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美國拍的中餐美食片,甩「舌尖3」十條街
對於喜歡美食片的觀眾來說,《舌尖3》的撲街無疑是新春第一大憾。
一個本該講「吃」的片子居然給微商打起了硬廣?
所以影sir才要趕緊給大家推薦這部片——
《不中看的美食》
Ugly Delicious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Netflix出品,亞裔廚師作為講解人的世界美食電影。
一集一道菜,但對準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山珍海味,而是你我他都吃過的家常菜。
有披薩、塔可(墨西哥肉卷)這樣的美洲小食,但更多的是烤鴨、餃子、包子、炒飯這樣的中國菜。
豆瓣9.2分。
因為介紹人是亞裔廚師(David Chang,著名韓裔美籍廚師,為人風趣幽默)的緣故,整個片子充滿了親切感。
看完之後很難相信這是美國人拍的,片子裡面包含了大量的思考和反問。
為什麼中國菜很受美國人歡迎,但卻被認為不夠高檔?
為什麼有的食物明明很好吃,卻得不到相應的讚譽?
環境對食物的口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講真,看了那麼多美食紀錄片,大多都是講述菜的做法,它的獨到之處。
但本片,食物的做法並不是重點。
食物也不是吃到嘴裡那麼簡單,它有太多的化身和意義。
在「餃子」這一集中,作為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最享譽的一道美食,卻被義大利廚師diss沒有義大利臍餃好吃。
臍餃是什麼東西?
有點像迷你版的餛飩,只不過麵皮里加了雞蛋。
最初的發明者因鍾情於女神維納斯的肚臍而起了這個名字。
餃子起源哪裡?中國。
但在當今世界,起源已經完全沒有說服力了,滿足食客們千變萬化的口味才是王道。
在西方人眼中,dumpling不僅僅是指餃子,還指任何裡面有餡兒的麵食點心。
於是張決定去世界各地探究dumpling。
他嘗試了台灣的鼎泰豐、東京的煎餃,還有上海的生煎包以及華人街里的各種湯包。
然而,張對生煎包情有獨鍾。
對他來說,這種煎包簡直是被全世界忽略的人間美味。
哪怕被燙,被汁濺得渾身都是,也愛不釋口。
但作為一個亞裔廚師,張卻表示,在美國dumpling的地位卻遠遠低於其他麵食點心。
在唐人街稍微高檔的中餐廳里,一籠小籠包只要8美元。
任何裹餡兒的面點(比如說上面提到的臍餃)都能輕鬆超過它。
不過張也提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人都喜歡把小籠包放在籠屜端給客人。
至於服務,用「簡單粗暴」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顯得食物不是那麼精緻。
如果把小籠包放在白盤子里,再在旁邊澆上一點乳酪,
然後侍者不停給你倒酒,詢問。
OK,30美元一盤都不是問題。
在追求吃上面,人們已經越來越偏離口味本身了。
大家將錢花費在環境上、氣氛上、聽著服務員的忽悠,但吃的卻是口味並不怎麼純正的食物。
為此,他還專門來到了中國河北的一個農村,想要吃最純正的dumpling。
接待他的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老太家中沒有煤氣,還經常停水。
無所謂什麼餃子的秘方,餃子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菜市場上最最常見的。
老太就那樣認真仔細地和著餡兒,擀著皮。
水開的瞬間,水蒸氣籠罩了整個廚房。
站在一旁的張被徹底感動到了,這才是食物最原始的感覺嘛。
比起拘泥於某些步驟和食材才能做出來的食物,這些包含了真情和努力的食物明顯更有味道。
但很多西方人一提起中餐,還是會搖頭。
原因有很多,食品衛生這都是老生常談。
當然,我們可以把其他的原因歸結於一點,不了解。
因為不了解,所以帶有偏見。
在任何一家正宗的中餐館裡,菜單上都有上百道菜可以選擇。
更別說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菜系。
對於不常去中餐館的人們來說,無從下手絕對是第一感覺。
因此土著老美通常會去選擇美國人開的那種中式連鎖快餐。
並在廣告的宣傳下,以偏概全的認為這些就是中國菜。
「我吃過中國菜,但並不好吃」,但很多老外連湖南和雲南都分不清,又談何通過一道菜來否定整個菜系呢?
所以很多華人為了讓中國菜更快被美國人接受,只能改變菜單。
— 如果我做正宗的中國菜,那我就等著關門吧。
這也是本片與眾不同的一點,不單單講食物,還講食物的融合。
就像初代移民很難被美國人接受一樣,中國菜想要被美國人徹底接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張問當地的飲食圈內的華人:未來20年之內,中餐的地位會得到提升嗎?
— 你太樂觀了。
— 為什麼義大利菜可以融入?因為他們是白人,而我們卻不是。
但中餐還是有屬於它的優勢。
環境熱鬧,適合和親朋好友一起品嘗。
餐桌轉盤絕對能列入美食界的四大發明。
更重要的是經濟實惠,一盤炒飯是絕對不可能賣到上千元的。
還有一點,食材多種多樣。
對於那些渴望嘗試的老外來說,去中餐館絕對能在普通之中吃出意料之外的驚喜。
張在詢問一家中餐館時,店主告訴他賣得最好的不是麵條,而是大腸。
不是說老外都不吃大腸的嗎???
中國人很神奇,總能將各類在老外看來不可思議的東西做成美食。
甚至還有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小龍蝦。
入侵事件發生之後,中國人並沒有清除這個物種,而是將它做成了美食,甚至還專門飼養。
作為整個美食紀錄片的一個大篇章,中國。
幾乎每集都有中國美食的出現。
有融合了美國口味的中餐,也有咱們本土的經典菜。
張在北京逗留期間,嘗試了各種街頭小吃。
他吃的樣子基本都是這樣。
或者這樣。
而他的同伴乾脆還自製了糖葫蘆,只不過裡面裹的是鴨脖。
在爭論外來炸雞和本土炸雞,到底哪個更好吃時,
兩個人還分別去了肯X基和德X士買了雞腿分給了路人。
至於比對的結果,你們猜?
張雖然是大廚,但不是傳統老牌廚師,他對食物的評價從來只有「好吃」和「不好吃」兩種。
因此片中展現的可以說全是乾貨,拒絕煽情和做作,回歸到食物本身。
簡單粗暴,好吃就點頭,不好吃直接當面吐掉。
本片的畫風並不像《舌尖》系列那樣充滿了文化底蘊,
更像是幾個挑剔的吃貨(其實幾個人都是大廚)流竄在街頭邊買邊吃邊聊。
但看得真切,舒服。
看他們點頭稱讚這些美食,你會發現自然界是何等奇妙,能沉浸在味蕾的世界裡是多麼幸福。
對美食的追求,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美食片的誕生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了解美食、享受美食,至於其他,說白了都是為吃服務。
要想抓住觀眾的心,首先要抓住他們的胃,而不是他們的淚!
※朋友,頂級貓片了解一下?包你爽上天
※震驚!神奇女俠的起源竟是「五十度灰」?!
TAG:電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