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忘初心的農民將軍

不忘初心的農民將軍

文|愛曬太陽的吾

昨天中央一套的電視劇《初心》大結局了,在最後主人公甘將軍說:

「土地問題不能大意,

糧食問題不能大意,

他關係著國家的命脈和安危,

改革開放使一部分人富起來了,

但,

不要忘了共同富裕的初心。」

不管這是甘將軍的真實原話還是編劇的策劃,

這依舊是現在社會該繼續傳承的!

一部電視劇也許不能刻畫一位將軍的一生,但講述了一位將軍放棄權位,心繫家鄉,不忘初衷的使命。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蓮花縣人,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1927年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甘祖昌被稱為「將軍農民」。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等。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蓮花縣獨立團軍需處處長,湘鄂川黔兵工廠總務科副科長,紅六軍團工人連副連長,補充團政治處主任,紅六軍團供給部材料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供給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後勤部部長,第一野戰軍二軍後勤部部長,第一兵團後勤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7年,甘祖昌回家鄉蓮花縣洋橋鄉務農。解甲歸田後,甘祖昌滿腔熱情地投入了家鄉的建設,回鄉29年來,甘祖昌和鄉親們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庫、25公里長的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長期的實踐和刻苦學習,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農林水利建設經驗,被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聘為特約研究員。

1986年3月23日,在家鄉江西省蓮花縣病逝,終年81歲。

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新疆跟敵特分子鬥智斗勇的後勤部長甘祖昌,在家鄉跟鄉親家人艱苦墾荒的農民甘祖昌。對敵人他周旋應變,堅決打擊;對鄉親他苦口婆心,用行動打動大家,用實幹解決難題。

1949年,甘祖昌調任一兵團後勤部部長,進軍新疆。10萬大軍的軍糧如何解決?靠內地進口,沒有運輸工具,遠水不解近渴。王震同意了甘祖昌提出的派人到全疆摸情況的建議。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4個組,他帶一個組一行8人,包括5個少數民族翻譯,騎著馬向白雪覆蓋的北疆進發,走遍了戈壁牧場。20多天後,各組陸續歸來,匯總調查情況。甘祖昌向王震彙報說:「有辦法了,新疆連續3年豐收,群眾把糧食埋在地窖中,不給反動派吃。原因是國民黨政府不收他們的羊毛,牧民們沒錢買鹽和茶葉。我們可以和蘇聯大使館商洽,用牧區的羊毛換日用品,解決牧民的生活困難,糧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震同意了甘祖昌的意見。經過商談,蘇聯方面同意先提供一批茶葉、鹽、布等日用品,用羊毛償還。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很多小組,用銀元、人民幣和日用品收購牧民的羊毛。牧民們欣喜地發現,他們用同等羊毛換得的實物,比國民黨統治時多一兩倍,於是便紛紛拿出糧食來換日用品。這樣,不但順利解決了10萬指戰員的口糧問題,而且密切了人民軍隊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

為給家鄉建設積累資金,甘祖昌回到農村後,全家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可是,支援家鄉建設,為鄉親們扶貧救危,他卻十分慷慨。

1953年以後,甘祖昌的腦震蕩後遺症越來越嚴重,經常昏倒,1954年到廬山療養治病,仍不見好轉。他每日發愁,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了。1954年軍階鑒定,同志們一致通過他為正師級,報到總政治部,被批准為準軍級,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在授銜儀式上,他穿著將軍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後卻對妻子說:「比起那些為革命犧牲的老戰友,我的貢獻太少了,組織上給我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此後,他不止一次向組織上寫報告:「我自1952年跌傷後,患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不能再做領導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腳還是好的,請求組織上批准我回江西農村去,我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當時,他的請求沒被批准,1957年他又接著寫。這一年,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新疆檢查工作,他當面向蕭華提出申請。最終,組織上批准了。

甘祖昌懷揣著宏偉抱負,甘祖昌開始在家鄉大展身手。他親自下田,用雙手一抔一抔撈爛泥,帶領鄉親們把200多畝冬水田改造成了良田;他跟工友吃住在工地,和年輕人一起挑水泥、運材料,修建起了江山陂;面對荒山,他動員大家撒石灰、鹽巴,燒茅草、煙葉稈,再堆上煙囪里的黑灰,出工錢、出材料,改變土壤酸鹼性,把「光頭山」變成了豐收嶺……修水陂、建橋樑、辦企業……

在電視劇中我們同樣看到了為了甘將軍的初心,一起陪伴他的妻子龔全珍,一位優秀的人們教師,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妻子龔全珍,在19歲的時候剪短頭髮參加革命,成為了一名流亡學生。一路流亡抵達陝西,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她也被西北大學教育系錄取。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大學畢業的她參了軍、入了黨,響應號召來到邊疆,在新疆軍區八一子弟學校當了一名老師。

1951年,甘祖昌乘坐的吉普車從一座被敵特分子鋸斷的木橋上栽下,他的上唇裂成三瓣,下巴脫落。彼時,他落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腦部內還留存著大塊的淤血。只要稍微一用腦,甘祖昌就會頭暈頭痛,甚至昏倒。眼看著沒法再在領導崗位上工作,甘祖昌給組織寫了申請,請求回江西農村。申請交了兩次,組織最終同意了。作為妻子的龔全珍,雖然心中有疑問、有猶豫,但依然選擇跟著丈夫回到江西蓮花的小山村。

對於龔全珍來說,她無法在農業上幫到丈夫,但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和丈夫一樣實現了為鄉親服務的願望。在學校里,面對山村裡的孩子,龔全珍是既當老師,又當媽媽;既要教他們讀書,還要帶他們勞動。幾十年下來,龔全珍早就記不清,她勸回過多少輟學的孩子,又為多少學生交了學費。她成立「龔全珍工作室」,帶著整理的資料,到社區、部隊、學校,言傳身教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革命先烈雖已離去,但發揚紅色革命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申城情報站 的精彩文章:

TAG:申城情報站 |