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咽炎究竟如何調理?拯救你的咽炎,化痰舒咽,簡單實用一周就好
首都醫科大學王建國教授
慢性咽炎想必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會因為這種或者那種的原因而犯上慢性咽炎的病症。慢性咽炎主要表現為,咽喉部黏膜充血,黏膜以及旁邊的結締組織增生,刺激了咽部,導致了咽部分泌功能增強,而使得咽部粘液增多,使得咽部發炎,產生了炎症,一般患者大多為成年人,那麼,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下慢性咽炎的危害有哪些呢?
導致抵抗力下降,慢性咽炎導致咽部抵抗力下降,遇氣候冷、熱、干、濕變化時,粘膜的加溫、加濕調節作用減弱,纖毛活動和分解吞噬功能不 足,細菌和病毒容易在局部停留繁殖,成為慢性感染病灶。患者很容易感冒,引起咽炎急性發作。
咽喉不適:慢性咽炎患者經常感到咽部不適,稍一受涼、勞累,或講話多、較長時間沒喝水,便覺咽痛、灼熱加重,咽癢引起陣陣刺激性 咳嗽,影響休息;若是乾燥或萎縮性咽炎,則咽干明顯,講話和咽唾液也感費勁,需頻頻飲水濕潤,甚至夜間也需要起床喝幾次水 ,但也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很快就又感咽干。
有的人吃飯時需用湯水才能將干硬的食物咽下去;有些患者因為咽部異物感,常作吭 喀和吞咽動作,希望能將異物排除,而這些無效的清嗓動作只能加重原有的不適。於是懷疑自己咽部、喉嚨或食管里長了腫瘤,造 成很重的精神負擔和壓抑感;還有的人由於咽部粘膜增厚,影響呼吸的通暢因而睡眠打鼾。炎性分泌物及細菌停留,可發生口臭, 不僅影響別人,患者自己也十分苦惱。
引起併發症有咽部的感染炎症波及其它系統,可以並發慢性喉炎、慢性氣管及支氣管炎、腎炎、心臟病等;長期炎性分泌物被咽入胃中,可引起消化不良、食管炎、胃炎、腸炎;毒素吸收可造成頭暈、頭痛、疲乏、精力減退、消瘦、低熱等全身反應。咽炎嚴重影響患者 身體健康和正常的工作、生活,不論急性還是慢性咽炎,都應該及早到醫院檢查,並積極配合治療。
慢性咽炎患者若感染向上蔓延,波及耳、鼻,可導致急性鼻炎、鼻竇炎,急性中耳炎,這些都是屬於常見的慢性咽炎的併發症。若慢性咽炎的致病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環,則可引起全身的慢性咽炎併發症,如急性腎炎、膿毒血症、風濕病等,對咽炎患者身體的危害極大。
慢性咽炎向下發展,可侵犯喉、氣管等下呼吸道,引起急性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及肺炎。嚴重的慢性咽炎的併發症可導致聲帶增粗、變厚、開始變狹、聲音嘶啞、有息肉小結節增生,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嚴重的會有癌變可能。
慢性咽炎是一種比較難治癒的疾病,一旦患病,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生活上也非常的不便,而且慢性咽炎還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所以建議還是早發現早治療的好。日常生活預防法:
1、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和濕度。既然天氣乾燥是引發咽炎的一個重大原因,那麼保證室內空氣新鮮和濕潤度是非常重要的。居室空氣乾燥及過冷、過熱都可影響咽部粘膜的防禦機能,造成功能障礙,咽部感覺異常,日久而成慢性咽炎病變。
2、治療咽炎的最佳方法:
咽炎治療中的臨床發現,中藥解決了在西醫療法必須長期性住院觀察而帶來的治療不便,相反,中藥只需依據患者的病狀辨證用藥,便於長期堅持。並且在治療咽炎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整體觀念,往往能從引發咽炎的特點加以考慮,而不只是局限在癥狀本身。因為慢性咽炎的局部治療是不能解決根治問題的,還必須從整體觀點來看待,由於中醫在整體地看待人體和疾病兩個方面有它自己固有的特點。因此,在整體治療中,中醫有它的長處。
所以咽炎採用中藥調理治療會更加穩妥,因為咽炎上的藥物層次不齊很難選擇。一般比較推薦歷史悠久的老字號的中藥,肖家的——清喉御瓊滋, 就是其中的代表,兩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在網上也可以找到,純正的中草藥材,可以顯著的緩解咽炎的癥狀,調理咽喉炎症,滋養生津,減少咽炎複發。
3、注意多補水好好保護嗓子。雖然現在的部分的城市還都處於潮濕的夏季,但是既然已經立秋證明乾燥的秋天就要到了。在這樣乾燥的季節一定要積極的補水,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的食物,比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另外要少吃辛辣這些刺激性強的食物。
4、漱口也可預防咽炎。早晨、飯後及睡覺前漱口、刷牙,不但可以保持口腔清潔,還可以幫助防治咽炎。另外還需要減少飲酒和吸煙。習慣張口呼吸的人也需要改掉這個不良習慣。
5、改善工作生活環境,結合生產設備的改造,減少粉塵,有害氣體的刺激。避免在有化學氣體或粉塵含量較大的環境中工作。生活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及時治療各種慢性疾病,保持每天通便,清晨用淡鹽水漱口或少量飲用。
6、預防咽喉炎發作要適當控制用聲。用聲不當,用聲過度,長期持續演講和演唱對咽喉炎治療不利。
7、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開啟的房間,卧室要保持經常通風。
8、保肝護嗓多休息。俗話說春困秋乏,進入秋季人身體開始進入自我保護階段,這時一定要注意多休息。讓身體好好調養過來,將夏天的虛火都排出體外,不然體內火氣遇上外界的乾燥很容易引發咽炎。
※肺部的「救兵」來了,這些食物早晚吃一點,清肺化痰幫你保護肺!
※潤肺平喘,止咳化痰
TAG:化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