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其實不然,只是因為他才壯志未酬

三國諸葛亮北伐註定失敗?其實不然,只是因為他才壯志未酬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北方曹魏實力最強,佔據地盤也最大。而偏安西南的蜀漢實力最弱,地盤最小,還多是山地。而諸葛亮在明知本國實力遠不及曹魏的情況下還執意北伐,是「自不量力」?還是為了完成先帝遺托而進行的面子工程呢?

在這裡我們對蜀,魏做了對比,大家別忘了東南還有一個吳國,當蜀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那麼這種實力上的差距就不復存在。而吳國在孫權的帶領下也很聰明,完全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單從蜀漢方面來說,軍事實力並非那麼弱。沒有金剛鑽,他諸葛亮哪敢攔瓷器活?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在那個時期可謂是最強武器,效果就像是機關槍對步槍。蜀漢的硬傷便是地理位置,糧道太遠後方補給太困難。

如果諸葛亮佔據的是江東,那麼歷史極有可能會改寫,當然這也是假設一下。那我們便說一下,三國故事精彩中的精彩,諸葛亮對陣司馬懿。

我們從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開始,有人會問了,為什麼直接跳到第三次?那是因為前兩次曹魏對抗諸葛亮的是曹真,而曹真也不是影視小說中的草包。在成功抵禦蜀漢兩次北伐之後,曹真決定反攻,結果很不理想,曹真帥著大軍在秦嶺迷路,並且又被連綿的大雨澆了一個多月,無奈狼狽地退回洛陽,最後鬱鬱而終。

於是,司馬懿便扛起了抵禦蜀漢的大旗,成為曹魏方面雍涼兵團新的主帥。諸葛亮一出場便使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祁山,實則進攻上邽。當蜀軍出現在上邽城下時,上邽守將費耀以為這只是小股偷襲部隊,便出城迎戰。當他發現諸葛的大旗時,頓時嚇得狼狽退回城內。

而諸葛亮壓根沒把費耀之流放在眼裡,根本沒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揮,去收割上邽的麥子。費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慌忙求援。司馬懿聞知諸葛亮轉攻上邽之後,立刻命令部隊,放下輜重,輕裝急行支援上邽。

蜀軍在上邽收割了兩天的麥子,司馬懿輕裝軍隊趕到的時候,他以為諸葛亮該跑了吧。可是他卻想錯了,探馬發現蜀漢所有的主力悉數正向上邽靠攏。而諸葛亮上邽收麥只是誘餌,真正的目標就是引司馬懿的雍涼兵團,在上邽展開曠野作戰,利用「諸葛連弩」的壓制,直接決戰。

而司馬懿十分清楚,沒有輜重的輕裝部隊,絕對打不過裝備精良武器的蜀軍,一但被圍,定會重蹈定軍山的覆轍。所以司馬懿發現上當,便堅守城池,堅決不出。正是他的謹慎挽救了雍涼兵團,在這裡不得不嘆息,諸葛亮偏偏遇上的是司馬懿,若是換了別人可能已經上當了。

雙方僵持了近一個月,諸葛亮每每派人收麥子,都會造成魏軍騎兵騷擾,觸發小規模戰鬥。諸葛亮知道麥子不會再有了,司馬懿也不會再上當,加上魏軍輜重以及後續部隊已經到位,無奈之下,諸葛亮選擇了退兵。司馬懿站在高處眺望蜀軍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地佩服諸葛亮治軍嚴謹有方。

本來蜀軍將士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誰知道魏軍卻追擊而來。這讓諸葛亮興奮了一下,蜀軍展示的機會來了。諸葛亮帶領,吳班,高翔以及收編的南蠻猛軍「無當飛軍」,盡情展示了蜀軍曠野作戰的戰鬥力,「諸葛連弩」齊射,幾個回合將曹魏張郃部隊打的落花流水,主將張郃身中幾十箭而亡;另外一路由魏延帶領,魏延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魏軍潰敗而逃,蜀軍此戰,大獲全勝,獲得戰利品無數。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為什麼要追擊諸葛亮?難道司馬懿糊塗了?當然不是,他不僅沒有糊塗,相反十分的清醒。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司馬懿需要用事實證明,自己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他堅守不出,部隊之中以及洛陽城中肯定有輿論,不用說就是對他不利的話。司馬懿用這次失利傳達出一個訊息,含義就是:都給我閉嘴,我堅守的決策才是正確的。

