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為何能三塑哈佛傳奇?
讓我們先來看一道題:對於企業來說,世界上最難的是——
A. 管理
B. 革自己的命
C. 改變人的思想
D. 人人成為創業者
很多人會將此當成多選題。如果非要選擇一個,那麼我選A。
因為管理沒有永恆的答案。它有開始,卻沒有結束。它有結果,卻沒有終結。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要求和含義,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經歷從領先到落伍的淘汰。管理模式直接影響著商業、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從古至今,從中到西,管理都是一切企業和商業研究機構苦苦追尋和研究的焦點。
海爾、哈佛、零距離
整個20世紀,中國企業對西方管理模式頂禮膜拜,亦步亦趨,這種現象隨著1998年「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進入哈佛案例庫而終結。這是中國企業發展案例第一次進入國際頂級商學院的案例庫。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成為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堂的中國企業家。當他在哈佛課堂上面對全球精英,自信地闡述海爾獨闢蹊徑的商業探索,其意義已經超越事件本身,而成為一種標誌,代表中國企業探索成果在全世界獲得認可,開啟了一個新階段。
探索從未止步,哈佛商學院對海爾案例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從現在已成為哈佛商學院常務副院長的林·佩恩(潘夏琳)教授,到平衡計分卡之父羅伯特·卡普蘭和丹尼斯·坎貝爾教授,都一直將海爾的探索作為長期關注課題之一。後者二人於2015年完成《海爾:與用戶零距離》調研,並於當年5月13日在哈佛課堂上開講,海爾再次成為全球學者、管理者關注的焦點。
時光周而復始,從未停歇,海爾也在這種歷史洪潮中以探索者的姿態一路向前。美國波士頓時間2018年3月7日,哈佛大學首席管理教授羅莎貝斯·莫斯·坎特在哈佛商學院課堂揭開第三個海爾案例的面紗,講述海爾作為一家孵化創客的中國巨頭企業的最新探索成果。同時,張首席也受哈佛大學盛邀,到哈佛商學院課堂與學員就坎特教授的案例一起互動,並在當天給MBA學員進行公開演講。
二十年里案例三入哈佛商學院課堂,掌門人兩次受邀至哈佛商學院公開課演講,為什麼哈佛選擇的是海爾?
撰寫「激活休克魚」的林·佩恩教授說:「我們要研究那些成功的企業,我們要知道是哪些好的企業文化影響了公司,這對企業發展非常有意義。」在那個從計劃經濟掙脫出來不久的時代,海爾以公司文化驅動的管理創新,以一種劃時代的意義躋身哈佛案例庫。
而撰寫「與用戶零距離」案例的坎貝爾則稱:「這個案例或許是整個項目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個案例。學生對案例的評價非常高,案例讓學生很好地了解了海爾管理體系創新的卓越歷程。」抓住時代脈搏的海爾,彼時已經開始用互聯網思維,用人單合一模式將一個巨型跨國企業分解為一個個小微,並具備了全球商業領袖的特徵———全球白電霸主地位,以及商業模式探索先行者。
被世界管理大師德魯克評價為「既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在管理學者中是唯一」 的坎特教授,在2016年調研海爾中就感慨道,非常佩服海爾在做的變革,把中間管理層一層層去掉,也把邊界打破,「這些想法在今天恰逢其時」。
海爾案例所在的課程項目是MBA必修課程,而研究海爾的管理模式與探索,已然成為哈佛商學院許多頂級教授的必修課。
創客、雞蛋、休克魚
1636年立校的哈佛,比美國建國還早百餘年。哈佛校門上銘刻著的校訓「真理」(拉丁文:Veritas),鼓勵著一代代學子為追求終極目標和信仰不斷求索,幾百年來,初衷未改。哈佛商學院以案例教學法聞名,全球頂級商學院的教學案例中至少有80%來自於它。學院教授的9000餘個案例全部經過全球範圍內的精挑細選,在嚴苛門檻下,入選的中國企業案例不足80個,海爾為何能三入哈佛課堂?有業內研究者將入選哈佛的中國案例總結為四大領域,首當其衝就是海爾的管理思想。那麼,這個頂級學府究竟在學習中國企業,或者說學習海爾的什麼管理智慧?
