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並非扶不起的阿斗 後主劉禪傳——蜀漢滅亡

並非扶不起的阿斗 後主劉禪傳——蜀漢滅亡

蜀漢末期,後主劉禪寵信黃皓,造成朝政每況愈下,加上姜維數次北伐,損耗國力,蜀漢也走向了末路。隨之而來的是曹魏對蜀漢展開的大規模進攻的行動,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當時,曹魏執政者司馬昭判斷,蜀國內部劉禪任用宦官黃皓,朝政腐敗,姜維屢次出兵,國力大減,伐蜀的時機到了。但朝中許多重臣都反對司馬昭伐蜀,認為過於倉促,時機沒到。但唯有鍾會認同司馬昭的想法,並積極與司馬昭籌度地形,考論事勢,謀劃伐蜀的事情。司馬昭也封他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為出兵伐蜀做戰爭準備。於是,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並以廷尉衛灌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面對曹魏的入侵,蜀漢大將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察覺其有入侵的意圖。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安排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可黃皓相信巫術之人,說曹魏不會入侵。於是他就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那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臣都不知道此事。

當時,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效地完成了牽制姜維大軍。姜維不敵鄧艾被迫撤退,他擺脫鄧艾軍的糾纏,向陽平方向撤退。這時,魏諸葛緒軍已佔領武街和陰平橋頭,切斷了姜維的歸路。姜維見狀,立即調頭北上,向諸葛緒側後方向運動。諸葛緒恐姜維斷其後路,退軍30里, 讓開陰平橋頭。姜維乘機折返南向,通過陰平橋頭順利撤回,於路與廖化、 張翼等人會合,當時他們見漢中已被鍾會佔領,就先鍾會一步返回劍閣據守。

也正是由於鄧艾的牽制,使得姜維無暇顧及漢中,才只得鍾會大軍得以迅速攻佔漢中。漢中地勢險要,為蜀漢門戶。蜀漢歷來重視漢中的防禦。自劉備取漢中,便在險要之地交錯設置圍戍,「實兵諸圍以御外敵。」後來,諸葛亮又於漢中修築漢、樂二城,以加強漢中防務,並親自屯兵漢中鎮守。從魏延到王平抵禦曹魏都是這樣的方法。可姜維在蜀漢後期主持軍政後,認為漢中交錯設圍,只能禦敵於外,不能取得大勝。因此他建議後主將諸圍戍斂兵聚谷,退守漢、樂二城,放敵人進入漢中平坦之處,然後堅守要隘,並以游軍伺機騷擾,敵軍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運糧必定會疲睏,待其被迫退軍之日,各城蜀軍一時並出,一定可以殲滅敵人。後主認為姜維所言為是,命漢中都督胡濟退守漢壽(今四川廣元西南),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姜維這一作戰方案的設想是誘敵深入予以殲滅。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放棄外圍縱敵深入,後邊要隘的防守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萬萬不能有失,而且為保萬全,應該配備機動兵力予以策應。否則,一旦要隘被敵攻破,這一作法不啻開門揖盜。而實際上,姜維率主力遠屯沓中的作法,與他這一作戰方案並不相符。可見在如此重大軍事防禦問題上存在重大失誤的安排,姜維對漢中丟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當姜維改變如此關於國家命運的國防軍事行動時候,包括劉禪在內是蜀漢上下,卻沒有質疑或者反對,無疑縱容了姜維的錯誤,為漢中日後的丟失埋下了伏筆。

那漢中本來地形險要,魏軍翻越秦嶺南進本來極為困難。曹操當年進兵漢中,幾次感嘆說:「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由於蜀軍棄險不守,鍾會主力軍10餘萬人一路暢行無阻,九月抵達漢中。鍾會分兵攻打蜀軍漢、樂二城,自率主力直趨陽安關口。蜀守關副將蔣舒詭稱「出城克敵」,開關投降魏軍。魏前鋒胡烈乘勢攻城,蜀主將傅僉戰死,魏軍攻佔陽安關。這時蜀救兵張翼等人尚未趕到。鍾會聞陽安關已克,置漢、樂二城不顧,親率魏軍主力長驅直進,準備奪取劍閣,直逼成都。

劍閣是蜀國的雄關險道,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姜維死守劍閣,有效地防禦住了鍾會大軍的進攻,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而鍾會率10餘萬大軍到達後,屢攻不能下,因為糧草不濟,開始有了撤軍的想法。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小道,翻越蜀國西北的崇山峻岭,直抵成都的軍事計劃。但當時的許多軍事將領都認為鄧艾的計划過於冒險,弄不好會全軍覆滅,可鄧艾卻堅持己見,並親自帶軍出征。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穀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這一路上,山高石峻,荒無人煙,人人自危,可鄧艾卻身先士卒,很好地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鄧艾軍隊成功地翻越蜀國西部的崇山峻岭,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

