構投資者以5.37元的價格發行7億股,募資凈額37.02億元。2016年2月,太平洋證券向投資者以10 配3股方式進行配股,實際募資凈額42.59 億元,上述兩項募資合計達79.61億元。
另外,太平洋證券還頻頻通過發債融資。僅在2017年,太平洋陸續發行了四期債券。據不完全統計,太平洋證券三年里累計發債籌資219.50億元。
內控缺失,營業部經理狂賺炒股錢
與公司不賺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太平洋證券某營業部總經理卻因違規炒股猛賺了一筆。
2017年12月20日,上海證監局對太平洋證券一位營業部總經理楊泰華開出超過5000萬元的罰單,創下證券從業人員最高罰款紀錄。
上海證監局發布的這則處罰公告顯示,其騰衝光華東路營業部總經理楊泰華在2013年1月18日至2016年9月12日期間,實際控制並使用其母親「尹某芝」的賬戶進行證券交易,先後買賣鼎立股份等股票,累計盈利近1434萬元。上海證監局因此對楊泰華做出了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3倍罰款的處罰,總計罰沒近5736萬元。
事實上,投資者早就開始質疑太平洋券商的管理能力。2017年12月初,在中證e互動上顯示,太平洋證券董秘就曾對投資者直言不諱地說道「公司最大的風險來自於管理層本身。」
在這次重罰之前,2016年年初之時,太平洋證券溫州暫停新開證券賬戶1個月的處罰決定。同年,證監會表示對IPO申報企業龍寶參茸涉嫌在招股書中虛假陳述一案立案調查,而太平洋則為其保薦機構。
2015年12月,太平洋證券因未經中國結算公司同意即開展非現場開戶創新業務而被罰,2013年1月,太平洋證券因在保薦南大光電時未就南大光電凈利潤同比下滑事項如實說明,而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
屢屢因為保薦不力以及內控缺失而被罰的太平洋證券,足以可見其內部管理的混亂。而其10年前的上市經歷更是被人津津樂道。
第三種方式上市
作為曾經的明天系公司,太平洋證券也算走出了上市的第三種形態。在經歷了各種特批強行衝刺上市後,太平洋證券終於沒有IPO也沒有借殼,被調侃為第三種方式的金融創新上市。
太平洋證券上市時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請示、中國證監會辦公廳批複,成功地繞開了IPO和併購重組兩道門檻限制,實現了直接在交易所掛牌交易。太平洋證券增資擴股,所有原始股東實現了財富幾何倍數增長,在權力資源與資本的結合中,億萬富翁被高效率生產。
而太平洋證券2017年開始甚少接保薦和投行項目,正是由於也許他們的上市項目已經被監管層高度重視。上海一位證券業內高管談及此事時這樣說。「如果按照法定的途徑,太平洋證券很難掛上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代碼。」一位投行人士對其如是評價。
太平洋證券成立於2004年1月6日,是雲南省政府為了託管「問題券商」雲南證券而專門成立的。從成立到2007年申請上市這3年左右時間裡,前兩年連續虧損。三年累計虧損額度達到8482.47萬元。
「太平洋證券成立之後本沒有任何歷史包袱,但是卻進入二級市場冒險,導致2004年虧損1623萬元,到了2005年更是巨虧2億元,離規範類券商的標準相去甚遠。沒有任何上市的希望。」知情人士更是這樣評論到太平洋證券。
照理,不管自己申請上市,還是借殼上市,太平洋證券都應該按照法定程序,經過證監會旗下的兩個職能機構之一。
如果是自己申請上市,發行新股應該通過證監會發行審查委員會;如果是借殼上市,則需要按照法定程序,經過證監會重大重組審核委員會。
但太平洋證券上市,無論是哪種上市方式,都沒有經過這兩個職能部門的其中一個。太平洋證券董事會秘書林榮環在雲大科技的股改路演中,更是一度反覆強調,太平洋證券上市不是借殼,是自己申請上市。
而太平洋證券即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有關問題的批複》(證監辦函[2007]275號)。「從行文看,這份函件下發於2007年12月21日,是針對上交所曾經向證監會提交的編號[2007]168號的《關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發、換股並重組上市有關問題的請示》而發。」
文件顯示:「雲大科技股改與太平洋證券定向增發、換股並重組上市組合操作相關事宜已經經過證監會批准。」
最終隨著太平洋證券的上市,增資擴股投入的1元錢成本上市之後變成了48元,即便大盤下跌了一半以上,太平洋證券的股價也跌到17塊錢,通過權力尋租的特殊上市通道也為相關利益者帶來了17倍的財富增長。
上市10年後的太平洋證券卻給投資者交出了這樣的一份成績單。
TAG:環球老虎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