美國波士頓當地時間3月7日晚7點,風雪交加。當張瑞敏的身影出現在哈佛商學院的一間階梯教室,很多從哈佛各個學院,甚至是從麻省理工、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大學等冒著風雪聞訊而來的學生下意識坐正身姿,打開電腦或筆記本,準備好接受一場關於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洗禮。
在這場備受矚目的公開課之前,張瑞敏剛從坎特教授的MBA課堂上,就哈佛商學院最新教學案例《海爾:一家孵化創客的中國巨頭企業》與學生進行互動。
「雞蛋從外部打破會成為人們的食物,但如果從內部打破,便會見證新生命的誕生。我們的任務是幫助每位員工孵化,並在某一天蛻去他們的外殼。」坎特的課程從張瑞敏的一句名言開始,重點介紹了海爾將一個全球企業變成孵化平台的模式變革。從著名的砸冰箱樹立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到2000年之後,去科層制跟用戶實現零距離;再到人單合一模式下的平台化變革,海爾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和探索。
最近的一次變革始自2012年。這是一場把海爾變成創業平台的實驗。無論是否是海爾的員工,都可以在海爾的平台上建立小微。2013年6月,三個年輕小夥子圍繞遊戲電腦市場的用戶痛點,自組織成立一個小微公司「雷神科技」。小微利用海爾平台在供應鏈、物流、售後服務網路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圍繞用戶需求迅速搶佔硬體市場國內第一,又開闢第二曲線,在硬體之外發展遊戲生態圈。小微先後經歷三輪融資,並在2017年9月掛牌新三板。
在國外,人單合一的複製同樣伴隨著傳奇。在全世界大的國際化併購失敗率80%以上的前提下,海爾併購日本三洋,讓它從之前的虧損八年實現八個月止虧;併購斐雪派克,將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和用戶需求結合起來,實現了2017年利潤翻番;併購GEA,仍沒有向美國派駐任何高管,但GEA在2017年的表現為過去十年中最佳,收入增幅遠高於行業增長率,利潤增長率達到了兩位數。
在此之前,全世界從未有一家企業有這樣的勇氣去嘗試這樣巨大的轉型。海爾的探索伴隨著質疑一路同行,從違背科斯定律,到去掉中間層,再到拿探索過程中的數字說話,從不缺抱著「看笑話」心態的對手或看客。但遠在萬里之遙的哈佛商學院通過數年調研,用其專業權威性,將海爾的模式打上創新、物聯網的標籤。
講台上的坎特教授因海爾的探索而激動萬分,講台下的學生因海爾的啟發躍躍欲試。
學生JULIE說:去科層制,從固定薪酬到用戶付薪,海爾的變化太多太快了!
學生DINA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海爾的平台是開放給全社會的,而不僅僅是內部員工,這體現了海爾是沒有邊界的。
中國、西方、全世界
海爾本身的發展就是一部探索史和創新史,任何靜態化的片段,都不足以概括其發展的真諦,海爾第三次成為哈佛案例,只是這個創新體系的又一個新坐標。
三個案例本身無高下之分,中間卻隨著海爾的跟隨時代發展的探索環環相扣,又因時代發展被區分成明顯的時代意義。二十年前,海爾用文化重組企業和發揮人的創造力,成為文化引領企業的典範;中間,海爾打破組織管控發展小微組織,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而今,海爾在創建符合物聯網發展的生態圈,以求企業、資源方、用戶共創共贏共享。
所以,當更多企業還在努力探索成為行業領軍者,探索行業市場新機會,探索成為全球化企業,或者將目標聚焦於內部體制構建和規範時,海爾早已經走過了這些階段,打破企業邊界,為全球各行各業的創客、資源搭建起共享平台。
同時,更多企業提供的案例還是限於所在行業的探索成果,而海爾貢獻的則是有時代性、普適性、社會性的商業模式,不但適用於家電業,在醫療行業、產業金融、傳媒、服務業等都有成功複製;不但適用於東方,在西方,它通過斐雪派克和GEA改革實踐也證實了自己的適用性。它為哈佛,為世界廣大管理者提供的不僅僅是借鑒報告,更是一個從中國走向世界舞台的解決方案。
波士頓時間3月8日下午兩點,哈佛大學經濟學系二樓。張瑞敏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完全契約理論提出者之一奧利弗·哈特教授相談甚歡。哈特表示,海爾在做的正是他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讓員工有自主權,一方面可以提高創造力生產力從而員工能賺更多錢,另一方面員工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控制權,這也讓他們充滿動力。張瑞敏指出,人單合一正是遵循人的價值第一,釋放人性,從而讓其發揮自我價值。
同一天下午四點鐘,在哈佛商學院Greenhill會議廳,張瑞敏與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潘夏琳教授也進行了深入交流。兩個相識二十年的老朋友,回想1998年第一次在哈佛商學院講課以及潘夏琳到海爾調研的場景,仍記憶猶新。這二十年間,海爾又取得了令全球企業和管理學屆矚目的新成績,潘夏琳滿懷感慨地說,這得益於海爾的理念和模式的創新與超前性,希望張瑞敏給全球CEO提出一些建議,並伴隨著海爾案例在哈佛商學院的傳播,讓更多CEO真正做到跟海爾有相同的發展理念。張瑞敏回答說:「我的座右銘是認識自己,就是每天從零開始,自以為非。」
最後,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對於企業來說,世界上最難的是——
E. 管理
F. 革自己的命
G. 改變人的思想
H. 人人成為創業者
現在的答案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在現階段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解決了以上所有難題。
※美國勸澳大利亞:建5G網路時別用華為設備;國家正式批准順豐機場;馬斯克就0.25個比特幣,還丟了
※首發│不想當韭菜?中小投資者學習區塊鏈的新平台,虎爾財經推出 App 並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