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解析——知之為知之

《論語》解析——知之為知之

陳同鋼,祖籍福建閩侯,1964年畢業於陝西師大中文系。長期在寶雞工作,退休後從事業餘寫作。著有《太陽從東邊升起》《故土》《潮跡》《守望家園》《星星點燈》《生命簡史》《追綠》等十餘部散文評論通訊集。

原文是: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悔」字下應當有一個標點,教育、教誨的意思。「汝知之乎?」你知道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學問愈深,越會感到未知的愈多,這是最高的學問,相反,不懂的事,硬充自己懂,這是最大的愚蠢。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知道,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看似很平常的道理,卻是一個最高的原則。現實生活中,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常犯不懂裝懂的毛病。很多學問,很多事情,明明不懂,常常不知,卻假裝明白。自以為是者有之、淺嘗截止者有之、冒充頂替者有之、弄虛作假者有之、妄自尊大者有之、以假亂真者有之、不學無術者有之。在對外對人交往中,往往怕丟人,不懂的事情也不敢承認,假冒充懂,就會失禮。這是作人的起碼道德。

有學問的人、高尚的人,越是學識淵博,越是虛懷若谷。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不僅要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青年學生,特別是出國求學者,更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時時打問,抱著對別國的事情什麼也不懂的態度,虛心學習,這是走遍天下的國際禮貌;對於為政者來說,更要強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有些事情分配給懂的人去做。真正的成功人士,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都是謙虛謹慎的,不僅承認不懂,而且敢於請教懂的人。這是最高的智慧。

那麼,孔子又是怎樣要求踐行「知之為知之」,去培養一個好學而有成就的人呢?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年輕四十八歲。他到孔子這裡來是要學干祿的。古代俸和祿是兩回事,「俸」等於現在的月薪;「祿」有食物配給。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祿。「干」就是干進、干求,干祿就是如何拿到祿位。子張的這種要求與孔子思想相勃,孔子要求弟子們學仁學義,而他直接來要求如何找飯吃。孔子並沒有生氣,反而教授他一套辦法。首要的是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思考、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保留。闕就是保留,等著請教人家,講話要謹慎,不要講過分的話。本來不懂的事,不要吹,好像自己全懂,最後根本不懂,這就丟人了。如不講過分的話,不吹牛,就很少有過錯;多去看、多去經驗,對有疑難問題,多採取保留的態度。什麼是「多見闕殆」,古人有句名言:「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模稜兩可的事,特別要小心處理,不要有過分的行動,這樣處事就很少後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的地方了。這樣去謀生,干哪一行就會成哪一行。祿位的道理就在題中之義了。

從中我們體會到,孔子的教育態度和指導思想實在是了不起。這就是一種正統的道理,也是求職的基本條件,夠後世的人永遠地享其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的精彩文章:

石鼓講壇——梅堯臣與石鼓文上篇
石鼓講壇——杜甫與石鼓文

TAG: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