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出口文化?
熱熱鬧鬧的春節總算過去了,一想到還要再工作12個月才能過年,心情就跟失業了一樣沉重。
不過同樣熱鬧的,還有賀歲檔的電影市場。其中有一部最近好多人討論,《紅海行動》,截至錄節目這天票房已經突破23億,現在三軍都有體現戰鬥力的影視作品,陸軍有《戰狼》,海軍有《紅海》,空軍,有《炊事班的故事》啊。
《紅海》最近不光是在國內上映,在國外,比如北美和澳洲都有排片,所以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挺好的文化輸出的機會。
文化輸出這個詞,可能你最近這幾個月聽到的次數尤其多。過去老外一說中國,都是一水的Kongfu、Chinese food和The Great Wall,現在呢,去長城玩兒的外國人比五千年抵禦過的加起來還多。
再看別的國家,美國有好萊塢,超級英雄,和天天表演段子的總統;日本有動漫,遊戲,可愛的男孩子,還有你們的青蛙兒子;英國有哈利波特和脫髮的一家人;法國有愛馬仕和驢牌。
GIF
韓國,有這個星球上所有的他們想要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前看韓劇的時候,先不管劇情怎麼樣,起碼還是正義女主戰勝邪惡女配,主題還算輸出正能量,直到……直到全世界見識到了韓國裁判。
到現在這個時代,文化輸出已經不只是輸出傳統,1840年以前,喝茶用瓷器就算輸出呢,但現在,大清早亡了是吧,流行文化上的戰場要激烈得多,冬奧委會閉幕式那會兒,北京八分鐘的演出里不僅有傳統的京劇,也有現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GIF
還有前段時間,蘋果的應用商店裡,中國這邊下載最多的遊戲是養青蛙兒子,日本那邊正好相反,自己出的旅行青蛙這個遊戲都沒聽過,下載量第一的遊戲是中國版吃雞。以前我們說中日友好靠韓國,現在呢,中日友好,不僅要靠韓國的裁判,還要靠一隻雞以及一隻青蛙!
GIF
文化輸出到底怎麼定義?說白了,中國人吃著壽司,喝著紅酒、拿著iPhone,聽著嘻哈,追著韓劇;外國人吃老乾媽,做針灸,打麻將,不都算是嘛。
不過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自己主動的。前陣子春節,就出了這麼個新聞:德國巴瓦利亞州的一個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鎮,居民們深愛中國文化,把中文定為當地通用語言,而且覺得自己可能是假的德國人,所以自稱「巴瓦利亞的中國人」。
真是炎帝聽了會沉默,黃帝聽了會流淚。小鎮上有一塊石碑,刻著北京天安門的經緯度和距離,而且他們也慶祝春節,起個名叫「巴瓦利亞的中國狂歡節」。
慶祝方式還有點特別,舞著一條明顯過年吃胖了的龍,穿著大熊貓的衣服狂歡,還有什麼當街按摩的活動。我覺得你們對春節的誤會很大,春節應該是一年之中按摩行業最蕭條的時候才對。
他們的「春節」由皇帝啟動,那皇帝怎麼選呢?非常嚴謹,抽籤。在老皇帝臨死前隨機抽選一位幸運的當地居民繼位,終身制,不世襲。而且這個所謂的春節還挺有歷史,早在1928年,這些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山寨春節了。說實話,是不是聽說咱們這邊年味淡了?怕是又想騙我們去旅遊。
說起文化輸出,其實在我們北邊——俄羅斯,最近還真有一些頗有成效的例子。首當其衝的大概是各種大家熟悉的網購和無現金支付了。
GIF
拿每個人都干過的事兒剁手來說,阿里旗下的「全球速賣通」目前已經佔了先機,成了俄羅斯最大的購物網站,APP下載量位居榜首,平均每天有數十萬個包裹從中國發往俄羅斯,還誕生了很多淘寶代購。
GIF
這個套路多麼熟悉,看來剁手是個世界性問題。雙十一促銷,因為大家剁的太歡實了,導致俄羅斯當地最大銀行的系統崩潰。由於太多包裹需要郵遞,而俄羅斯郵政每天的處理能力只有3萬個,現在被500噸包裹堵得水泄不通,俄郵忙不過來,導致許多人過了半年才收到自己買的東西。
半年吶!從中國東北訂了一盒柴雞蛋,郵遞員按門鈴,嘿!巴布洛夫先生,這是您買的雞,一共24隻,您數一下。用文藝一點的說法就是:從前的時光很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現在的時光超快耶,一輩子只夠等一件快遞。氣得剁手黨們瘋狂投訴,政府只好撤換俄郵CEO以平民憤。
