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雨飄搖的明朝,究竟是誰壓倒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風雨飄搖的明朝,究竟是誰壓倒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眾所周知,明朝末年,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在內有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軍趁著災荒起義,擾亂明朝秩序,甚至於威脅了明朝的安危;在外有後金先在邊境不斷侵擾,最終進攻境內,將明朝取代。在朝廷內部,群臣間亦是矛盾重重,皇帝對大臣也不斷猜忌。而在如此形勢下,明朝仍然有一些忠心耿耿、能力出眾的大臣,如孫傳庭、盧象升等。盧象升驍勇善戰,對明朝始終不渝,忠心耿耿,一心埋頭於戰爭中,是打農民軍的最佳人選,可惜於1638年在巨鹿大戰中戰亡,年僅39歲,明朝因此失去了一位力挽狂瀾的大將。縱觀全局,朝廷內部多由楊嗣昌、高起潛這些人攪局,真實有能力且為國為民的,只能是孫傳庭。

孫傳庭,字博雅。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文人出身,本應是儒雅之士,因國難當前,起義軍來勢兇猛,危機四伏,孫傳庭受命剿匪。雖他說是文人,但在屢次剿匪過程中凸顯出其不凡的軍事才能,尤其是明朝猛將盧象升過世後,剿匪的大任主要就落在其頭上。其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明朝最後一個支撐局勢之人。而當時明朝的最關鍵敵人便是起義軍在不斷作祟。孫傳庭憑藉其聰明才智,智取了高迎祥,讓起義軍的最大頭目身首異處,之後痛擊李自成,基本讓李自成軍全軍覆沒,李自成最後只能帶著18騎兵逃走。如此為之,孫傳庭能很大程度上挽救當時風雨飄搖的明朝,可就是這時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孫傳庭也被自己人壓垮了。而壓垮他的為何人?小編來說說自己的愚見。

一是當朝皇帝——崇禎帝。觀看史書,雖說比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但也為其所作所為深感痛惜。崇禎也許性格軟弱,遇事不決。在用盧象升之時,儘管盧象升為其肝腦塗地,就算戰死也在所不辭。想當初,崇禎有難,盧象升自建一萬人的軍隊不遠千里勤王,最後因崇禎為當時的局勢所迷惑,對後金是議和是戰猶豫不決,聽信小人讒言,亦對盧象升多番疑慮,致使盧象升堂堂一位大將,能領兵作戰的兵,竟不足兩萬。任憑盧象升如何驍勇善戰,軍事才能過人,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兵無援軍,肯定無力回天。這本應是一個血的教訓,但到了孫傳庭,崇禎仍然如此。

孫傳庭在滅掉高迎祥,痛擊了李自成時,本應該乘勝追擊,斬草除根的,卻聽信了楊嗣昌等人的意見,召孫傳庭回京勤王。更甚者,在召回時卻不平等對待孫傳庭,致使孫傳庭過度氣憤耳聾。次年更是讓孫傳庭入獄,一進牢房便是三年,牢房本是消息相對閉塞的空間,在牢房待了三年恍如隔世。等明朝局勢更為動蕩不可控時,崇禎才再次想起孫傳庭。可在牢房待了三年的孫傳庭無論是在戰術上還是在練兵上,都不能與在外身經百戰的李自成相比,實力已極度不相當。況且在孫傳庭領兵作戰時,崇禎一度催促其不斷前進,孫傳庭明知死戰,卻不得不聽命向前,這明擺著讓孫傳庭去送死。然而崇禎在死前最後一刻大喊:群臣誤我。但明朝最後的希望確實其親手斷送,也是其間接斷送了群臣之命。

二是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在作怪。楊嗣昌等人不能說他們是出賣朝廷之人,他們也是對明朝無異心,可私心太重,人品不正,一度誤國誤民。如孫傳庭鋃鐺入獄與楊嗣昌關係重大。孫傳庭與楊嗣昌因政見不和,不斷結下樑子,致使兩人相互怨恨。孫傳庭本來在外浴血奮戰,卻不料被在朝中的楊嗣昌以小人之心不斷向崇禎詆毀孫傳庭,讓孫傳庭不斷受到冤枉。最嚴重的便是間接讓孫傳庭入獄,讓入獄後的孫傳庭戰鬥力遠不如從前,最後戰死沙場。孫傳庭的戰死,明朝所剩的時日便不多,《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最後的事實也證實了這樣的說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這些英雄曾用鮮血抗爭侵略者,值得每個人銘記!
太平天國這支娘子軍,曾救天王一命,可惜結局太悲慘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