「路」算是過來了,但是此時他們已經精疲力竭,腹中無食了。可老天眷顧鄧艾,蜀漢十分腐朽,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了。這一來,形勢對蜀漢急轉直下。江油的失陷,使這座城成為了鄧艾的補給基地。鄧艾部隊從死地中恢復,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閣。可以說江油的佔領,宣告鄧艾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半。

鄧艾能兵不血刃的佔領江油,我們說有很大運氣成分,但是他的主觀作用才是決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像,馬邈一直聽說北線曹魏大兵南下,漢中失守,姜維在沓中戰敗 ,退守劍閣。蜀漢已經到了危亡時刻。此時任何蜀漢地方官都知道朝政不可逆轉,平時自己的皇帝和官員是如何的昏暗,他們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時魏軍象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出現在自己面前,那麼馬邈肯定得慌神。也許他壓根認為蜀漢就要亡了,乾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亂中覺得是魏軍打敗了劍閣主力,直接攻到了江油,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種,「奇」字才是輕鬆取勝的根本原因。就像鄧艾自己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蜀國在此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馬。蜀漢暫時沒有滅亡,它還有成都全師在,完全可以一戰。但是鄧艾沒有給蜀人任何機會。

鄧艾佔領江油,直逼成都,這時劉禪才如夢方醒,於是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抵抗。那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

那諸葛瞻率領最後的力量要「力挽狂瀾」,曾經擊敗鄧忠和師纂,但是鄧艾明白,自己是沒有退路的,必須勇往直前。終於破了蜀軍前鋒,進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後的防線——綿竹。一般認為,諸葛瞻此時應該固守,不應出戰。實際上此時蜀漢已經基本被鄧艾這好似「剜心一刀」的計劃「刺死」了。

因為鄧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漢上至君臣,下至將校已經膽裂。 要想守,必須要有一場勝仗,起碼是一場不勝不敗的戰鬥來穩定軍隊的士氣,然後固守。諸葛瞻也是出於這種考慮才奮死出戰,謀求一勝。他能擊敗了鄧艾的前鋒應該是出於這種精神推動。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鄧艾軍隊立刻重振旗鼓,捲土重來,這次蜀漢的軍隊終於崩潰了,諸葛瞻也戰死了,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

諸葛瞻戰死,鄧艾直抵成都,蜀國君臣慌做一團,老百姓也紛紛逃入山中。此時,劉禪出來一道難題,是戰?是降,是走?當時,許多官員主張逃往南中或者東吳地區。可這時候譙周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譙周勸說劉禪讓我逃往東吳,可謂不是明智之舉,東吳明顯不是曹魏的對手,日後二次投降更是侮辱。而當劉禪猶豫入南中的時候,譙周又以南中荒蠻之地,就是被迫屈服,用來棲身抵抗曹魏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投降曹魏以保平安富貴才是當務之舉。譙周之所以勸說劉禪投降,一面是他認為朝政腐朽不堪,軍民無心抗戰;另一方面,譙周是益州本地人,他們骨子裡對劉備、劉禪父子的書蜀漢政權沒有多少好感,平日里就經常散播「反對言論」、「反對思想」。而他們統治下益州本地人屬於」三等公民」,根本無法取得益州領導權,加之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加劇了他們的生活貧困,加之劉禪寵信黃皓,朝政非議,他們自然怨聲載道。這時候鄧艾率領曹魏軍隊在他們眼裡無疑就是「解放軍」,他作為益州本地人的代表自然是主動投降的。

譙周的上山進言,讓劉禪打消南逃的想法,準備投降曹魏。我們看劉禪之所以接受譙周投降的主張,除了譙周進言打動他了,還有就是那劉禪是太平天子,一輩子根本沒有領兵作戰,更沒有見過兵臨城下的場面。他安心富貴久矣,顯然自己也被這來勢洶洶的鄧艾部隊嚇破了膽,早已沒有抵抗的決心了,最終為了自保接納了投降的主張。當然也不沒有反對的意見,當時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見局勢不可挽回,只好先殺妻子而後自殺、那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可還是不同意。最後,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十月,劉禪投降。鄧艾率軍進入成都,劉禪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鄧艾手執符節,解開綁縛,焚燒棺材,接受投降,並寬恕了他們,歷經兩朝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生白話 的精彩文章:

並非扶不起的阿斗 後主劉禪傳——孔明之死

TAG:書生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