第四次北伐,實際上就是第三次北伐的尾期,當時諸葛亮大敗張郃以後彷彿看到了希望。大軍退了一半,又轉回來了,以為魏軍會和自己對戰,沒想到司馬懿又是龜縮。因為有了上一次的失敗,這回沒人再敢質疑司馬懿。司馬懿的這種「龜縮」,拼消耗的打法,讓諸葛亮無奈也很惱火。

而蜀漢內部並非《三國演義》所寫那樣,所有人都緊密團結在諸葛亮身邊,當時的蜀漢有三股勢力。拿權的就是劉備集團,但是劉備是外來的,還有一股勢力是李嚴為首的降臣,第三股勢力就是劉璋所在時的世家。後面這兩股勢力不太情願完全服從諸葛亮的調遣,但是又不敢明面反抗。

諸葛亮前方負責北伐,李嚴後方負責供給,兩人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若是成功,諸葛亮肯定頭功,所以李嚴自然不爽。當然李嚴也不敢因此怠慢自己的工作,可是意外總是有,秦嶺中下起了連綿的大雨。

有好幾次都延誤了運糧的時限,李嚴的運糧工作異常的艱難。而李嚴這個人並不壞,為了不讓諸葛亮的部隊因為斷糧而陷入危機,他想了一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辦法。他居然假造聖旨將諸葛亮大軍召回,就這樣,諸葛亮撤軍返蜀,李嚴就被調查,私發嬌昭當時可是要滅族的。後來因為李嚴也是為了蜀漢安危,有替諸葛亮部隊著想,才被貶為庶人。

縱觀司馬懿,他為了排解非議,不惜用張郃以及魏軍的性命為代價。所以說司馬懿不是一個職業軍人,他更多的是一個政客。他的腦子裡更多的是權力與人事上的勝利。不管怎麼說,蜀漢撤軍了,從結果上來說,曹魏雍涼兵團又一次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瘋狂」侵略。

第四次北伐結束,諸葛亮回來之後,並沒有閑著。而是進行積極的備戰,屯田種糧,甚至在秦嶺開荒種地,而且他貫徹「科技興國」方針,在「木牛」之後又發明了「流馬」,這大大提升了蜀漢運糧效率,在武器製造方面,蜀漢有鑄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據說他造的刀,砍石剁鐵刀口不卷,絕對是神刀。

蜀漢雖然國力不及曹魏,但是軍事硬體並沒有什麼差距,可以說是科技領先水平,這些都是諸葛亮敢於北伐的底氣。

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出兵斜穀道再次北伐,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小說中寫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真正歷史上只有五次。

得知蜀漢再次出兵的消息,司馬懿立刻召開會議,商議禦敵之策。司馬懿判斷蜀軍的戰略意圖,蜀軍若是渡過渭水,向東經由武功直取長安。則局勢極不樂觀,因為這是速進型,無法進行避而不戰的堅守策略。如果切斷諸葛亮的這個策略,逼他選擇向西前往五丈原,司馬懿直言我方勝券在握。

剛剛跨越秦嶺的蜀軍,遇到了麻煩,第一因為太累,第二司馬懿居然猜出了諸葛亮的作戰意圖,魏軍大膽決定放棄渭水這道天然屏障,過河背水駐防,在蜀軍翻越秦嶺之際,魏軍的駐防工事已經完成,以逸待勞。

在這裡證明諸葛亮並非只會步步為營,而是因為司馬懿太過精明,讓速進型策略根本無法進行。無奈之下,諸葛亮決定大軍往西,毅然奔赴五丈原。

看到蜀軍向西而去,魏軍諸將甚是高興,司馬懿也強壓著興奮。突然這個時候郭淮澆了盆冷水,他指出:「諸葛亮此次全備而來,定然做了多手預案,如果蜀軍向西進攻北原,北原失守將斷絕我發與羌人的聯繫,羌人很有可能為蜀軍所用。」