GIF
不光輸出「剁手」,文化娛樂方面也有不少例子。以前的電視劇,經典的,比如《還珠格格》,不僅橫掃我們假期的電視機,而且在亞洲、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好幾個國家,打破了華語電視劇收視率的最高紀錄,韓國三大電視台甚至因為擔心觀眾不再看韓劇,而實行了「華語電視劇封殺令」。
GIF
哎,洋裝雖然穿在歐巴身,但歐巴的心依然是玻璃心啊。近期的呢,什麼《武媚娘》啊、《花千骨》、《步步驚心》、《甄嬛傳》等等都推出過外國版,而且也都很受歡迎的。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了,有些劇本身是網文翻拍,所以什麼霸道總裁,修仙爽文,也都輸出到國外了。
大量中文網路文學被翻譯成英文繼續荼毒外國網友……不是,不是荼毒,是吸引一眾忠實讀者入了坑。每天坐在坑底眼巴巴地等著更新,還專門建了愛好者論壇。印象最深的就是之前有個新聞,說美國一小伙,為沉迷中國網路小說徹底戒掉了可卡因,表示:過去我回家後只想著吸毒,現在我回家後滿腦子想的都是中國小說,它們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但至少不會傷害身體。
這究竟是什麼力量?看來,他們對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一無所知。不過,說不傷身體?你可能有什麼誤解,一看起小說不知不覺就到凌晨三四點,黑眼圈腫的和熊貓一樣,算不算也是文化輸出?
GIF
那麼,什麼樣的文化輸出才更有效呢?我們也得辨證思考,取長補短。比如說可口可樂,當年可口可樂還是個普通的碳酸飲料,但它抓住機會,鋪天蓋地地借美國大兵宣傳,說是喝了可樂,就像回到美國老家,生生把自己營銷成了美國文化符號。一個碳酸飲料,硬生生把自己逼出了老母親般的感腳。
當然啦,反例也有,韓國怎麼把自己包裝成文化強國的?大家都很熟悉了,靠申遺啊!什麼漢字申遺,筷子申遺,就差把犯規也申遺一下了。但人家有一點值得肯定啊,就算是破罐破摔,也要比別人摔的響。
剛剛結束的春節,無論是巴黎,紐約,悉尼還是倫敦,當地地標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我們熟悉的中國春節元素。慶祝春節的參與者里,外國人越來越多,外國本土機構也越來越多,從買買買到深層交流,文化之間的「次元壁」貌似正在不斷被打破。
一方面,銀聯、微信、支付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國外旅遊景點、特蕾莎·梅訪華也知道把「福」字倒著抓了、美國把針灸納入了日常醫保,特朗普的孫女也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再有背景的小孩也逃不過被家長喊出來背唐詩的命運了。
不過另一方面呢,文化交流又很容易出現不同的聲音,大表姐劉雯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用英文拜了個年,一開始寫的是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遭到了網友圍攻,各種謾罵,只能刪帖重發,改為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這件事情網友爭論不休,且不說是非對錯了吧,我想說……網友們也都別爭了,先說說你們都是怎麼上的這個網站好嗎?我完全打不開啊?
其實文化輸出,重中之重是得知道,並不是為了輸出而去輸出,而是要相信,好東西,它自然會被別人喜歡。就像你們喜歡外國明星,其實是一個道理,不管他是哪國人,只要真的帥,真的有才華的人,比如說我,自然會被大家喜歡的,是吧?
歸根結底,文化輸出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對別人的文化有包容。
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都能變得更有自信,對他人也更加包容~~
編輯:欣如、巴塔木、撕紙小妹
※請和我攀上160米的懸崖,那裡剛好有個美術館
※S-400接收在即,或可實現區域拒止?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