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日主播:李林榮(學者)

今日主播:李林榮(學者)

原標題:今日主播:李林榮(學者)



今天是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農曆廿五



本期微播報里,學者李林榮將同大家分享其散文《鄉間路》。


鄉間路


李林榮


窗外正對著京哈高速公路南側的一片未經修飾的荒野。整個冬季它顯出一派鄉野特有的蒼涼和破敗。這幾天,卻忽而披掛出了一層黃綠的嫩草色,讓人感到春的生機正在萌動。有了綠色,也就映襯出了兩條縱貫在這片空地上的道路。那是兩條純樸的土路,屬於魯迅所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一類型。


也許因為我小時候有過好幾年的農村生活經歷,看著這種純粹由人們腳踏出來的土路,我總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似的親切感。每天總會不止一次在不經意的一瞥之中,看到有步行的人、騎自行車或跨摩托的人,也有各式各樣的汽車,從這兩條土路上來來往往。路人匆匆的行跡,由我這不遠處四層樓房的窗口俯看過去,像是貼在地上似的,原始而拙樸,比起城市馬路上慣有的車水馬龍,更能體現人對土地上的道路的依賴。當然,對我來說,這種人在空曠地上行走,顯得越來越渺小的景觀,更多地勾起的,是我在鄉下生活的那些體驗。

可能只有在鄉村地區那種簡捷地縱橫交錯在滿眼無邊的田地間的土路上,一個行人才會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腳下的路之間,不光有實用和功利的關係,而且還有一種精神上的依存關係。因為在鄉間土道上很容易遇到前不見去者、後不見來人,走來走去冷不丁發現自己一時竟成了天地間的一名獨行客這樣的情形。即便是在晴天,這種情形雖不致叫人害怕,也總難免會使人有點惶惑、無聊。碰上這種時候,能幫助一個人穩住心神的,就只有腳下那條不會說話的土路。只有土路,才可能是由於走的人多了而漸漸形成的。那麼,一條成了形的土路又意味著什麼呢?至少,它能表示它所到之處、延伸所及,都是曾經有很多人常來常往的。踏在這樣的一條曾有很多人走過的軌跡上,一個暫時陷於孤寂的人,就有了一分不必過於慌亂的理由。



土路沒有混凝土軋成或柏油砂石鋪成的公路固實耐用,但它有公路所沒有的鮮活的人氣。在影視片里,在我親身去過的許多地方,都常有廢棄掩埋於荒草、流沙之下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出現。這種路當初既非許多人經年累月一腳接一腳踏成,待到廢滅之際,自然也就不必經過緩緩遞減的足底履痕的消磨。用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公路總是生如閃電、死如彗星,突然轟轟烈烈降生,倏忽一下又被廢棄或破壞。於是,一段完好堅實的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可能是活的,也完全可能是死的。也許十年、幾十年、上百年無人光顧過它了,它也無非是那樣,完好而堅實。但不起眼的、寒傖的鄉間最多見的土路,則完全與此不同。三五天的閑疏,連天的一場大雨,都可以改變它的模樣,讓它變得不那麼像一條成色十足的活生生的路。如果半年十月少有人走,一條土路就完全可能消融成一片草地。


存在著,就代表著一條路所應有的那種和行人膠漆相聯的情分和活力。一旦缺少了這種情分和活力的滋養,就寧可消抹了自己作為一條路的形象,復歸於田野。這就是鄉間土路的品質。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遠在雲南山間的小關。那裡曾是我的家,那裡有我曾日日走過的奢侈的純水泥公路,也有我自己踏出的竹林間和山坡上的隱秘小路。現在,小關的那些路,誰知道它們還活著多少呢?


今日主播:李林榮


李林榮,學者,評論家,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執行主任。出版現當代文學史、魯迅研究及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多部。


文字編輯|許瑩

網路編輯|劉奕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1949 的精彩文章:

葡萄牙文學800年
今日主播:馬曉華

TAG:文藝報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