司馬懿這才意識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馳援北原。結果郭淮成功狙擊諸葛亮進攻北原,而諸葛亮將計就計又來了一招聲東擊西,假意驅兵再向西,實則掉頭反攻陽燧,沒想到再次被郭淮識破,成功粉碎了諸葛亮的一系列奇襲計劃。這也證明諸葛亮並非只會按部就班作戰,只是各種原因沒有奇襲的契機。

就這樣雙方陷入了僵持階段,這是司馬懿最想看到的局面。一個月後因為雨季,渭水暴漲,大水把蜀軍孟琰部隔離於大部隊之外。司馬懿發現這一戰機,命令騎兵突襲,本來以為這是煮熟的鴨子,誰知道孟琰率領的正是蠻軍「無當飛軍」,戰鬥力極強。另外蜀漢大部隊也急忙馳援,工程兵立刻出場架橋,沒多久橋就架好了。

然後蜀軍登橋放箭,諸葛連弩一頓激射,魏軍死傷慘重。司馬懿見勢不妙,趕緊鳴金收兵,再也不出來了。蜀軍每日「罵街」挑戰,魏軍就是堅守不出。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居然給他送去了一套美艷的女裝,在那個時代,這是對一個男人極大的侮辱,應該說諸葛亮這招真是太損了。曹魏軍營的北方漢子哪扛得住這個,紛紛要求與蜀軍決一死戰。當時情形十分危急,出戰魏軍中計必敗無疑,如果不戰,將領們如此暴躁可能會發生兵變。

危急時刻才顯出智者風範,司馬懿立刻召集眾將領開會,會議上司馬懿強烈譴責了諸葛亮的不恥行為,估計罵娘的話都有,並強調「是可忍孰不可忍」,直言要雪恥。但是司馬懿又說,出兵前陛下一再囑咐要求堅守,所以出兵必須得到陛下的許可才行。

於是乎司馬懿當眾寫了份請戰書快馬加鞭送往洛陽,可就算是快馬送往洛陽,這一來一回也得好多天吧,這就穩住了魏軍的暴躁。當洛陽的曹叡收到戰書時會意一笑,正所謂「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他立刻明白仲達這是遇到難題了。

曹叡立即批複「不準出兵」,並命辛毗持節杖趕赴前線制止出兵,拿到聖旨後司馬懿無奈地對全軍說:「諸葛匹夫,欺人太甚。可是陛下不準出兵,我也無能為力啊。」就這樣化解了這次危機。

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的睿智與隱忍,很多時候忍耐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堅韌的大智慧。然而表面上看這次危機司馬懿巧妙地化於無形,但是司馬懿心裡恨透了諸葛亮,因為他已經告訴了皇帝,緊要關頭我司馬懿的能力還是差了一些,這的確讓他胸中堵塞。

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進行了半年之久,魏軍始終不與蜀軍決戰,然而更讓諸葛亮感到絕望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正在下降。果然,同年八月,為蜀漢操勞一輩子的諸葛亮,交代完身後之事,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

依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鎖自己去世的消息,蜀軍井然有序的撤退。這其中發生了大家都知道的「魏延謀反事件」,司馬懿火速探查,已經猜到諸葛亮可能病逝。但是司馬懿猶豫了,並沒有追擊蜀軍,錯過了消滅蜀軍主力的良機。

但是我們細想,司馬懿真是猶豫了嗎?如果此時他消滅了蜀國的主力,而諸葛亮也病逝,那麼「狡兔死,走狗烹」的血訓將在他身上發生。司馬懿明白,諸葛亮的病逝讓蜀國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蜀國的主力部隊再也占不了上風。

他要藉助蜀國主力仍在的威脅,讓自己生存下去,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司馬懿回到洛陽,立馬上交兵權,假裝生病閉門不出。

至此,三國時期最強者之間的對決以諸葛亮病死他鄉而告終,「笑」到最後的是司馬懿,而就戰爭而言,我認為是諸葛亮佔了上風。但不得不嘆息諸葛亮遇上了司馬懿而壯志未酬,也感嘆司馬懿遇上諸葛亮而忍辱負重。我們換一個角度,或許正是因為對手的偉大而成就了他人,如此一想,豈不是一件幸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看落日餘暉 的精彩文章:

三國周瑜之死,極大可能因為於陰謀。而最有動機的就是

TAG:靜看落日餘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